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忽视的“肠道蛔虫症”
2009-10-26李劲松
李劲松
“陈大夫,这名腹痛候诊患儿疼痛突然加重,面色苍白,需要提前诊治!”
陈大夫在给予患儿一般处理的同时,详细询问了情况。这名男孩曾经随父母到外地自驾游,一段时间以来,经常露宿和野餐,饮食起居都不太规律,特别是在野外生活时,一双小手经常是脏兮兮的,而且还在田间进行采摘活动。孩子在野外高兴得不得了,见到长在地里的新鲜瓜果,摘下来,等不及拿回去洗,好歹在身上擦一擦就往嘴里吃……
经过体检、腹部超声检查,结合家长提供的情况,陈大夫告诉家长,孩子患了肠道蛔虫症,并发了胆道蛔虫症,需要住院观察治疗。
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孩子病情很快得到缓解。松了一口气的家长这时找到医生,问道:“孩子腹痛时,在其他医院曾做过大便检测。没有查到虫卵,而且脸上也没有虫斑。怎么就得了肠道蛔虫症呢?而且肠子里的虫子怎么又到了胆道里呢?”医生对此进行了详细讲解。
肠道蛔虫症大多是由于不良卫生习惯造成的。蛔虫产卵量大,对外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强,虫卵在荫蔽的土壤或蔬菜上可存活数月或1年,也有长达7年甚至更长的。幼虫可移行到肝、肺、脑、视网膜、肾等部位,出现相应症状。成虫可以导致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和过敏症状。由于蛔虫具有钻孔特性,可并发蛔虫性肠梗阻、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肝脓肿、蛔虫性阑尾炎、蛔虫性腹膜炎等。蛔虫还可以钻入鼻腔、气管等,引起相应症状。具有肠道蛔虫症的患儿会有脐周阵发性疼痛、厌食、偏食、异食、夜间磨牙以及消瘦等状况。大便查虫卵需要用特殊方法,一般检查阳性率极低,而且面部“虫斑”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由于肠道蛔虫症大多于夏季发病,经过一段时间在体内的移行生长,秋季则“定居”于肠道,此时正是驱虫的大好时节。目前临床驱虫治疗多使用的药品为肠虫清和安乐士。家长需要注意的是,在虫体活动较为频繁时(患儿表现为频繁出现阵发性腹痛)最好先不要驱虫,否则容易激惹虫体,引起虫体骚动,尽情发挥其钻孔特性。导致严重并发症。同时,服用驱虫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一般两岁以下的孩子不给予驱虫治疗。服药后2~3周可以重复用药一次。当出现并发症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出现全身过敏症状时可使用脱敏药物,有腹痛时可以使用颠茄或阿托品。当内科治疗无效时。也可手术治疗。
陈大夫又嘱咐患儿家长,不仅仅是外出或在野外生活时孩子容易罹患寄生虫病,平常也有很多地方要注意,要给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不食不清洁的瓜果蔬菜,不饮生水,减少感染机会。由于虫卵对外界因素抵抗力强,一般调味品,如酱油、醋、辣椒、盐等不能杀灭虫卵,但虫卵对乙醚、乙醇、氯仿、苯、氨、一氧化碳、溴甲烷等敏感,直射阳光或温度超过40℃就可以杀灭虫卵。另外,还要控制传染源。避免接触有蛔虫等寄生虫感染的孩子。
听过医生的讲解,家长了解到肠道蛔虫症的基本概况,表示等孩子出院后,不仅要保证自己孩子的安全卫生,而且还要做义务卫生宣传员,让更多的孩子避免发生肠道寄生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