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营企业的战略性慈善行为
2009-10-28任燕楚彬彬
任 燕 楚彬彬
中国经济在进入21世纪后继续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但是如何在保持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保持政治、文化、环境、人口等因素的协调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应当构建符合法律法规、保护环境、促进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企业发展战略。那么,战略性慈善行为是我国民营企业解决上述问题的较好答案之一。
一、民营企业采取战略性慈善行为的重要意义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主持编纂的2006年民营经济蓝皮书《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5-2006)》指出,“十五”时期是我国民营经济地位和作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5年,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对外贸易的生力军。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投入到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慈善事业中来能有效地解决我国的贫富差距变大的问题。具体到地方,战略性慈善行为可以改善当地的教育和培训状况,为企业提供大量高素质劳动力储备,可以改善企业当地居民生活水平,从而吸引更多的专门人才,可以有效提升所在地研发机构水平、行政机构效率、基础设施质量以及自然资源生产效率。另外,慈善行为还可以影响本地市场规模,有效改善市场质量,刺激客户需求的扩大并培养客户的忠诚度,通过相互帮助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到与本企业相适应的水平,将竞争向公开透明的方向发展。
二、民营企业开展战略性慈善行为的支持因素
民营企业成功的开展战略性慈善行为需要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支持。内部条件主要是指民营企业自身的经营业绩,慈善行为理念和战略性慈善行为的决策机制、组织过程及制度化程度等;外部环境包括国家建立完善的慈善制度、国民的慈善文化和非营利性的慈善组织等。
(一)内部条件。战略性慈善行为需要企业员工和各部门的支持和协作,需要各种内部因素来支持:
1、企业经营业绩。经营业绩决定着一个企业可以参与慈善项目的规模。大企业做小项目,似乎与自己的身份不符,而小企业做大项目又容易让公众产生乱花钱的负面影响。因此,民营企业在规划战略性慈善行为时要采取量体裁衣的原则。
2、企业的慈善行为理念。我国现阶段的民营企业在主持或参与战略性慈善活动时,发动全体员工参与其中,有利于形成企业慈善行为的完整理念。一方面获得员工的理解和各部门的支持;另一方面又可以增加员工的荣誉感和向心力,为企业文化的建设添加温情与和谐的部分。成熟的理念又能支持企业坚持长期的战略性慈善行为。
3、企业捐赠的决策机制和组织过程及制度化程度。民营企业要把战略性慈善行为当作一个正规的项目来做,就需要设计程序化的决策机制和可行的组织流程,以此来增加慈善行为的可行性,避免慈善行为的半途而废对企业造成的恶劣影响。民营企业战略性慈善行为的运作还应该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系统化和正规化的制度。
(二)外部环境
1、完善慈善制度,优化慈善环境。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目前我国慈善制度的缺陷和政府对慈善事业的包办态度使慈善项目缺乏对民营企业的吸引力。政府应该制定一些富有吸引力的措施和激励制度,例如明确捐赠行为和税收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捐赠的其他优惠条件。这有利于民营企业在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取得均衡点,从而推动民营企业的积极性。
2、培育慈善文化,修订慈善标准。培育慈善文化需要更新整个社会的慈善理念,形成文化传统和舆论导向。社会舆论还应引导企事业单位形成企业的慈善文化和慈善标准。慈善标准的修订可进一步丰富慈善活动的种类,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收益,并使人们摒弃对慈善事业“救急不救穷”的偏见。
3、发展慈善组织,规范慈善行为。目前,我国共有100多家慈善组织,每年募集到的慈善款物约为50亿元人民币,仅相当于我国GDP的0.05%,与美国和日本慈善机构掌控着约占GDP8%~9%的慈善资源相距甚远。部分慈善组织还存在机构设置不合理、账目不清的问题。这些问题困扰着慈善组织的运营,也阻碍了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加入到慈善捐赠的行列。
三、民营企业实施战略性慈善行为的策略
并非任何慈善行为都会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盲目捐赠钱物只能产生一些社会效益。只有当企业选择的慈善行为既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又具有经济效益时,企业的战略性慈善行为才能与经济目标兼容。所以,民营企业在选择战略性慈善行为时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策略。
1、精心挑选慈善项目。这个项目应能够协助企业更好的发展业务,要与企业熟知的领域、品牌最大价值发挥相一致。并且,企业的战略性慈善投资项目要有明确的目标及受众,最好始终如一地做长线项目。在项目运行的初期可以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宣传,尤其是充分利用新兴媒体(互联网等)以及地方性媒体进行宣传。但要注意不要过分吹嘘产生适得其反效果。
2、选择最好的受让者。慈善捐助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让者的接受效果,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身专业技能(如金融、管理以及职员等)选择最适合的受让者,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慈善活动的效率,更能充分调动员工、供应商、顾客、甚至是政府官员投身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
3、公益事业定位应具体并具有鲜明特色。我们知道,任何项目都应当符合运营规模,在企业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对所选的慈善项目进行定位,确定这个项目的规模、捐赠程度、是否与其他同类企业联合、项目的持续性等问题。另外,在项目创立伊始,就应做出品牌性,让公众感觉到并赞成本企业的慈善行为。
4、与其他捐赠者沟通。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资金有限,很难独自承担大规模的慈善事业。联合同类民营企业共同承担某项慈善活动的成本,既有效地缓解了搭便车问题,又能减少由激烈竞争造成的企业间的隔阂。优化竞争环境,促进企业间良性竞争的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经济管理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田利华,陈晓东.企业策略性捐赠行为研究慈善投入的视角[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2.
[2]Smith C.The new corporate philanthrop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4.
[3]胡浩.基于改善竞争环境的跨国公司慈善行为研究[J].管理评论,20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