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悟情 读中体验
2009-10-27巫清平
巫清平
新课标明确指出:朗读的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因此,对阅读教学提出“要重视朗读”的明确要求。实践证明,在课堂上让学生细细地读,理解地读,入情地读,还有助于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面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朗读教学到底如何进行?怎样才能提高朗读的效率,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知识背景。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相比的。对于一篇篇优美的课文,教师要引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的融入教学的情境中,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学生开始读书时,教师可以微笑着,亲切地说,“请小朋友把这一句读一读,看谁读得最认真”。学生读得不好,加字丢字或读错字时,不批评,而是用肯定加建议的方式说:“你读得真棒。能不能再看清楚一点,再读一遍,好吗?老师相信你会读得更好。”这样,学生置身于一种宽松自由、平等合作的读书环境中,才会喜欢读书,才会读得生动,读得愉悦,变得敢于读书,乐于读书。
二、树立信心,激发学生我会读的内在愿望
众所周知,一篇课文往往有一个至几个重点段,一段话一般有一个至几个重点词,学生读书时也会自然而然地觉得这儿是精彩之处,那儿是动人之笔,这儿还有个问题,那儿还有个疑点。这些词、句、段及精彩、疑点之外就是阅读的重点,就是需要下功夫感悟的地方。读完课文后,我还让学生自己进行评读,如“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能像他那样读吗?”“哪里读得还不够,你能读得比他更好吗?”如教学《雷雨》这一课时,上课前,我就布置学生去预习课文,多读几遍课文,并想想你为什么这样读书?在教学过程中,请学生来读课文,让大家来评议,他读得怎样?因为学生用不同的语速朗读,让人好像真的听到了雷雨前、中、后的自然现象的变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读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达到自读自悟,读中见悟的目的。
三、创设情境,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读书的乐趣
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好读到位,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在阅读教学中就要采取多种朗读形式,如集体读、个人读、分组读、领读、导读、自由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等。但最能引起学生朗读兴趣,感受朗读乐趣的有以下几种朗读形式:
1.分角色朗读,体验理解
即让学生读课文里描述的不同角色。如《春雨的色彩》一课,让学生戴上头饰,变成小燕子、麻雀、小黄莺,各自朗读它们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语句,此时,学生已把自己当成是课文里的一员去感受,去理解,所以读得入情入境。又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小蝌蚪、鲤鱼妈妈、乌龟妈妈、青蛙妈妈,让学生体验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变化,从而了解了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2.表演式朗读,激发兴趣
(1)分角色表演式朗读。即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演一演,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从现在开始》《酸的和甜的》《夏夜多美》等生动有趣的课文,都可以采用这种朗读方式,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2)动作表演式朗读。如《难忘的泼水节》一课,用连续的动词“接”“敲”“踩”“跳舞”把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过程描写得非常具体。只有指导学生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才能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如此。
3.想象朗读,入情入境
根据课文内容,边朗读边想象,把文字变成一幅幅活的画。如学生朗读《笋芽儿》这篇课文时,我让他们闭上眼睛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接着,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进行表演式朗读,这时学生显得特别激动,一个个尽情地表演,无拘无束,想象式朗读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
4.配乐朗读,体会意境
朗读课文时,用合适的音乐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以情激情,感染学生。如在教学古诗《春晓》和《村居》时,配上带有春天气息的音乐进行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春天的美,而在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和《绝句》时,也配上相应的音乐进行朗读,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四、走出文本,把朗读延伸至课外,学会运用性朗读
实践证明,任何一种知识,一种技能的内化,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练习运用,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来说,最好的办法仍是读书。因此,在理解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行阅读与课文配套的自读课本上的文章。不仅培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实施“以读为本”,既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优良途径。在教学中,通过种种途径,让学生喜欢朗读,感受朗读的乐趣,从而最终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作者单位:福建省清流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