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弹道导弹改进计划倍受指责

2009-10-28

航空知识 2009年10期
关键词:三叉戟美国国防部弹头

温 杰

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国防部开始着手研究未来远程攻击武器平台的各种候选方案,旨在探索具有潜在能力的一些新技术,以便尽早地研制出可以在数十分钟内攻击全球任何一个目标的高速打击武器。随着各项作战需求的不断明确和关键技术的日益成熟,五角大楼已经出台了一项“全球敏捷打击”(Prompt Global Strike)计划,并陆续提出了一些设计方案,正引起世界各国和军方的极大关注。那么,美国搞这一计划意欲何为,主要有哪些项目、进展如何?在本期的《特别报道》中将——给您解读!

全球敏捷打击计划

“全球敏捷打击”计划的目标是具备在1小时内实现打击全球目标的能力。美国国防部认为,现有武器已经可以实施精确的远距离打击,但目前任务对于“时间敏感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军方确信,在未来的若干年内必须具备超高速度攻击能力,特别是针对一些稍纵即逝的目标采取行动时,必须在1小时、甚至几分钟内做出反应。这些目标包括恐怖组织的头目、走私核武器或生化武器的船只等。

五角大楼的决策者们念念不忘多年前的一个深刻教训。1998年8月20日,位于阿拉伯海上的美国“林肯”号航母战斗群发射了数枚“战斧”巡航导弹,攻击阿富汗东部塔利班训练营地,目的是清除本·拉登。“战斧”巡航导弹的最大飞行速度为885千米/小时,飞行了1770千米,耗时长达2小时。结果,本·拉登在导弹飞抵前1个小时刚刚离开了训练营地。这次行动的失败给美国国防部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同时也使他们坚定了加快发展高超声速武器的决心。

2001年9月11日,美国本土首次遭到恐怖组织的大规模攻击,促使布什政府开始积极调整美国的军事战略,以应对新形势下难以预测和控制的各种威胁。随后出台的《4年防务评估报告》强调防务规划必须以迅速和决定性地应对突发事件为中心,必须由过去“基于威胁”的模式转向未来“基于能力”的模式,因此,有必要发展全球打击能力来应对各种紧急情况。2003年1月,布什总统在一份秘密报告中明确赋予美军战略司令部执行全球打击的任务。随着各项作战需求的不断明确,五角大楼制订了一项新的计划——“全球敏捷打击”计划。该计划旨在大力推动高超声速技术的发展,力求尽快研制和发展出可以投入实战的武器型号。

其实,目前美国军方已经具有能在数分钟内摧毁任何目标的武器,这就是战略核导弹,其所形成的威慑力是当初为了牵制冷战对手苏联。但是,当冷战结束后,美国的战略专家开始怀疑这种核威慑是否有效,毕竟核打击存在太多的束缚。自相矛盾的是,美国的敌人变得越弱,那么核武器的威慑力就越差,美国军事理论家将这一现象称为“自我束缚”。在目前的环境下,美国国防部只能在0和1之间作出选择,即可以决定使用或者放弃使用核武器。但是,美国国防部在决策时可能必须采取一个中间路线,而不是越过界限使用核武器。

本世纪初,美国国防部的规划者们开始寻求一种途径,不仅可以对敌对目标实施迅速打击,还希望避免大规模核战争风险,但无人驾驶轰炸机、更快速度的巡航导弹和高超声速“翱翔飞行器”等解决方案却需要超过十年甚至更多的研制时间。然而,美国海军从1993年就开始试验在“三叉戟”弹道导弹上改装常规弹头,这在技

术上似乎是一个比较简便可行的途径,有可能成为一种首选武器。美国国防部认为,只需要几亿美元的研制经费,美国海军的第一艘具备“全球敏捷打击”能力的核潜艇就可以在两年内投入使用。

弹道导弹改装方案

“三叉戟Ⅱ”(D-5)是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研制的一种潜地远程弹道导弹。根据美国海军的要求,“三叉戟Ⅱ”应具备有效的攻击各种目标的能力,为此必须提高命中精度,并选用了具有较大威力的核弹头。“三叉戟Ⅱ”弹道导弹由弹体、推进、制导与飞行控制、末助推控制、再入等分系统组成,重65吨,长13.41米,直径约2.13米。整个弹体由第一级、级间段、第二级、仪器舱和头部整流罩连成一体。它采用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第三级发动机放在仪器舱与整流罩的中央,周围最初配置8个MK5分导式分弹头,后来改为配置4个分弹头。1990年3月,“三叉戟Ⅱ”正式装备“俄亥俄”级核潜艇,开始服役。

根据“全球敏捷打击”计划,美国国防部在2006年3月向国会提出了一个5亿美元的“常规型‘三叉戟Ⅱ弹道导弹”(CTM)研制项目,计划在12艘“俄亥俄”级核潜艇上搭载的一部分“三叉戟Ⅱ”弹道导弹的核弹头

改装为常规弹头,希望能在2008年开始部署。每艘潜艇将携带22枚核弹头的“三叉戟Ⅱ”导弹,同时装备2枚常规弹头的“三叉戟Ⅱ”导弹,每枚导弹拥有4个独立的可命中目标的分弹头。

为此,美国军方正在研制两种新型常规弹头,用来快速打击恐怖分子据点、敌方导弹基地、可疑的大规模杀伤武器库或应对其他紧急威胁。其中,一种是易碎式弹头,可以在目标上空释放出许多根钨棒或高速钢矛,可覆盖很大的地面区域,从而实现面杀伤;另一种是实心动能穿透弹头,其穿透能力远远高于美军目前拥有的任何硬目标侵彻弹药。

根据设想,CTM的作战发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过程。用燃气压力弹射装置将“三叉戟Ⅱ”从处于巡逻状态的潜艇弹出;当导弹出水后,第一级发动机点火,同时头部上的整流头锥伸出,以改善气动特性;第一级发动机工作大约65秒后分离,第二级发动机将点火,持续工作65秒后分离,接着第三级发动机将工作大约40秒,使导弹达到最高点;此后,它将依靠末段助推装置,修正航向,并释放4个分导弹头,弹头在GPS的导引下,用细小的裙边控制装置,可以保证精度在9米以内。

凭借“三叉戟Ⅱ”弹道导弹的射程,核潜艇可以攻击到全球任意位置的高价值敌方目标。这样,美国海军就有能力在同一时间内,掌控全部热点地区内所有转瞬即逝的目标。世界上的各种信息都通过美国军方的智能网络迅速传递到美国五角大楼,最终提交到白宫。远在太平洋的海面下,一艘“俄亥俄”级核动力潜艇随时等待总统下达攻击命令。

一旦接到命令,核潜艇将会迅速发射一枚CTM。在两分钟以内,该导弹将以超过6096米/秒的速度飞出海面、冲出大气层,飞越数千千米。在抛物线弹道的最高点,“三叉戟Ⅱ”导弹的4个弹头自动分离,各自开始尖啸着向地球表面的目标下落。装有20根预制破片钨棒的弹头以高超声速坠落,在目标的正上方引爆,释放成千上万的“弹雨”。由于钨的强度是钢的两倍,每一颗钨弹的破坏力相当于一颗高射机枪子弹的12倍,在这种旋涡形成的近280平方米内,任何目标都将被“金属风暴”彻底摧毁。

战略构想倍受指责

如果五角大楼的战略计划得以实施,

那么地球上没有任何地方可以躲过这场毁灭性的打击。对此,大多数人似乎认为,改进“三叉戟Ⅱ”弹道导弹在技术上能够满足“全球敏捷打击”计划的需要,可以让美军对目标发动常规精确打击,并会减少相应的附带损伤。但是,美国国会的批评者和其他一些分析家却大肆抨击这项导弹计划,而五角大楼也无法解释如何部署这种武器和预计目标等问题,甚至认为这个计划仅仅是为了使用这些武器而提出的。其主要质疑之处有如下几点。

首先,存在情报方面的问题。美国总统如果决定在历史上第一个使用洲际弹道导弹进行攻击时,需要有绝对充足的证据,但是,即便在最好的情况下,美国仍然缺乏获取确切情报的能力。2003年3月19日,美国为了清除萨达姆和其它伊拉克的军政要员,向巴格达外的三个目标发射了40多枚巡航导弹,但结果证明,伊拉克的领导人没有在任何一个目标点,这些攻击至少造成了数十人伤亡。

其次,即便是在友方部队控制的地区,打击任务都可能失败。目前,“全球敏捷打击”计划的核心是一个非常模糊的设定:美国的部队远离他们预期打击的目标,或者敌方的防空力量太强大而无法突破。哈佛大学的核能和武器分析专家杰弗里·刘易斯表示,美国国防部可以从密切关注的地区内获得精确、快捷的情报,但是又没有军队在附近地区,非常不可思议的是,此时正好有一艘潜艇在攻击位置上,这种机会可能有,但微乎其微。

最棘手的问题是,在预期解决一场国际危机时,如何才能发射一枚CTM而不会引发一场更加严重的危机。对于外界观察者而言,这些潜艇上装有常规弹头和核弹头的弹道导弹都具有相同状态,即同样的尺寸、同样的速度以及同样的发射位置,二者难于区分。因此,“全球敏捷打击”计划是否能够在不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前提下采用,就成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通常,美国的战略是发射弹道导弹飞越北极上空。但是在目前,大多数“全球敏捷打击”计划的目标,如朝鲜、伊朗均位于俄罗斯和中国的南方,而俄罗斯和中国都将在极地弹道的下方。美国国会在研究报告中认为,在其飞行过程的数分钟内,这些弹道导弹有可能显示成为飞向这些国家境内的目标,这极有可能产生改变整个世界的灾难性后果。一旦俄罗斯等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将美国海军发射的CTM误判为核导弹,这将极大地增加爆发核战争的机会。

针对美国国会的质疑,五角大楼初步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预防措施,以消除对手存在的疑虑。如美国海军在发射CTM前,事先通知有关国家,表明这是用于执行反恐作战或者其他常规任务;在新型导弹弹头的发射试验期间,邀请有关国家的专家前来观摩;考虑在一些非敏感海域发射,从而不可能打击到俄罗斯本土。据悉,新型弹道导弹的测试将在海洋上进行,以便进一步加大CTM的透明度。

计划实施如履薄冰

针对美国国防部的这一战略构想,俄罗斯立即做出了强烈反应,指出这种改装核导弹的决策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对此,俄总统普京在2006年的《国情咨文》中严正指出:“发射这样一种导弹可能会引起某一核国家不适当的反应,甚至有可能引发一场战略核力量的大规模反击。”尽管美国战略司令部司令詹姆斯·卡特莱特为此专程前往俄罗斯,向莫斯科解释美国研制CTM的意图,但俄罗斯仍然坚决反对。

对此,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参谋长巴卢耶夫斯基表示,美国人希望这些导弹可以用来杀死本·拉登,但是,这一代价高昂的动议不仅不能确保消灭他,iNN_由于无法判断导弹上究竟安装的是何种弹头,有可能激起核国家采取相应的军事反应,结果不可逆转。因此,美国为洲际弹道导弹安装常规弹头的计划不仅涉及技术和军事问题,而且涉及国际法依据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世界将不可能保持稳定。

出于稳妥考虑,美国国会针对五角大楼为这一概念提出的1.27亿美元预算申请,只批准了2500万美元用于保持概念研究,五角大楼提交了一份关于CTM概念的报告。为了更加详细地说明有关概念,这份报告主要涉及7个方面:常规潜射弹道导弹使用构想;否决推进其它全球打击方案理由;每个财年内的详细成本分析;需要足够的情报能力以支持这类武器的使用;美国决定加速发展潜射常规弹道导弹后,对弹道导弹扩散的影响;如果其他国家将建立相似防御系统,对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影响;如何处理在相同弹道导弹中使用核弹头及常规弹头引起的不确定性。

从技术角度看,“全球敏捷打击”计划中的CTM可以满足进度要求,预示着白宫将可以发起的一场按钮战争,但不可避免地承担了巨大的风险,这是目前美国国防部发展这种远程攻击方案的一个政治障碍。为此,美国国防部正在通过其它途径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希望在避免引发世界范围的核大战风险的情况下,发起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击。

2006年7月,美国空军航天司令部初步着手一种“常规打击导弹”(cSM)设计方案。这种远程打击导弹为地基系统,优势在于可以明显减少其它国家将其误判为洲际弹道导弹的概率。它将以美国周边濒海地区为基地,与北方内陆的“民兵…”洲际弹道核导弹基地存在明显地域隔离。

与CTM相比,CSM可携带更重的载荷,攻击更多种类的目标,因此在性能上更胜一筹。根据设想,它可以将一个高超声速滑翔器(HGV)置于CSM前端,容纳更多的爆破型弹头,甚至可装载掩体摧毁弹头。美国空军称,CSM的射程能达到17000千米,以直线飞行,在52分钟内就可以到达目标处,从而实现全球敏捷打击。如果研制顺利,CSM在2015年前后即可全面部署。同样,CSM计划在技术、安全和政策方面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必须在部署前得以解决。

预研项目紧锣密鼓

在CTM和CSM计划进展缓慢的情况下,美国国防部逐渐将目光转向高超声速巡航导弹,正在加紧实施一些较为可行的替代方案,力求更加稳妥地发展“全球敏捷打击”能力。高超声速巡航导弹实施全球打击时,无需冒险飞过核国家、也不会混淆一座核电厂,减少了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潜在附带后果,从而不用担心在发动打击时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国防部在获悉俄罗斯正在发展多型超声速巡航导弹后,立即着手多个预研项目,力图尽快发展出新型超声速导弹。1997年,美国海军授予波音公司“低成本导弹系统”先进技术验证计划,命名为“快鹰”(FastHawk)项目,旨在研制一种具有M4.0突防速度的对地攻击巡航导弹,以弥补“战斧”巡航导弹的速度缺陷。然而,由于技术门槛相对较高和研制成本日益增加,美国海军在一年多后就被迫终止了这个项目,随后转向寻求一些具有发展潜力和相对成熟的技术方案。

2001年,美国国防部与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为了保持本国的航空航天领先地位,联合提出了一项“国家航空航天倡议”(NAI)计划,希望进一步推动美国在航空航天前沿技术方面取得进展。该计划主要集中于研究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等3个重点领域。这项计划的出台,无疑为大力发展具有军事潜力的高速/高超声速技术提供了可靠的经费支持,美国军方终于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纷纷以独立或者合作的方式投入到高超声速武器平台的研制中。

为了在短时间内研制出适合于多平台发射的远程超声速战术导弹,美国海军先后提出了两项研究计划。2002年,海军研究办公室(ONR)与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共同制定出“高超声速飞行”(HyFly)验证计划,由波音公司负责验证采用双燃烧室的冲压发动机技术。接着在2003年5月,海军研究办公室得到美国空军和NASA的大力支持,提出了基于先进涡轮发动机技术的RATTLRS项目,为打造以M4.0巡航速度持续飞行15分钟以上的新型超声速导弹铺平道路。

与美国海军的计划相比,美国空军的研制计划则更为激进,正在通过X-51A计划来验证和发展高超声速巡航导弹所需关键技术,目标直接指向了武器型号的发展。时隔不久,DARPA和美国空军立足于近20年来在空天飞机研究取得的成果,在2003年初着手启动一项新的研究计划。几个月后,一项称之为“从美国本土发射和实施武力”(FALCON)计划在6月17日正式出台,简称为“猎鹰”计划。然而,由于在技术和政治上面临的各种问题,DARPA和美国空军不得不将关注点集中到一种有动力的高超声速飞机上,于是“黑燕”项目应运而生。

然而近几年来,这些预研项目在发展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HyFty试验数坎铩羽而归、X-51A研制进度多次延期、RATTLRS项目犹抱琵琶半遮面、“黑燕”项目甚至因缺乏经费而夭折。但是,随着高超声速领域的尖端技术开始从实验室走向应用研究,未来高超声速武器正在呼之欲出,因此,这些验证项目的来龙去脉已经引起了外界的关注,特别是所采用的关键技术更是引发了人们的浓厚兴趣。

责任编辑:思空

猜你喜欢

三叉戟美国国防部弹头
热身管下小口径枪弹弹头壳材料对其膛内运动的影响规律
2020年《美国国防部数据战略》浅析
美国国防部RDT&E预算拨款结构研究及其启示
《三叉戟》:“老派”刑侦剧的新突围
导弹突防概率解析与仿真计算结果差异分析
刍议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的“三叉戟”
美国国防部继续推进超级计算能力建设
时间距离像消隐时弹头进动与结构参数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