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丰碑
2009-10-27陈旭魏宏明
陈 旭 魏宏明
在古长城脚下,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接壤之处,有一个名叫横山的地方。这里曾是西夏王国的缔造者李元吴的故乡,也曾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的生身之地,更是汉武帝屯兵蓄锐的牧马场。
两千年前的横山“沃野千里,牛马衔尾,群羊塞道”,但经历千年战火和人为垦植,到明清时期,这里已是“四望黄沙,不产五谷”的不毛之地。
建国60年来,横山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长期坚持治沙造林。经过不懈努力,如今横山433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林木保存面积达到210万亩,其中用材林17.8万亩,经济林10.8万亩,乔,灌,草相结合的生物防护林体系已经建成,100万亩流沙得到治理,50万亩农田得到保护,200万亩土地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森林覆盖率从建国初期的0.4%提升到32.3%,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
巨变:从0.4%到32.3%的跨越
建国初期,横山西北部横亘着140多万亩的流动沙地,“风起沙尘扬,种田不产粮”,沙区处于“人缺粮,畜缺草,地缺肥”的极端贫困状况。但是,勤劳勇敢的横山人民在沙漠面前没有退缩,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开展了大规模的治沙造林运动。经过近30年的努力,到上世纪80年代,横山的植被覆盖率已达到20%左右,大面积的流沙得到了初步治理,沙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牧业生产有了较快发展。
经过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如今横山的林草覆盖率已从几乎为零的比例提升到了32.3%。曾经一穷二白的版图上,肆虐的黄沙在逐渐消退,绿色森林植被如水墨一样在贫瘠的大地上浸染开来。治住了黄沙,无定河也变成了清流,流域两岸生机盎然,连片的稻田闪烁着迷人的光彩,一幅甜美的江南田园风光已经在横山展开,横山人终于看到山川秀美的壮丽图画。
版图:绿色与黄色的博弈
从1998年到2009年,横山的造林面积一路飙升,目前治沙造林的保存面积为210万亩,几乎达到了几何增长的态势。仅1998年到2008年十年间,横山县完成了人工造林110万亩,是前50年造林面积的总和。1998年8月,横山县被列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1999年,横山县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及三北四期防护林工程,这些工程涉及到全县18个乡镇和4个国营林场。
为了实施好各项工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严格的封山禁牧措施在全县推行,圈舍饲养牛羊的养殖方式开始在全县推广。
横山县把畜牧业的发展和林业建设投资紧密结合,在广大的治沙造林区域内引进了先进的物质循环经济理念,走林牧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在沙区和黄土丘陵地带推广种植柠条,紫穗槐等蛋白含量高的灌丛,在一些村镇建立示范点,从牛羊的品种改良、圈舍建设、疫病防治,以及草场建设,饲草加工等方面,向广大农民推广一种新型的治沙及圈养牛羊的模式。通过生物技术的大量采用,最大限度地增加绿色,减少黄色,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和索取,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做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在横山县增加绿色版图的过程中,樟子松立功至伟。它和紫穗槐组成混交林,成为横山人围剿黄色的最稳固的绿色版块。横山将把全县樟子松人工造林的保存面积扩大到50万亩,建成全国樟子松栽培示范基地。
2(308年,国家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横山县又承担了15万亩,总投资为1500万元的“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建设任务。这项造林工程,为横山林业产业化链条的全面展开铺平了道路,也为今天横山打响全面围歼黄色的战役拉开了序幕。
生态:从对抗走向和谐
从城市到乡村,从景点到矿区,从北部的沙区到中部的无定河及其支流各流域,再到南部的黄土丘陵区,所有的荒漠化的贫瘠土地,都被纳入了横山县的整体绿化工程中,横山几乎是全民动员,天上飞机播种,地上人工栽植,大型机械轰鸣,一切都为绿色让步。横山人想用几年到十几年的时间,对横山县的整体面貌做一次全新美容。15万亩“三北”防护林工程成功实施,赢得了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的高度评价:“横山县樟子松造林规模大、效果好,横山的造林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了贡献。”
有了人造森林的屏障,无定河畔的横山,已经变成了陕北高原上的米粮川。多年来,横山县先后受到国家林业局,三北林业局、陕西省林业厅及榆林市的嘉奖。横山的治沙造林成果,甚至吸引来了非洲14個国家的农林专家和官员前来考察取经。
2009年,横山县开始实施无定河湿地自然保护工程,计划在未来几年中把无定河湿地打造成一个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可以说,筹建无定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横山建设生态文明的标志。
今天的横山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乘着时代的巨轮,在绿色的海洋里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