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H1N1肆虐艺术圈

2009-10-26

文物天地 2009年8期
关键词:艺术界画册画展

宋 远

H1N1,这是艺术圈里一种假型流行病症,H是“喊”字汉语拼音的打头字母,1就是很牛的意思;N是英文NO的打头字母,1同样是很牛的意思。

今年在全球蔓延的甲型流感H1N1在中国的艺术界出现变种——假型H1N1病毒,根据目前的情况观察,这一病毒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除了个别书画艺术外,在艺术品拍卖业中也有体现。这一病毒的特点是潜伏期长,个体间歇性爆发。表现为患者高调,为自已唱赞歌,唯恐天下人不知自己的存在。对外界的影响是无直接性命之虞,但有可能让人破财。预防方式则因不能直接对患者施药,只能提醒旁者预防——要有适应能力。长期持有“任你甜言蜜语,我自岿然不动”的不贪财心态,就能成功躲避。

个体普遍表现:自唱赞歌

当今艺术界中,一些有水平的画家、书法家都醉心于艺术研究和作品创作中,他们唯恐在有生之年没留下多少有价值的艺术作品,名留美术史或者作品成为经典是其毕生最高追求。也有一些艺术界人士,学未成、艺未精时就想步入江湖,靠一杆笔混迹天下,换得金山享受荣华,这不是一件坏事,正常人在正常的时代都可以理解其想法。但是,如今许多从艺者不是在良好的基础上寻找机遇,而是不懈地寻找机会,利用一切手段为自已贴金,如做广告、办画展、出画册、上拍卖(雇_人假拍)、与名人台影、请名人签名……手段用到极致,目的就是将自己包装成一个世人尽知的艺术家。

频频参加笔会——办画展——出画册——花钱请评论界名家撰写评论——想尽一切手段上拍卖会——雇人抬高身价,这一流程似乎已经成为当今艺术界人士成名的常规轨迹,无非是这一过程有的是自己操办,有的是别人张罗,总体目标却是一致的。

对于这类“社会活动家”式的艺术家,各方人士应当擦亮眼睛,认清其目的。这种操作方式可以使一名艺术家成为具有流行特点的名家,很难成为设历史记住的太家。还有一类艺术家。则是采用办画展——广泛参与社会活动——捐赠作品——通过在专业媒体上长期刊登广告形式宣传自己,也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对于此类操作方式,诸多业界人士都是以笑待之,许多学院派人士则多以瞧不起对之,虽然个人有个人的看法,但是一个规律还有一些道理:流行的作品未必是经典的,经典的作品必然曾经流行过。看一个艺术家,不要看其知名度,也不要逢人就要“百度”一下,因为许多人的名声是虚的,网上的资料并未经过审核过程。聪明的投资者要观察一位艺术家,先看其成长经历、学习经历、作品的风格演变,看其是否有良好的基础。

扩大化表现:资本介入炒作

如果说个体艺术家很好识别的话,当资本介入炒作环节就难以分辨清楚了。挣钱是所有炒作环节的最终目的。许多有势力的机构不甘示弱,依仗雄厚财力介入了“艺术家造基”运动的生产线。当然他们选择的不是一般人,而是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艺术家,其中不乏名家。这些艺术机构在自己选定的艺术家身上投资,如议价花钱买下一批作品,之后进行宣传——出高档画册——全国全球巡展——入藏著名艺术机构——拍卖这一环节炒作,由于是著名艺术机构主办的活动,加之被炒作者的知名度,很难让人想到商业目的,因此这一包装路线的成功率很高,赚钱的速度更快。

除了艺术机构、企业对艺术家进行包装外,一些拍卖行涉足此类包装,其目的更为直接:参与展览后直接拍卖,花小钱征集到不少作品,总之大家都是“造星”生产线上的重要环节,谁都是为了钱。

企业个体表现:永远争第一

“永远争第一”是一支足球队的口号,现在成了不少拍卖行的目标。具体表现是:用尽一切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手段创造数字,有的创造出成交天价,有的则是整场成交率100%,也有的成交额最高。总之若是争不到全国第一,那就搞一个区域第一。这数字有真有假,真假都无法核实,“数字游戏”是一些拍卖行普遍爱玩的,其目的也很简单:就是告诉收藏家,我家成交最好,来我家买东西吧,我家能卖天价,类似器物应该选择我们家。

许多拍卖行患“H1N1”假型流感的症状非常明显,因为许多老板直接参与对公布数字的把关工作,可谓用心良苦,其实,选择一家优秀的拍卖行很简单,因为最长的历史不过16年。最短的才一两年,可信可靠的拍卖行不是靠数字吹出来的,要看其历史业绩。一家刚成立半年的公司出个天价,估计怀疑者肯定多于信任者,当然也有可能。这时候应该“百度”一下了,数字一对比,看其综台表现是否稳定,看除了数字之外的新闻多不多,即使负面新闻存在,也要看看该公司是否占理。这样去选择一家公司总比单纯地信数字强,而单纯的迷信数字则是“假型流感——H1N1”的疑似患者。

猜你喜欢

艺术界画册画展
“已死”还是“回归”?绘画在西方当代艺术界的困境以及根源探究
卡通画展
『六一』画展
小画册
小画册
小画册
小画册
小小画展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
艺术界名流的网络分享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