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季度我国信贷高速增长引发的思考

2009-10-28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年24期
关键词:结构优化风险防范

方 熹

提要2009年第一季度,我国信贷持续出现超出预期的高速增长,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文对本轮信贷高速增长的成因、影响进行分析,着重讨论信贷扩张背后的潜在问题,指出我国信贷政策未来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信贷增长;结构优化;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从2008年11月份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以来,国内银行信贷立即出现了快速增长的态势,今年第一季度更是创下4.58万亿元“天量”信贷增长的历史记录,特别是1~2月份,其增长的速度更是惊人——两个月银行信贷增长达到2.69万亿元人民币。我国货币供给和信贷投放出现的“井喷”式增长引发了社会多方面的关注。

一、一季度信贷增长情况

3月份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3.1万亿元,同比增长25.5%,增速比上年同期高9.3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7.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7.7万亿元,同比增长17.0%,增速比上年同期低1.2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8.0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3.4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比上年同期低0.3个百分点。

第一季度,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呈持续上升态势,主要是由于同期贷款快速增长。其中,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逐月明显加快,3月末增速已恢复到2008年6月前的水平,比上月提高6.4个百分点,反映出近期各项宏观政策提振作用初步显现,经济活跃度有所提高。

信贷方面,3月份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35.0万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5.0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4.6万亿元,同比多增3.2万亿元。3月份新增贷款1.89万亿元,同比多增1.61万亿元,单月新增贷款规模创历史最高记录。

总体来看,一季度我国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4.58万亿元,超过往年全年新增贷款金额,同比多增3.3万亿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5万亿元的底线目标,而截至3月份新增信贷已完成全年信贷指标的90%以上。

连续三个多月银行信贷的超常增长,是发生在宏观经济持续深幅下滑,微观经济步履维艰的经济背景下,因而更加值得深思。

二、信贷高增长的成因

(一)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放松,特别是信贷控制的取消,是贷款在短期内爆炸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响应政策转变,快速反应的结果。

其一,近期银行信贷超常增长与前期“紧货币”政策下的贷款限额控制有关。从2007年6月起,央行为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向商业银行下达新增贷款限额,同时支持商业银行开展金融创新,引导社会直接融资。因而,在由过去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控制信贷规模向适度宽松过渡的过程中,企业被压抑的正常信贷需求得以释放。

其二,充裕的流动性是推动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重要原因。政府宏观调控出现转向,从过去的“防经济过热、防通货膨胀”转到了“保经济增长、防通货膨胀”,人民银行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的基准利率,并降低了央行票据的发行频率和发行规模,这些措施都为银行体系充足提供了大量的可贷资金,为信贷的增长创造了条件。

(二)自信心的恢复。对于继续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政策面发出了强烈的信号,并以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这使得商业银行在经过金融危机冲击后的短暂彷徨、犹豫后,重新确立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从而确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拓展目标,并且坚持了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继中央政府出台4万亿的投资计划后,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了总额约为18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从2008年12月到2009年一季度是政府投资计划重点落实时期。这就要求银行向实体经济注入相应规模的信贷资金,配合中央“保增长”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同时,“保增长”就是“保银行”,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将为银行的稳健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也为银行快速发展提供机遇。实际上,2009年第一季度新增贷款确实主要投向了基础设施和基本建设项目,不少贷款流入政府资助的大项目、大工程上,由此带来了新增贷款的爆发性增长。

(三)“早放贷、早收益”的信贷投放原则。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实际角度看,信贷投放每年都具有“早放贷、早收益”从而使信贷投放呈现“前高后低”的一般规律。一般来说,一季度是银行的放贷高峰期。统计数据表明,1月份贷款投放量大致占全年总投放量的20%,一季度新增信贷往往会占到全年新增贷款金额的60%以上。这是商业银行保利润的内在要求,没有必要担忧。经过相关测算,2009年商业银行的经营利润要实现与2008年持平,信贷日均增长要达到30%。鉴于对2009年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普遍担忧,国内商业银行都预计2009年的经营环境不比往年,为了保持盈利增长,银行必须及早发放贷款,因为只有早投放才能及早形成日均贷款,才能占据主动和先机。

三、信贷增长的影响和潜在问题

从一季度经济运行状况看,信贷的快速增长,不仅让整个投资快速增长,而且也让一些大中型企业获得大量的信贷资金,使得2008年下半年整个经济迅速下行的风险逐步减弱,对支持经济回暖、提振市场信心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季度我国经济显露回暖迹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达到199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逐月回升,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六个月以来首次回到50%收缩线以上。全国商品房销售今年前两个月实现正增长,一改去年2月份以来的下滑势头。进出口虽然同比下降,但环比逐月提高。存货调整稳步进行,企业对经济前景的信心逐步恢复。与此同时,银行业一季度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仍保持了“双降”,表明银行信贷风险处于可控范围。

在看到信贷高增长的重大意义和积极效应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信贷扩张并不意味着中国宏观经济已经完全摆脱了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与天量信贷增量相伴随的是许多结构性问题和潜在风险,这些问题及其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值得我们思考。

(一)票据融资比重过高。2009年1、2月份票据融资占到公司新增信贷的45%左右,到3月份回落到21%。其中,1月份银行票据融资规模接近2008年全年总量,达到6,239亿元,约占新增贷款量的38.5%,规模之大和增速之快创造了历史记录。票据融资具有期限短、风险小、收益低、办理速度快的特点,人们往往把票据贴现视为“低风险”业务,因此票据业务的一些隐忧往往容易被忽视。

首先,票据资产具有乘数效应。票据融资的规模很容易“虚增”,从而难以真实反映宏观经济的回暖情况。

其次,套利空间可能形成票据融资的空转。在市场力量的驱动下,票据贴现利率走低,出现了与同期存款利率的倒挂。部分银行机构迫于扩大信贷增量的压力,诱导客户通过存单质押开立承兑汇票,客户再拿到银行来贴现,存在客户利用票据贴现进行“套利”的可能。

第三,超短期的票据占较大比例,表明真正为企业流动资金需求服务的信贷比例非常少。商业银行票据融资的项目主要是与政府投资相关的贷款以及向银行的战略客户发放,涉农和中小企业贷款的占比很小,真正需要资金的企业(如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还是无法获得资金。此种模式的信贷投放势必会使经济复苏的拉动效果大打折扣。

(二)贷款重点过度集中

首先,因为今年信贷投放重点是基础产业,不少银行近六成的贷款都为中长期贷款。基本上与十项扩大内需的政策及十大产业规划的政策相吻合,大量的中长期贷款通过五大国有银行进入效益较好、信用较好的大中型企业和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这样当然有利于商业银行降低在经济下行时出现的信贷风险,但由于大量的资金流入大中型企业,而商业银行不愿向下游加工制造业企业及中小企业贷款,从而使得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无法改变。

其次,在巨额新增信贷投放中,流向大型、特大型客户的贷款占了很大比重。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最近发布的数据,目前19家主要银行5,000万元以上客户贷款集中度占比为60%左右。不少银行对大客户、大项目青睐有加,尽管从单个银行来看,并未突破监管规定的授信控制比率,但从整个银行体系来说,仍可能形成风险过于集中。在大型客户发生财务危机时,对银行体系稳定性造成冲击的风险不应低估。

第三,当前信贷乃至投资的高速增长是政府主导型投资的高增长,贷款向政府支持项目、国有企业和其他大中型企业集中,而私人投资则被大幅挤占。在当前国内需求不足、以往政府主导的城市基础建设已经过剩的情况下,新一轮的政府主导型投资可能会导致未来几年一些行业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使投资的效率大减。

四、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银行信贷的迅猛扩张,在防止经济过快下滑、支持经济回暖的同时也隐藏着不少问题,我国目前一季度经济回暖的基础并不牢固。在当前以扩大信贷和倾注流动性的方法来刺激经济增长,将为未来经济出现高通胀埋下“种子”。如果信贷增长的势头再持续比较长的时间,那么对中国通胀的压力肯定会逐步体现出来。为防止通胀压力会逐步抬头,规避货币政策可能转向所致的经济大起大落的风险,未来的货币政策应回归于“适度宽松”这一既定的政策取向。适量放缓信贷增长,促进信贷结构的优化调整,加强风险管理,保障信贷投放对经济支持的可持续性。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R].2009.

[2]沈明高.信贷激增与经济增长[J].今日财富(金融版),2009.2.

猜你喜欢

结构优化风险防范
银行金融理财风险研究与对策
信用证软条款的成因及风险防范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