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县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9-10-28刘柯江徐国祥
刘柯江 徐国祥
摘要 认真分析了桃源县粮食生产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桃源县粮食生产的战略措施,以期确保桃源县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
关键词 粮食生产;现状;问题;对策;湖南桃源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367-02
桃源县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也是全省乃至全国的农业大县。为此,根据桃源的实际情况,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抓落实,努力把桃源打造成农业强县。
1 桃源县粮食生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桃源县粮食生产现状
近3年来,桃源县粮食生产取得了面积扩大、单产提高、总产增加的良好成绩。2006年播种面积12.51万公顷,总产69.25万吨,其中水稻10.64万公顷,总产60.53万吨;2007年的播种面积达到12.68万公顷,总产71.61万吨,其中水稻10.80公顷,总产达到64.0万吨;2008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00万公顷,总产77.92万吨,其中水稻11.15万公顷,总产70.16万吨,是历史上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水平最高、总产最多的一年。全县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877.5kg,出售商品粮达到33.65万吨,商品率达到47%。在发展粮食生产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坚持推广水稻良种、实用技术、机械作业,充分发挥产业优势。
1.2 存在的问题
1.2.1 种粮效益不高。近几年随着物价总体水平的提高,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达30%,农村劳动力工资和机械作业投入增长了1倍,生产成本增加1 500元/hm2以上;但粮食价格基本稳定,普通籼稻价格1.40~1.57元/kg,优质稻价格5.73~6.80元/kg,农民种粮效益下降的幅度较大。据调查,一般纯收入下降750~1 500元/hm2。
1.2.2 技术力量不足。目前桃源县乡镇农科站有农技人员115人,每667hm2耕地不足1人,由于长期存在的体制问题,基本待遇没有落实,有1/3的人在外打工,大部分人靠经营种子、农资谋生。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的普及推广很难到达千家万户,技术推广力量不足,力度不够。
1.2.3 生产规模不大。全县有农户25.8万户,户均耕地仅0.33 hm2,粮食生产90%以上以家庭为单位,生产大户不多,生产规模不大。
1.2.4 防灾能力不强。近几年虽然对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仅2008年桃源就投入1.3亿元,农田生产条件和防灾减灾能力有所提高;但自然灾害对桃源粮食生产的影响仍然很大,防灾能力的薄弱将严重制约桃源粮食生产发展。
2 发展粮食生产的战略措施
2.1 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努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
2.1.1 建立全县粮食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全县粮食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坚决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建立粮食生产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不定期研究粮食生产问题,制定工作方案,落实工作措施,推动工作开展。
2.1.2 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面积。2009年全县计划种植早稻4.82万公顷,中稻1.67万公顷,晚稻5.47万公顷,玉米0.67万公顷。各乡镇将任务落实到村、到组、到户,确保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达14.00万公顷以上,产量达73万吨以上。
2.1.3 坚决遏制双改单。“双改单”给稳定粮食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各级政府一定要引起警觉和重视,不能熟视无睹、放任自流。在双季稻适宜区搞“双改单”,既是对农业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是对粮食生产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各级政府必须坚决采取措施扭转这种状况,对那些双季稻区只种一季稻保口粮的农户,要进行说服教育,动员他们种双季稻或者调剂给种田能手和大户。
2.1.4 真正解决耕地抛荒问题。2008年国际粮价浪潮汹涌,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再度引起广泛关注。任何时侯一个国家的吃饭问题都不能攥到别人手里,尤其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要时刻注意自身的粮食安全。牢牢守住粮食安全线和1.2亿公顷耕地红线。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建设用地的需求还将进一步加大,这无疑将给粮食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和风险。因此,禁止耕地抛荒就成为稳定粮食面积的基本途径。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四个确保”考核目标,把加强耕地保护管理工作纳入乡镇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各乡镇制定考核办法,把“确保耕地不抛荒”工作与干部的年终岗位责任制考核相结合。
2.1.5 优化结构、改善条件,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工作。目前,我国农村受大量农业人口的约束,粮食规模化生产程度低,加上技术条件限制,短期内提高人均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的可能性不大,降低流通环节的费用开支也存在较大难度。因此,优化结构、改善条件,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推广实用技术,转化科技成果是保证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尽管这几年桃源粮食单产、总产虽有所增长,但农民种粮效益却增长不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品种结构不合理。中、高档优质稻品种比重仍然不足50%。各级政府要加强引导,从整体上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2009年是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第2年,桃源结合高产创建活动,拟建10个666.67hm2水稻高产示范片,每个乡镇建1个66.67hm2水稻高产示范片,每个村建1个6.67 hm2水稻高产示范片,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2.2 落实储备、搞活流通,发展粮食产业经营
2.2.1 落实地方粮食储备,保留购销网络,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桃源是全国首批商品粮基地县,200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71.61万吨,粮食产量全市位居第1,全省列第5位。但是这样一个产粮大县,目前政府没有掌握1粒粮食储备,一旦发生战争、瘟疫、灾害等突发事件,需要动用粮食储备,后果将不堪设想。在2009年年初的冰雪灾害天气中,政府准备调用300t糙米,但是没有着落,结果工作很被动。2009年县政府准备按照“产区保持3个月销量、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储备要求,落实5 000t的县级粮食储备并积极向上级汇报,争取代储一部分国储、省储粮。同时,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有关规定,暂停对基层粮食购销点库的变卖和资产处置,保留骨干粮油购销网络设施,严格控制改变粮食仓库性质。在进一步明确县粮食局出资人职能的前提下,建立规范的产权占有、收益、处置制度。
2.2.2 搞活粮食流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为搞活粮食流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首先要认真执行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充分利用桃源粮食资源优势和销区市场优势,培育一批跨区域、多元化、产业化经营企业,支持销区企业到桃源开展订单生产和收购,直接参与桃源的粮食生产和流通。同时,县粮油总公司充分利用资金和仓储优势,积极发挥作用,尽量将农民的余粮保质保价收上来,并通过各种渠道将粮食销出去,确保桃源粮食流通的良性循环以及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和农民增产增收。
2.2.3 发展粮食产业经营,突出市场监管,规范流通秩序。提高单产要靠技术进步,推广技术则要靠产业化经营。在发展粮食产业经营、突出市场监管、规范流通秩序方面:一是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在积极争取部门的支持,用好、用足、用活各项政策的前提下,将继续支持“湘鲁万福公司”的三期扩改工程,积极推荐湘鲁万福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三尖农牧公司”创建省内品牌。同时,计划在南路片创建一家市级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重点引导和示范,全面推进桃源粮食产业化经营。二是粮食行政主管部门要对粮食流通市场加强监管,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促进粮食流通和谐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