APP下载

钢琴作品《平湖秋月》的艺术魅力

2009-10-29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钢琴作品艺术特色

袁 科

关键词:钢琴作品 《平湖秋月》 艺术特色

摘 要:陈培勋《平湖秋月》钢琴改编曲将原曲调的表现力和钢琴的多声部优势巧妙结合,演奏者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才能真正体会到这首钢琴曲令人心醉的艺术底蕴。

陈培勋根据广东音乐改编创作的钢琴作品《平湖秋月》堪称移植和改编中国传统乐曲的经典之作。其作品的风格、内容、形式既传承了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内质要素和发展脉络,又融合了西方音乐的表现手法和钢琴乐器的特有品质,作者的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广博的音乐文化修养,形成了其钢琴作品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钢琴作品《平湖秋月》的创作背景

1973年,受著名钢琴家周广仁、殷承宗之邀,陈培勋根据我国颇负盛名的广东音乐作曲家、演奏家、出色的粤曲演唱家吕文成笔下的名曲《平湖秋月》改编成同名钢琴独奏曲。陈培勋在移植改编成钢琴作品时,旋律和结构未作任何变化,只加上了1小节半的引子,可以算是纯粹的移植改编曲。该作品运用丰富多彩的伴奏织体,将波光粼粼、闪烁不定的景象表现得更加细致入微,使其成为一首融合了中国民族音乐特点和印象派音响效果、浪漫派作曲技法的优秀钢琴作品。

《平湖秋月》中的月色,有着中国文人心目中静、虚、淡、远的意境,以及中国音乐明快和喜庆色彩,音乐性质趋于外向,听起来可使人感受到大自然与生活的美好,使人心胸更豁达。乐曲一开始,空五度低音一连奏响4次,宛如薄暮时分飘荡的钟声。三十二分音符的音流柔和地出现,如微风拂过湖面,湖水轻起涟漪。当音乐从容地进入高潮,这是整首乐曲最动情之处,作者以饱满的意兴讴歌良宵美景,将空灵梦幻的世界更加欢快地呈现出来尾声的意境空明悠远。右手的颤音响起,表现出箫所特有的气息震颤感,似箫的颤吟。结束处,作者用的是感叹式的音调,在极轻的音响中巧妙地演奏出长气息的句子,形成虚幻飘忽的音色。

二、钢琴作品《平湖秋月》的音乐表现艺术

《平湖秋月》乐曲旋律委婉流畅,音调明媚,勾画出中国江南湖光月色,诗情画意的美景。钢琴改编曲将原曲调的表现力和钢琴的多声部优势巧妙结合,运用丰富多彩的节奏织体,雕琢成一首玲珑剔透的钢琴作品。

《平湖秋月》篇幅不长,旋律自由伸展,一气呵成。陈培勋在改编过程中,运用了结构简洁、音乐材料集中的小型曲式—— 一部曲式,通过单一音乐材料进行不间断的连贯陈述,形成了由四个部分构成的多乐句的结构陈述形式,并在这四个部分中形成了有层次的发展。

乐曲的曲式结构遵循着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逻辑,具有不断推进、不断展开的延展性结构特点,在音乐进行的过程中,乐思有机地、相互关联地按照起、承、转、合的思路环环相扣、渐变发展。分句自然,句幅有长有短,如散文一般洒脱不拘。

陈培勋没有套搬西洋曲式结构中调性布局的框框,而是根据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调性原则布局自己的调性手法,采用了典型的中国民族五声调式,调式转换以同宫体系内宫、羽调式交替较多,各小段音乐都是由强调宫音或音开始而结束在羽音,上五度移宫形成调式转换,没有了生硬和茫然之感,效果柔和自然,意味淡雅。

《平湖秋月》的旋律具有典型的广东音乐的特点:节奏变化自由丰富,旋律线多跃进,有时幅度较大。乐曲的旋律创作,在传统叠句手法的基础上,使用变型方法,在围绕中心音的行进中,使旋律自由伸展变化。乐句的发展在保留原曲旋律的精粹片断之外,随感情、语汇的变化有机地渗入新材料。“冒头、加花、滑指,这是当今学术界较为公认的广东音乐所特有的乐种性音乐发展手法”,由乐种性音乐发展手法所形成的惯用音乐语汇,是形成这一风格的重要因素。陈培勋的钢琴作品《平湖秋月》中该三种手法均有使用。滑指是广东音乐中的主奏乐器高胡的常用演奏技巧,有“大绰”、“小绰”、“大注”、“小注”、“回滑”等之分。在《平湖秋月》中,陈培勋就有模仿“大绰”手法(高胡由低音向高处大距离的滑奏)的运用。正是由于这些极具广东音乐风格的调式、旋律及音乐语汇的运用才使得陈培勋在运用西方的多声创作手法和钢琴这一多声乐器来表现中国音乐的过程中很好地把握了广东音乐的艺术神韵。

陈培勋摆脱了欧洲自然大小调体系的和声手法。他在《平湖秋月》的和声运用中主要体现了三个特点:首先是采用与旋律调式风格统一的和声配置;其次是使用五声调式纵合化的和弦配置,构成平和明朗的和声效果;采用多种含有不谐和音程的和弦;再次是作者有意淡化了和声的三度叠置,削弱了传统调性和声的功能性,使作品具有了一种新鲜的和声效果。总结起来,乐曲中运用了替代音和弦、附加音和弦和省略音和弦等手法来强化和声的五声性结构特点。

三、钢琴作品《平湖秋月》的演奏风格及艺术特点

在欣赏陈培勋《平湖秋月》作品中时常会听到模仿高胡、椰胡、喉管等乐器而产生的浓郁的民族民间音色,弹奏者不仅要注意旋律线、声部层次、和声、织体、复调等手法的处理,更重要的是通过音色、力度、踏板、指法等弹奏手段的变化突出表现中国民族文化的神韵,以求达到完美的境界。《平湖秋月》中,有湖水清清、波浪翻滚,有涟漪时泛波光粼粼。让我们遁入梦幻般的境界,月光邀波浪跳舞,秋风与涟漪相偎,天籁之音中我们的心灵仿佛得到了洗涤净化,也和湖中秋月般清澈透底。

陈培勋《平湖秋月》采用移植改编曲,旋律也是欢快与抒情的对比。这就要求弹奏者必须巧妙地控制触键的速度和力度,根据乐曲内容的不同寻求不同的音色。一般情况下,欢快的旋律手指要积极灵活,指尖快速触键且有弹性,声音流畅均匀有颗粒性;抒情性旋律需弹得柔美,要用手指肉垫厚的部分慢而深的触键,力量自然转移,这样才能弹出透明、圆润、优雅的音色。

中国钢琴音乐由于具有五声调性的特点,使得踏板的运用在西方和声体系带来的踏板规律的基础上需丰富而又准确,也就是要以和声的变化,节奏、色彩效果的需要及作品的风格为依据,科学地运用踏板。在《平湖秋月》中,出现了“琶音音型”的连续的三十二分、六十四分音符和声织体,体现了月色笼罩下的湖面波光粼粼的音乐背景,并且在这些“琶音音型”中还隐含着音乐的主题因素。如《平湖秋月》的引子,踏板踩到底,长一些,使和弦持续、波状琶音音型连贯起伏。

在中国钢琴作品中,连续的五声音阶式的旋律进行以及平行四、五度式各种音程交替出现是较为常见的,因而使用准确顺手的指法是非常重要的。要养成用1、2指,2、3指,3、4指,4、5指相部的手指弹奏小三度五声式级进旋律的习惯,使隔指和临指都能运用。在四、五度平行音程连续进行中,为注意旋律音之间的连接而使用一些特殊的五声调式的指法规律,使手指在弹奏中运动得更加流畅、自如。

钢琴作品《平湖秋月》既充分体现了中国特有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又成功地将传统特点与时代风格相结合,演奏者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拓展乐曲的美妙意境,才能真正体会到这首钢琴曲令人心醉的艺术底蕴。

作者简介:袁 科,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 魏廷格.中国钢琴名曲30首[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2] 彭基巨.钢琴曲《平湖秋月》的民族特性及演奏艺术[J].黄钟,2002(1).

[3] 魏欣,裴建伟.浅论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J].中国音乐,2004(3).

[4] 李莉.钢琴曲《平湖秋月》的艺术魅力[J].中国音乐,2007(4).

[5] 王群.一色湖光万顷秋——谈中西乐器演奏《平湖秋月》的韵味表现[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9).

(责任编辑:吕晓东)

猜你喜欢

钢琴作品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西方钢琴音乐作品的二元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