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浅探
2009-10-29杨帆
杨 帆
1.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积极思维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诺贝尔物理学奖得者李政道教授曾说过:“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但是,在学校里学习一般是让学生学‘答,学习如何回答别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这段话发人深思。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创设积极思维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应紧密联系教学实际,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中发掘出不是简单临摹教材的、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设计转化为问题情境,以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启动学生思维的激活点,进而引发探求的欲望和动机,教师应不断变换设疑的方式和策略,使这种欲望和动机得以维持和强化。这样,学生在疑与思的循环和矛盾中,一直面临"愤悱”情境,保持着高涨的情绪和积极亢奋的思维状态。设计问题情境的方式有:(1)引而不发式。由教师设计和引发思维过程,让学生实现和展开思维活动。由于学生亲自参与和经历了化学思维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逐渐体会化学思维的特点,了解了化学思维的策略、方式和方法,掌握和实践化学思维的操作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2)矛盾揭示式。提出一些自相矛盾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辨析和思考来解决矛盾。学生必须经过更深层次的思考,索隐探微,左串右联,方能形成思维合力;(3)出其不意式。创设一些与学生已有知识互相逆反或将学生已有知识置于一个全新陌生情境中的问题,使学生在惊奇中迫切地进入积极思维状态。(2)似是而非式。提出一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问题,让学生在捉摸不透、无所适从中进入积极思维状态。还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等思维品质。
2.发展求异思维 拓宽思维领域
求异思维也就是发散思维,它是全方位多角度从各个层次寻求答案的思维过程。求异思维能力较强的人在解决问题时,能有较多的机会得到正确答案,容易在某一发散点上形成新的突破,从而获得有价值的新成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多方开阔学生思路,拓宽思维领域。训练发散思维的方式有:(1)实验改进型。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现有实验装置或原理进行改进或完善,将装置中仪器进行变换或替代。就必须运用创造性思维来突破以往的知识框框。思维不是停留在一个点或一条线上,而是在一个三维空间内左冲右突,上通下达,得出的结论才会是全新的;(2)多重答案型。设计一些答案不唯一的试题,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比较和探索,鼓励众说纷纭,各执己见。(3)一题多解型。化学中存在着很多可用多种途径解决的问题,教师应要求学生运用不同知识的方法,从多种角度去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种一题多解的训练可使学生的思维多向发展,从而开阔思路。同时,多解的目的在于优化方法,也就是说,寻求多解之后,还应善于从众多解法中选择出最佳解法,以突出思维的创造性;(4)一题多变型。教师将某一问题(母题)变换条件、变换提问方式、变换因果关系等,进行一系列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正及反、由表及里的操作,使母题衍生出一系列新问题(子题),让学生解答,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根据思维效益定律:1×100>100×1,即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深入思考100次的效果比对100个问题每个只思考一次的效果要好得多。显然,一题多变训练能获得最佳思维效益。
3.模拟科研思路 熟悉创造规律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过:“独创性─并不是首次观察某种新事物,而是把旧的、很早就是已知的、或者是人人都视而不见的事物当新事物观察,这才证明是有真正独创头脑。”学生所学知识都是前人已发现的真理或创造的经验。这些真理或经验若由学生本人象科学家那样从未知开始研究,也就是重复科学家的研究思路,也是一种创造过程。学生通过对科学研究思路的模拟,不仅亲自获取了新知,而且也熟悉了创造发明的规律,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当然,学生的创造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也不是通过一、两次实验或活动就能培养起来的,他要求学校、各科教师、学生本人及其家庭共同努力、密切配合。作为一个化学教师,首先自己要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创造能力,不怕麻烦,不畏艰苦,乐于奉献,勇于开拓。在每节课、每一次活动、每一个实验中都不忘向学生渗透创新思想,不断激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细胞,同时要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亲自实践的机会。要相信,教师的每一次教学,哪怕只是一、两句点拨性的话语,都有可能激励学生迸发出创造性智慧的火花。我们更应该相信:学生的创造能力不可低估,学生的创造意识更不可被埋没!
收稿日期:2009-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