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背景下高师院校培养目标的调整

2009-10-27封欢欢

新课程·中旬 2009年4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教师应新课改

新课改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师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在新课改下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存在滞后性,笔者认为应做出以下方面的调整:教育、教学理念方面培养目标的转变,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目标的转变,教学实践能力方面培养目标的转变,知识结构方面培养目标的转变。

一、新课改的目标与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总体目标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而向现代化,而向世界,而向未来”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核心理念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即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需要与兴趣出发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科书、组织教学活动;要求教师把每一个学生当作平等的个体来对待,帮助他们实现最大程度的个性发展,挖掘他们的潜力,实现教育的公平;要求教育给予学生的是多方面的发展,包括身体健康、人格健全、学业良好、兴趣广泛、具有创造性与合作精神等。

二、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课改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应具有更宽的知识背景。新课改提倡开设的综合课程往往横跨几个学科与领域,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是单一的某门学科的知识,要博通各科、融会贯通,才能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学,将自身的知识智慧转化为学生的经验与能力,促进新课改的成功实施。

其次,教师能够扮演多种角色。新课改改变了教师只是课程实施者的状况,他们需要扮演更多的角色,要求教师是“课程开发者”,“教材编制者”,“教材选择者”。角色的增多要求教师的素质也必须相应提高。教师角色的转变也体现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的垄断者,教师不仅担负着知识传播的职责,更应该启发诱导学生,帮助他们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不仅要关注书本的教学,更要关注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提高。

再次,教师应具有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及设计能力。新课改中,教师是研究者,具备研究的素质,了解研究的步骤,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特别是综合课程的教学、活动课程的实施、研究性课程的设计,没有现成的模式或“套路”可以参照,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能力和水平进行大胆地创新,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

第四,教师应具备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师要具有综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与教学设备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应用计算机与网络资源平台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数据分析的能力;熟练进行课件制作,将讲授内容准确、高效、灵活地呈现给学生的能力;在网络上发布信息,与学生进行在线辅导与交流的能力。

三、高师院校培养目标的转变

(一)现行高师院校培养目标的滞后性

目前高师院校培养目标仍然是基于过去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的老框框,没有进行深入的变革,这样的培养目标已难以反映时代发展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其滞后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认识不足

教师职业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专门职业,必须经过专门的培养与培训,教师应具有扎实的、高水平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对教育实践的敏感性和教育研究的意识与能力。目前的高师培养目标中,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还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与进展,对新课改的基本理念、要求及新课改提出的研究性学习方法、活动课程的组织及教师角色的转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2.忽视综合素质与相应的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高师院校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分化严重,各自独立,仅围绕本专业的知识结构而确定,这使学生只能掌握越来越细化的知识,对相邻学科的知识则知之甚少,培养人才口径过窄,缺乏综合性,无法适应综合课程的开设。同时更忽视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设计、教学研究等更为广泛的教师能力的培养。

3.缺乏对个性与创造性的鼓励与培养

21世纪应当培养学生崇尚自由、展示个性、能动创新。新课改中也提倡增加选修课程赋予学生以更多的选择机会,开设校本课程给学生更具适应性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选择性与自主性。目前的高师培养目标中,更多的是对学生学习的科目、完成的课时、修得的学分的规定,表述更侧重于统一的要求,而少有对学生个性与创造性发展的鼓励和教学安排。

4.价值观目标的要求过于宏观且落后于时代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并趋于稳定的时期。目前高师学生中存在着对人生、对教师职业丧失信心、道德信仰缺失的现象。这与学校培养目标过于笼统、简单要求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一定联系。这种培养目标较少关注学生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职业价值取向的形成,以及对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分析、引导与指导。

(二)高师院校培养目标应做出的适当调整和改变

教育事业是以教师为本的事业,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成功的关键。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挑战要求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随之做出转变和调整。

1.教育、教学理念方面培养目标的转变

高师培养的人才不仅应掌握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及学科教学法方面的知识,还应了解课程理论及编制方法、教育心理、班级组织与管理、教学评价、教育统计等相关学科的内容,并灵活应用其去指导教学实践,改进与完善自身的教学活动。还应有积极的课改意识,关注课改的最新动态,随着课改的进行不断更新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评价观。

2.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目标的转变

高师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让未来的教师拥有自主、客观、科学地判断、认识、分析与解决问题和确立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的能力;同时具备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素质,养成坚强的个性品质,能够积极地应对困难与挫折;具有积极的态度,乐观地看待人生,并以此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勉励学生;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形成对教师职业的理想与信念。

3.教学实践能力方面培养目标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可见,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能熟练地进行课件制作,使用相关的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能够在观察与实践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方案、实施研究、得出结论,能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自我反思、提升水平、强化能力。

4.知识结构方面培养目标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应具备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的知识,具备和某一学科相联系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倡导教学以模块为单位进行。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全面的而不是单一的,是整合的而不是离散的,是均衡的而不是偏执的。高师院校应该培养学生成为某门学科的专家。

叶澜教授说:“迎接2l世纪挑战的高师教育改革,深入到学校工作内部。首当其冲的是培养目标的重新构建,只有在明确新世纪对教师要求的前提下,才能找准和明确学校教学、教育工作改革的方向”。高师院校对培养目标做出适当调整,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进一步发挥其培养教师的功能和价值。

作者简介:封欢欢,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6级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教师应新课改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