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内部控制要素 提升企业竞争力

2009-10-26刘利红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年22期
关键词:内部环境内部监督风险评估

刘利红

提要内部控制是由单位治理层、管理者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保证单位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单位实现发展战略。内部控制要素涉及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五大方面,这五大要素贯穿于企业管理的整个流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关键词: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市场经济,大浪淘沙。企业经营的环境日益复杂,市场竞争更是日趋激烈,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成为企业最关注的问题,内部控制制度则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保证,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锐器。

内部控制是由单位治理层、管理者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单位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单位实现发展战略。要确保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从总体上透视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就要充分了解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从内部控制构成要素入手,分析企业在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和薄弱环节,才能及时控制和提早预防各种错误和弊端,有效的实施无疑会促使企业生产管理登上一个新台阶。

内部控制要素涉及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五大方面,这五大要素贯穿企业管理的整个流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现在国内大型国有企事业单位大多都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框架体系也基于完善,内部管理可以说是有章可循。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未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对内部控制存在许多误解,甚至概念模糊,治理结构先天不足,再加上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使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经济业务随意性大,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如单位管理层对财务会计管理重视不够,监管不力;没有严格遵循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造成混岗现象;未对业务风险进行正确评估,且应对风险措施乏力等,使得管理力度减弱,管理效应弱化,从而造成企业竞争力降低。内部控制构成要素这个框架只有搭建稳固,才能有效地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一、内部控制要素的基本框架

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规定单位的纪律与架构,影响经营管理目标的制定,塑造单位文化并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机制、反舞弊机制等内容。一般而言,最高管理层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态度、理念、观点等在塑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中发挥关键作用。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单位及时识别、科学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和内容。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风险表现为各种潜在事项和因素,只有全面了解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才能正确评估、识别、管理与防范。

3、控制措施。控制措施是指单位管理层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和载体。常见的控制措施有: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运营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在业务流程中,要明确岗位责任以及清晰的业务流程。

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单位及时、准确收集、传递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信息与沟通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机制及在企业内部和与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沟通机制等,是对业务流程的正确反映、计量、披露与传递。防止在控制中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

5、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单位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对于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时加以改进,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监督检查主要包括对建立并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整体情况进行持续性监督检查,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进行专项监督检查,以及提交相应的检查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等。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是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五个基本要素,涵盖了“人、财、物及组织”等各方面的内容,抓好内部控制要素对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健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1、控制环境薄弱。任何企业的控制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遵循和执行。而单位负责人和管理层在塑造良好的环境发挥关键作用;然而,有些企业没有履行好对领导的监管职责,没能及时掌握经营管理中的重大信息,在公司组织结构设计上存在薄弱环节,内部责任分配不当,也缺乏对权力的监督,缺少相应的反舞弊机制,导致经营管理的许多漏洞和控制环境的失衡。

2、风险评估不到位。风险评估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关键。从我国企业现状来看,其风险意识并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企业管理层人员的思想中缺乏风险概念,对风险缺乏正确的评估,在市场发展态势中风险应对措施乏力,抗风险能力不高。

3、监督力度不强。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切实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能够随时适应新情况等,内部控制必须被监督,且单位负责人必须带头执行。目前,我国有些企业虽然有内部控制,但只是形式、花架子,没有人认真地去考核检查执行的效果。财务监控也存在局限,使许多方面缺乏监控的力度,造成一种表象,使监控失去了意义。

4、责任分工不明确。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应能确保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能清楚地知道其所承担的特定职务。在我国,有些企业中往往存在着一些谁都可以管谁都可以不管的“自由”区域,这可以从一些事务处理的“踢皮球”现象看出。然而,出问题的往往是这些区域,出了问题以后常常是互相推卸责任,互相指责,最终不了了之,没法追究责任。还有不相容职务混岗的现象尚存,很容易滋生出舞弊。

5、信息沟通不畅通。有些企业内部没有建立、形成一个畅通的信息收集、报告和反馈机制。各部门之间缺乏默契,没有良好的沟通,贻误了许多信息在经营管理中掌握的及时性,从而导致问题的搁置,而耽误妥善解决的时机。

从内部控制构成要素的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缺陷,就可以对症下药,从我们的薄弱环节着手,强化内部控制要素,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议

1、构建良好的控制环境。要想有一个稳定的控制环境,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运作模式。要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应注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包括经营管理的理念、方式和风格、组织机构、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管理控制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务、外部环境的影响等。只有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才能保证制度的真正落实,才能真正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2、加强企业内部牵制制度。内部牵制是由其他部门或人员参与,并且与之衔接的部门能自动地对前面已完成工作进行正确性检查。这种制约包括上、下级之间的互相制约、相关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在内部牵制中,必须采取工作轮换制,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牵制效果。

3、加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从企业的角度或从企业财务管理的角度来说,更应关注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因为它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和企业财产的安全有重要的直接的影响。建立科学、严密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安全、有效的财务管理的基础。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主要抓好关键人、把握关键部位、管好关键物件、控制关键工作岗位等。

4、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切实加强企业对内控的认识。企业的一些管理人员认为,内部审计受本部门、本单位直接领导,它的结果只作为改进经营管理的参考,对社会公众不起鉴证作用,因此对其并不十分重视,这一观念应立即更新,并切实加强考核、监督、制约机制,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真正发挥内审人员的作用,监督和保护企业的资产、财产安全,监督企业朝着合理、合法的良性方向发展。

5、重视对单位负责人内部控制的宣传。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很关键。从理论上讲,内部控制本身也有局限性,其中主要是单位负责人控制的随意性或相互串通、搞内部人控制。因此,加强对单位负责人的内部控制宣传、提高他们自觉执行内部控制的意识,显得格外重要。《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负有执行《会计法》的法律责任。今后,在制定控制有关规定时同样要明确单位负责人应负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全员真正承担相应职责并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推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热电总厂)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水澎等.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0.5.

[2]陈铃.关于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建设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1.8.

[3]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2.

猜你喜欢

内部环境内部监督风险评估
加强国有企业内部监督的有效措施探讨
企业会计内部监督问题及对策探究
新时期高校内部环境控制研究
浅析如何做好财政部门内部监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