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2009-10-27韩益锋董良威刘荣春
韩益锋 董良威 刘荣春
内容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对电子科学与技术系的学生培养应具有一定的特色,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企业紧密结合,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本文结合常州工学院具体的教学和科研情况,探讨了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电子科学与技术 实践能力
1.引言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系的学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就业面比较宽广。在遵循本科教育规范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适应能力的培养,努力使培养的人才受到企事业单位的欢迎,能够被企事业单位用得上留得住。
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做到立足市场、服务地方,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学生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也在不断的探索之中。
2.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学生的培养目标
专业建设的目标为:
(1)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着重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特色。
(2)培养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3)构建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实际技能的实践教学体系。
(4)加强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探索教学与科研培养的新模式。
(5)遵循应用型本科教学规律,形成体现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6)加强校企联合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市场需求。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电子科学与技术系着重培养在电子技术及计算机应用为核心的集成电路设计、现代电子技术应用、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以及半导体工艺等方面能力强,面向各类IT企业以及地方经济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3.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学生的实验与实践课程设置
为达到以上的培养目标,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方面,做了以下几个层次的实践:
(1)以电工电子实践中心为基础的实验能力培养。重点培养学生在电路、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方面的实验能力,加强学生对电子电路以及信号分析方面能力的培养。
(2)科研实践课程的设置。分别设置了三个阶段的科研实践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在电子线路以及以嵌入式系统为核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方面的科研启蒙,积极参加各类电子竞赛,锻炼学生根据要求调试电路的能力。
(3)半导体集成电路设计与工艺的相关实验。以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与集成电路测试实验室为核心,开设相关的实验和实践课程。在集成电路设计方面,开设了EDA软件为基础的实验,包括Matlab,Cadence,Synopsys以及Mentor等相关的EDA软件,加强学生的电路系统分析能力、数字与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能力,以及PCB设计能力。通过这一系列的实验,使得学生掌握了相关的EDA软件使用,并具备一定的分析与设计能力。通过以上的课程与实验实践,加强了学生在专业课学习方面的兴趣与分析设计能力。
(4)校企联合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本校积极参与校企联合,积极参与各个层次的科研项目,为继续深造学习以及踏上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5)鼓励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方面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另一方面以大学生科研创新中心为基础进行科研活动。通过这两个方面的科研训练,学生也可以得到较多的锻炼。
(6)加强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毕业设计的合理选题的管理可以使学生充分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理论分析和电路设计,其动手能力也能得到较大的锻炼。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能够得到较多的锻炼,为今后踏上社会和深造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结论:
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科学与技术系的培养模式仍在探索与创新中,本文从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学生的培养目标出
发,探索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方面,在多角度多层次设置了相应的实验和实践课程,从而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工作与科研的基本能力。
实践也证明,在该培养模式下,学生毕业时符合企事业单位对学生的需求,也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魏爱香,李瑜煜, 张海燕, 杨元政, 谢致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新的教学规范和教学质量标准的制定[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殷景华,曹一江,宋明歆,卢鑫,桂太龙.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化的研究[J].信息技术,2007
3.邓颖宇,周展怀,胡义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多方位培养模式的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4.梁光胜.转变观念推进教育实践的全面创新——以电子信息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04
5.傅越千.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
6.王华.建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想[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
作者单位:常州工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