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越边界:守得云开见月明

2009-10-26吴晓芳

世界知识 2009年17期
关键词:中越划界北部湾

吴晓芳

专家支持江淮

中国外交史上有一次重要的握手发生在成都。1990年9月3日中越两国最高领导人江泽民主席和阮文灵总书记在成都秘密会晤,商议中越关系正常化事宜。这次会晤结束了中越双方的对抗,实现了中越两国关系的正常化,更为重要的是,为中越重开边界谈判以及部分边界问题得以解决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1991年,中越两国在北京发表《联合公报》,正式宣布中越关系正常化。令人瞩目的是,两国同时签署了《中越关于处理两国边境事务的临时协定》。那一刻,曾经笼罩在中越边境长达十多年之久的战争迷雾终于散去了!

同一片蓝天下

摊开1999年以后的中国地图,一条长达1350公里的中越陆地边界线蜿蜒回转,从中国、越南和老挝三国交界的十层大山腾起,向东汇入北部湾,将中国云南、广西与越南莱州、老街、河江、高平、谅山和广宁六省紧紧连在一起。

这条边界线所处地带是典型的喀斯特风貌,现在是备受“驴友”们追捧的“山水画廊”,原始、古朴的亚热带自然美景在这里不分国界,随处可见。中越两国共用的归春河似乎更有象征意义。她起源于广西靖西县的崇山峻岭,流经越南后又流回中国。归春河在途经广西大新县德天村的断崖时,跌落而成瀑布,称为德天瀑布,与越南境内的板约瀑布犹如一对亲密的姐妹,是著名的亚洲第一大跨国瀑布。

中越边境一带也是富饶之地,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极其丰富。在大片原始森林里,物种奇特多样。中国四大猴山之一的龙虎山就位于临近越南的广西境内,这里有不少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珍贵的药用植物。边境周边也有富足的矿产资源。锡矿、钨矿和铝土矿等都集中在与越南交界的滇南地区;与越南触手可及的广西西南部则富含金、锰、稀土、铝土矿和花岗石等矿产。90年代以来,中国方面在曾经是战场的边境地区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排雷行动,以保障边民的安全和经济开发。中越边界线的最终划定更为边民的安居乐业提供了永久性的保障。

中越绵延的边界线上,也是多民族混居的地方,汉族、壮族、苗族、瑶族、傣族等中华民族与越南人民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在中越边境的各个口岸和边贸互市点,边民无需办理出入境通行证便可出入,往返自由,如同一家。

特别要提的是中国至越南的主要陆上口岸之一的友谊关,其气势宏伟,是我国九大名关之一。它位于广西凭祥市,322国道终端穿过友谊关拱城门,便与越南公路相接了。两千多年前,汉朝在此设关,称之雍鸡关,而后明朝设此地为镇南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周恩来总理在这里两次会晤胡志明主席。六七十年代,中国抗美援越的物资从这个关口运往越南。九十年代末中越签订《中越陆地边界条约》后,友谊关又一次成为两国人民贸易交流、友好往来的桥梁。如今,中越之间这样的关口为数不少,比如云南的河口、广西的东兴、越南的老街、同登、芒街,等等。立于清朝年间的中越53号界碑位于德天瀑布景区,由于游客数量的逐年增加,竟也在界碑周围的土坡上形成了边贸市场,热闹异常。在这里招揽顾客的既有广西当地人,也有越南人。据悉,滇越贸易在云南省的对外贸易中居第二位;而在广西,每天有近7000名边民在口岸进行贸易往来,仅2009年一季度桂越贸易总值便达6.73亿美元。

随着中越两国文化交流的增加,出国留学在这里也越来越常见了。在与越南老街仅一河之隔的云南河口城区小学就有十多名来自越南的小留学生。据悉,该校已经累计招收了100多名越南学生。

和睦相处的不仅仅是中越边境的普通百姓,也有双方的边防军。两国的巡逻队相遇时,总会友好地或用手势,或用汉语、越南语甚至英语相互打招呼,偶尔也会停下来换根儿烟抽抽。据悉,两国边防部队之间早就建立了会谈会晤机制。这种机制不仅增加了两国边防军之间的互信,更是为营造和睦的边境环境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边境的安宁、生活的井然有序,这一切皆来自于中越两国历尽千辛在1999年签订的《中越陆地边界条约》。

何以长治久安

其实,在清朝以前,中越之间本没有边界线,只存在习惯线。清朝末期,西方列强在亚洲的殖民存在改变了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传统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占据越南的法国与清廷相继在1887年和1895年签订了《中法续议界务专条》和《中法续议界务专条附章》,双方在实地勘定了300多块界碑。由于一个多世纪以来的风吹雨淋,许多界碑或损坏、或遗失,再加上100多年来国际形势波谲云诡、中越关系变幻莫测,边界问题日益突出。随着中苏关系恶化,导致中越关系冷淡,边界问题也随之白热化,最终在1979年演变成为一场武装冲突,给中越间的传统友谊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

为了解决边境争端,即使在对抗时期,中越双方也做了一些努力。在1977年至1978年间,两国在北京台基厂头条三号宾馆举行了首轮副外长级谈判。不料,这一谈便是22年。

首轮谈判由于受两国关系恶化的影响,再加上双方的立场和主张存在巨大差距,最终不欢而散。1979年中越边境武装冲突结束的这一年,中越举行了两轮副外长级谈判。鉴于当时国际和国内形势,这两次谈判也同样无果而终。随后的80年代,中越在边境上长期处于对抗状态,彻底中断了边界问题的谈判。

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将重心转向了经济领域。八年后,越南也宣布了引入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革新开放”政策。在日益缓和的国际环境下,两国都需要稳定边境,保障经济发展。于是,1991年中越实现关系正常化后,立刻根据《临时协定》重开包括陆路和海域边界在内的谈判,并一致同意以1887年的《中法续议界务专条》为基础核定陆地边界线。1992年~1999年,中越就陆地边界问题共举行了两轮专家级谈判、六轮政府级谈判、16轮陆地边界联合工作组会谈和三轮陆地边界条约起草工作组会谈。谈判过程中常遇到难以进行下去的障碍,这时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高层外交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93年李鹏总理访问越南,提升边界谈判的规格,开启政府级别的谈判。1994年江泽民主席出访越南,呼吁双方在边境地区保持冷静,尽快解决边界问题。为了推进谈判的进程,越共总书记杜梅也先后于1995年和1997年访问中国。在1997年的访华中,江泽民主席与杜梅总书记在口头上达成了解决中越陆地边界的时间表,即在1999年内解决中越陆地边界问题。1999年,越南共产党中央总书记黎可漂访问中国,中越以联合公报的形式确定了两年前达成的时间表。同年11月30日,在朱镕基总理访越前夕,中越代表团挑灯夜“谈”,奋战五个小时敲定了余下的问题。翌日,朱镕基在胡志明市向媒体宣布:“两国陆地存在的问

题已全部得到解决。”12月30日,中越签署了《中越陆地边界条约》。根据条约,双方有争议的土地共227平方公里,其中113平方公里划归越南,114平方公里划归中国。

这场谈判历时整整22载,再加上随后勘界立碑的八年时间,中越陆路边界的划定共经历了漫长的30年。但是,30年的艰辛和汗水,换来的是中越边境长久的和睦与稳定。

北部湾:中国首条海界

北部湾,亦称东京湾,是中国雷州半岛、海南岛和越南陆地环抱下的一个半封闭海湾。这片肥沃富饶的浅海以渔业资源著称,这里孕育的鱼虾以无污染、味鲜美驰名天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越两国的渔民在这片海域共同捕鱼,相安无事。台风来临时,两国渔民还会到对方的港口避难。

然而,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以后,双方渔民在北部湾不断发生纠纷。渔业冲突和政治冲突、军事冲突相互纠葛,成为中越关系中的一个大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急需在北部湾划定一条清晰明确的边界线。

其实,早在1973年,海域划界问题便提上了两国议事日程。不过,这个谈判同样磕磕绊绊,耗时26年。当时,北越政府想与意大利石油公司签署石油开发协议,故建议越中举行北部湾的划界谈判。于是,翌年中越在北京举行了首轮副外长级谈判,不过成果不大。此后,北部湾的谈判与陆地边界谈判交叉进行。1977年~1978年,中越在北京东交民巷42号宾馆进行了第二轮谈判。不过,与陆地边界谈判一样,这场谈判也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一直到1992年,中越重新启动边界谈判,给北部湾划界问题带来了曙光。尤其是1999年陆地边界确定后,北部湾的谈判也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并最终于2000年签订《中越两国关于两国在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协定》,并于2004年6月30日起生效。

在谈判过程中,越方坚持按照《中法续议界务专条》,即以“茶古线”(东经108度03分)为界线划分北部湾海域,如此一来越方可划得2/3;中方则认为“茶古线”只是划定了中越陆地边界和芒街附近海中岛屿的归属,但从未划分海界,因此要求按北部湾的中间线划界。最后双方做了部分妥协,中越各得北部湾总面积的46.77%和53.23%。

海域划界必然涉及资源的分配问题。关于油气和矿产资源,《划界协定》规定双方均有权在各自的大陆架上自行勘探开采油气或矿产资源,但对于尚未探明的跨界油气或矿藏,双方约定应就此进行友好协商,达成合作开采的协议。

渔业资源则是北部湾划界谈判的重头戏。中国在北部湾沿线有数以万计的居民以渔业为生计,因此在谈判伊始,中方就提出海界问题和渔业问题同时解决的捆绑方案。在签署《划界协定》的同时,中越也签订了《渔业合作协定》,并于三年后再次签署《补充议定书》,划定了三万多平方公里、时限15年的跨界共同渔区,以及一块为期四年的跨界过渡性安排水域,供两国渔民作业,为我国渔业产业的调整、渔民的转业争取了较为宽裕的时间。

两个协定生效后,北部湾平静了许多。两国渔民大多在各自区域内打捞,越界的渔船也有,不过一般都能得到比较妥善的处理。为强化监管手段,中国渔政局与越南海警自2006年起每年组织共同渔区联合检查行动,维护了渔业生产秩序的稳定。和平的边境环境给北部湾沿线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以中国为例,2008年北都湾经济区在广西建成,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该经济区正在快速发展为中国一东盟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可以预见,那些因划界、渔业资源减少等原因上岸的数万渔民肯定将从中受惠。

毋庸置疑,北部湾海域界线的确立稳定了中越边境,而且对于中国来说,它还有另一层含义,即,充分显示了中国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领土边界纠纷的立场和决心,为今后与他国解决海域纠纷积累了经验。

南海:路在脚下

陆路和北部湾的界线划定之后,南海成为中越之间仅剩的一块争议海域。

南海,世界著名的热带大陆边缘海之一,面积辽阔,水体巨大,水域深渊。自古以来,南海便是东西方交流的主要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南海海域还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渔业资源和油气资源。其中,经初步估计,其石油储量大致在230亿至300亿吨之间,约占中国石油总储量的1/3,是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

现实利益加上历史因素,使南海问题异常纷繁复杂。目前,南海海域已形成“六国七方”(中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和中国台湾)介入、“四国五方”(文莱和印尼除外)军事存在的态势。其中,越南是惟一对南沙群岛提出全部主权的东南亚国家,目前越南占据的岛礁数最多——29个,驻军人数也最多——600余人。而中国实际控制的岛礁为七个,总兵力约110人。

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在1990年提出并一直恪守“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政策,倡导与他国共同勘探、开发南海资源,并长期致力于推进与利益攸关方的谈判与合作。越南则是南海的既得利益者,每年在南海获取近千万吨石油,借此由石油进口国转变为盈余国。近年来,越南与法国、意大利、德国、挪威、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南海签订了数十个石油天然气开发合同。

实际上,早在1995年,中越便成立了海上问题专家小组,就南沙群岛争议问题进行谈判。南海问题的复杂,使这里的谈判无法与中越陆地边界和北部湾边界谈判同日而语,不过由于双方都有在南海海域维护和平与稳定的意愿,因此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例如,2002年,中国与东盟各国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强调以和平方式解决南海有关争议;2004年,中国、越南和菲律宾签署了联合勘探南沙群岛的协议备忘录;次年,中、越、菲的三家公司签署了《在南中国海协议区三方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合作进行南海地质勘探。今年8月12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奔赴河内与越南外交部副部长胡春山举行了中越政府边界谈判代表团团长会晤,重点就海上问题进行了磋商。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要中越双方愿意坐下来谈,南海海域终有一天也能像陆地和北部湾那样,守得云开见月明。

中越边界最后的难题

就中越面临的南海问题,海洋问题专家江淮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做了如下点评:

中越陆地边界和北部湾划界问题解决后,南海问题成为中越之间最后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中越边界谈判的重点已转向南海问题,这意味着,中越争斗与较量的重点也随之转到了南海。

2009年4月两国总理会晤时决定加快海上问题谈判步伐。8月12日中越政府边界谈判代表团团长会晤在河内举行,重点就海上问题进行了磋商,标志着中越海上问题谈判进入了新的阶段。两国达成两点重要共识:一是双方同意按照包括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法所确认的法律制度和原则,共同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基本和长久的解决办法,将南海建成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二是双方决心全面落实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切实维护南海的和平与稳定,积极探讨过渡性、临时性处理办法,不使海上问题影响两国关系大局。

中越海上问题,一是涉及越南对我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提出领土主权要求,并派兵占领我南沙部分岛礁。二是南海海域划界问题,可大致分为北部湾湾口外划界、西沙群岛与越南中部海岸之间的海域划界、南沙群岛与越南中南部海岸之间的海域划界。岛屿领土主权争端与海域划界问题相互交织,十分复杂。中越海上问题谈判的最终目标是妥善解决两国在南海的岛屿领土主权争端与海域划界问题。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中越划界北部湾
中越米轨铁路大桥完成“换骨手术”
中越情谊深
北部湾大学坭兴陶教学改革探究
中越边境地区壮、岱族婚姻文化初探
法国海域划界的立法、实践及挑战
建强堡垒铸就“ 北部湾第一哨”
北部湾的风
大陆架界限委员会的工作进展主席说明(CLCS/95)
Preparatory Work before 2016 Pan-Beibu Gulf Economic Cooperation Forum
论三步划界法的发展及法律地位——其对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的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