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精品课程实施的误区和建议
2009-10-27吕国辉孙伟
吕国辉 孙 伟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精品课程的深入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必须摆脱建设和推广过程的误区,各层次的学校应积极选取适宜自身特色的课程,充分利用区域中的各种资源,因地制宜地变革和创新,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在“精”的一般原则下,以“品”为突破口,提升精品课程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精品课程误区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5—0108—03
[作者简介]吕国辉,长春工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孙伟,长春工业大学高教所常务副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吉林长春130013)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发布以来,精品课程建设在全国各高校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展开。高校教师与学者们从多角度诠释精品课程的内涵和意义,积极参与到精品课程的探讨和建设中来,几年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笔者认为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在于实施,必须摆脱建设和推广过程的误区。
一、实施精品课程的特质要求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在《扎实推进“质量工程”抓紧抓实精品课程建设》中明确指出:“抓紧抓好精品课程建设是培养、造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代新人的需要”。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建设相应层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辅助教材为核心,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以推进教学资源共享为原则,集教学理念、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育技术、教学方法和管理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在推动基础学科建设、打造专家型教师、推广优秀教材、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
二、高校精品课程实施的误区
1.精品课程建设在建设观念上的误区。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对一切有效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并融入现代教育思想,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适应创新人才和实践性人才培养规格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使教学效果明显,是特色鲜明并具有推广价值和辐射性效应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的内涵理应成为建设的基础和重心,精品课程的辐射作用和示范价值是其价值的核心所在。但遗憾的是,在当前各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却偏离了这一导向:高校为确保申报成功,对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标准进行量化解析,逐一对照指标在形式上进行后续性的补救和强化,并不注重课程的内涵建设,而仅仅把精品课程的申报当成一种奖励来看待。其后果是重申报、轻建设,重包装、走过场,为精品而“精品”、为评审而努力;一旦申报成功就不再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忽视精品课程建设的设计,很少从课程内容考虑其网络表现形式,教学资源及其呈现形式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对学习者、使用者的考虑较少,快速决策的交互方式让学习者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缺乏思考时间,忽视了对学习者深度思维的培养。
2.精品课程建设在评价体系手段上的误区。精品课程建设涉及师资、学生、教材、教学思想、教学管理、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必须遵守课程内在的逻辑与规律,否则,就难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精品课程建设的瓶颈问题在课程评价体系上表现为:评审主体实际构成单一,有效数量不足;“指标体系”与其他教育部文件相抵触,部分评估标准不当,评价等级缺乏解释,评价标准整齐划一等;在评审程序上,对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高校单独提出的评审申请缺乏保障,对网上评选的安全性和学生评价的公正性也缺乏得力保障措施。
3.精品课程建设在借鉴使用上的误区。精品课程无疑是至臻完美的课程,一些教师在欣赏精品课程的同时,很直接地反映就是终于有可供模仿的范本了,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走入不加思考、简单地将“拿来”视为“改革创新”的捷径。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年)建设1 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这不仅为课程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也为各高校的进一步建设提供了借鉴经验。但将已存在的资源生吞活剥、按图索骥地仿袭,不免使精品课程实施失去了创新性和建设性。泛化的精品课缺乏自己的特色与风格,难以做到普遍受学生欢迎,有悖于精品课程的特质属性。另外,精品课程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是高水平、前沿性、特色化的课程体系,有着名牌课程效应。很多教师面对精品课程都是赞赏、接受、模仿。这种心理的产生会将教师自己的思想淹没在“无超越的可能性”的假设里,精品课程的“桥段”被移植到教师的教案设计中,并实施到课堂教学。无疑,这促使了优质教育更公开、公平地传播,但对教师和学校来说,却产生了固守和难以超越的心理,从而失去了推行精品课程的初衷,不利于精品课程的纵深发展。
3.精品课建设资源在共享上的误区。江西师大的一项调查显示,在2003~2006年的1110门精品课程中,只有近半数的精品课程可用。不可用的精品课程具体问题表现为:找不到服务器、无法找到网页、用户没有得到授权、网址修改、需要用户名和密码、页面无法显示等。许多课程网站评为精品课程后就闲置下来或是只提供给本校的用户使用,这就造成了网络课程的资源本校无法使用或外校用户无法获取使用权的情况,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很大的困扰。在没有建立网上调查方法、及时统计课程使用和使用者评价的情况下,开发者、使用者双方沟通不畅,影响了课程的长期发展。另外,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匮乏,导致精品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绝大多数精品课程负责教师没能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参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实施的要求与交流反馈对课程资源提供及时更新(具体分析统计情况见图1、图2)。
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实施的建议
1.改变观念,加强精品课程内涵建设。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科学体系、专业结构的交叉融合,对知识更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符合认识规律的基础上,精品课程建设更要注重教育内容的动态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
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不包含学术研究最新成果的课程建设是不完整的。教师只有及时掌握学科发展动态,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学术研究,及时借鉴吸纳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把教学内容中的静态(教材)与动态(新的学术研究成果)结合起来,自觉地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扩大课程的学术分量,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更新精品课程的知识结构,才能在精品课教学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学术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论思考和学术创新能力,达到精品课程建设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的。更重要的是,精品课程不只是一个荣誉称号,而应视为质量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真正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才能切实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为了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公平,这是精品课程的价值所在。
2.构建适合各级各类高校课程设置特点的精品课程评审标准。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从而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精品课程建设的着眼点应立足于各级各类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国家在制定评审标准时应充分考虑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层级现象。对研究型高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精品课程的评审标准应加以区分,以确保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实效性;精品课程建设要能反映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引导高校和教师在申报精品课程时注重内涵发展,凸显课程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效能;要增加专家库中专家的数量和专业,扩大校外专家的范围和职权,将专业课与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不同层次的学校(研究型大学、教学型本科大学、高职高专院校)、不同的学科(理论性课程、应用性课程、实验课程或文、理、工等),应建立多套不同的指标体系,使精品课程评价体系科学、合理,进而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目的。
3.将国家精品课程校本化。课程开发主要包括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调整三个阶段方案的研制,它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是国家精品课程的校本化,而课程开发是实现国家精品课程校本化的重要手段。国家精品课程的校本化实质上是一种以教为主体的课程改编活动,它是地方高校教师对国家精品课程进行的二度开发,是教师在使用国家精品课时根据本校学科特色因地制宜地把国家精品课校本化,变“拿来主义”为“改革创新”,进而促进国家精品课向纵深发展,推动精品课程建设的动态发展,更好地满足本校的教与学。它属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类型,开发过程如图3所示。
4.建设国家统一的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强化精品课程建设者与使用者的互动。国家统一建设的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应能提供性能良好的网络存储空间与标准的课程设计结构和建设模板,这不仅能降低教师研发精品课程的成本,如节省购置与维护服务器的开支等,还能保证课程网站的联通性,减轻学科教师在设计和制作相关精品课程时的工作量,提高开发效率,使教师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科内容的开发中去。此外,统一的网络平台还应提供规范的管理与服务功能。一方面避免课程站点过于分散带来的使用不便,促进更大范围的推广与共享,另一方面,通过直接统计各门课程的点击率、访问量以及群体交互中学习者的使用感受和真实评价(如参与度、满意度、获益度以及对资源建设的期待和建议等),为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建设状况及应用效果提供精准客观的数据信息,并及时反馈给课程开发者,使之迅速调整,促进课程资源的深度研发。
参考文献:
[1]王珠珠.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与数字化学[EB/OL].http://www.enetedu.com,2008-5-20.
[2]网培中心教学论坛.当前各级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EB/OL].http://www.enetedu.com,2008-5-20.
[3]张尧学.扎实推进“质量工程”抓紧抓实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3,(9).
[4]李强,冯克勤.精品课程建设专家谈[J].中国大学教学2003,(4).
[5]徐玉如.构建精品课程动态教学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8-7-14.
[6]罗然.精品课程建设的十大辐射作用[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1).
(责任编辑:刘新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