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清帝国的康熙瓷

2009-10-26

文物天地 2009年8期
关键词:釉瓷彩瓷官窑

霍 华 刘 胜

人类于童年时代,在与大自然的搓磨中开始使用火,一万年前,先人们烧制出陶器,叉过了六千余年,成功地烧制出青瓷。陶器是世界性的多元发明,瓷器则由华夏先人首创,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斗转星移。1700年前后的清康熙朝将中国古陶瓷的烧制推上了巅峰。

时代造就了清康熙瓷

烧瓷历史三千余年

据考古发掘资料,中国于商代生产出青瓷。中国的瓷业在公元纪年的第一个千年中经历了东汉、六朝青瓷,隋、唐的青瓷和白瓷,以及唐代的黄釉瓷、花釉瓷、绞胎瓷、青釉釉下彩瓷的洗练后,于第二个千年伊始的宋代开出了繁花,列有五大名窑和八大窑系,它们跨地区,多品种,星罗棋布地遍布于全国各地,并于14至18世纪的明。清二代在景德镇结出了硕果。17至18世纪的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官窑瓷在三千年窑火历练的基础上,依承盛世,凭其精湛的工艺和华美的皇家艺术风格,登上中国乃至世界古陶瓷艺术的最高峰,而康熙朝是登上巅峰的第一个台阶。

外销瓷推波助澜

16世纪,荷兰最早开始对华贸易。17世纪初,英国、荷兰等欧洲殖民主义国家相继成立东印度公司,主营对华贸易,瓷器是其大宗贸易项目。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取消海禁以后,到乾隆一朝,外销瓷盛况空前。清康熙时期(公元1662-1722年),虽然德国从1708年就试制出著名的麦森瓷,但是在1713年才能够生产,法国、英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在18世纪的40至70年代才生产出硬质瓷。在这样的历史隙缝中,由中国的瓷器与茶叶担任主角,于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一场“中国热”。西方上流社会十分青睐来自中国的硬质瓷,称它们为porcelain(硬质瓷),以区别于自七、八世纪以来就一直有所见的chian,将拥有porcelain作为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事实上,当时西方人为之倾倒的只是中国民窑生产的外销瓷,而康熙外销瓷是最主要的一个阶段,因为至雍正、乾隆时期,西方国家渐渐地开始能够生产瓷器了。

清康熙朝瓷器无疑在外销瓷贸易中得到了锤炼。

督窑官管理体制完善

在专制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官窑瓷的水平代表着中国瓷业的最高水平。

中国官窑瓷的生产历史可以追溯到它的诞生之时,而有关督窑官的明确记载是明代才开始有的。虽然明洪武二年在景德镇设立了御窑厂,这一烧瓷体制延续了明。清二代六百余年,但是督窑官制度的完善是在清康熙时期。督窑官是连接朝廷与御窑厂的纽带,督窑官制度保证了官窑瓷的最高享用者与窑厂的联系。据记载,明代朝廷派中官、巡道、督府督窑。至清代,御窑厂负有两方面的责任,它不仅是烧造官窑瓷的工厂,也是烧造官窑瓷的管理机构,管理钦定瓷中派给民窑的烧造任务,而这一切任务的完成都要依仗督窑官。

据散布在清宫档案中有关烧瓷文献的记载,清代从顺治十一年起至乾隆五十一年,陆续地由朝廷派出二级“督窑官”督造官窑瓷,上级督窑官称御窑厂总领事,由驻九江关或淮安关的巡抚担任,他们驻关遥领窑务,皇帝的所有关于烧瓷的要求,从纹样、造型到数量,事无巨细皆通过上级督窑官上传下达,组织生产;下级督窑官是驻厂协理员,一般由一人或二人担任,由工部或内务府派出。由于这一级督窑官的官晶低,故一般的文献与资料中都不曾提起,故他们鲜为人知。实际上协造员直接参与窑务,其是否尽职尽责,对官窑产品质量的高下至关重要。

综台1986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清康雍乾名瓷》展览图册附录介绍和史料的记载,清康熙时期,著名的官窑有郎窑和臧窑;清顺治和康熙两朝的重要督窑活动有四次。

第一次是清顺治十一年至十四年,江西巡抚郎廷佐出任督窑官,饶州守道董显忠、王天眷、王鍈、张思明,工部理事官噶巴,工部郎中王日照驻景德镇督烧龙缸、栏板等物,未成。

第二次是清官窑于康熙九年和十年为谒祖陵,成功地烧制了一批祭器,经费俱估值,由国库支出,这标志着康熙官窑的正式开窑。

第三次是清康熙朝廷在清康熙十九年平息了吴三桂的叛乱之后,于当年九月即派员到江西烧造瓷器,旋即,康熙二十年二月,朝廷派工部虞衡司郎中臧应选,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廷禧,笔帖式车尔德于到景德镇驻御窑厂督窑,至康熙二十七年结束。此次督造不仅阵容强大,而且“实估价值”,由国库“按项给发”。这就是著名的臧窑,自此有以督窑官的姓称官窑的习俗。与此后历任督窑官不同的是,此次以驻镇督窑官,即驻厂协理员之姓命名官窑,而此后的官窑皆是以在九江关或淮安关遥领窑务的总督窑官的姓命名的。臧应选的职位在清代四大官窑督窑官中低的不能与其他三位相提并论,从某些方面来说还不及刘源,这也是其在《清会典》《清实录》《清史稿》等重要官方正式文件中不见经传的原因。

第四次是清康熙四十四至五十一年,郎廷极任江西巡抚期间的督窑活动,即民间所称著名的“郎窑”。郎廷极属于遥领窑务,这是与臧应选督窑不同的地方。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据上海博物馆陆明华研究员研究,按清史列传所载,上揭所提清顺治时期督窑的郎廷佐与清康熙督窑官郎廷极并非兄弟,前者卒于康熙十五年,后者卒于乾隆三年。二人都任过江西巡抚并兼督官窑。《清史稿》卷550,第13926页有“顺治中,巡抚郎廷佐所督造,精美有名,世称郎窑”的记载。但是民国以来,古陶瓷界按民间说法称康熙郎廷极督窑期间的官窑为郎窑,这应该是晚清民国时期所造成的误会。

在康熙官窑的史册上,有一位不是督窑官,但是也应该大书一笔的人物,这就是刘源。据《清史稿》卷55Q记载,在清康熙官窑开窑伊始,“源呈瓷样数百种。参古今之式,运以新意,备诸巧妙。与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尤各极其胜。及成,其精美过于明代诸窑”。当然。烧制官窑瓷并不是仅靠一人呈样就可使其精美无比的,但是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乱,刘源的呈样是保证清康熙官窑高质量开窑的基础。清康熙官窑中所谓臧窑、郎窑乃至雍正官窑的产品无疑都离不开刘源的贡献。

烧造体制官搭民烧

民窑的产品质量高,是清康熙瓷的特点之一。

官搭民烧是将官窑瓷分派给民窑生产的一种官窑瓷的烧造体制。明、清官窑瓷可分为御用的钦定瓷与用于赏赐的工部分派瓷,即部定瓷两类,也可以分为常规任务与临时加派两类。明嘉靖朝开始将钦定瓷,即宫廷用瓷放到民窑中生产,即官搭民烧,而将工部派瓷,即朝廷用瓷分派给御窑厂生产。清代亦沿用两种烧造方法并行的体制。

有这样一种现象足以说明清康熙瓷的完美。大部分时代的瓷器都有粗细之分,只不过是比例不同,但是,康熙瓷中几乎没有看到过粗瓷,这种现象与官搭民烧体制在康熙朝的完善有直接的关系。

清康熙瓷的新成就

清康熙朝的新造型

中国古代工艺史上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工艺品的造型在宋代已经完备,而瓷器应该是一个例外。清代康雍乾三朝的官窑,直接从商周青铜器造型中寻找灵感,有新造型出现。例如,清康熙官窑青花鱼龙变化纹豆和清康熙官窑青花夔龙纹簋式花盆就是这样的器物。青花鱼龙变化纹豆为太喇叭形中空高圈足,它的造型由商、周时期青铜豆、青铜筮与战国时期漆器豆的造型有机组合而成。在乾隆官窑瓷器中也有同样的器物。青花香草龙纹簋式花盆,花盆无款。其造型。纹饰皆仿青铜簋。底部中

清康熙朝的新品种

珐琅彩和粉彩。珐琅彩瓷是清康熙官窑在康熙皇帝本人的直接参预下,借鉴欧洲铜胎画珐琅技巧,烧制成功的,康熙朝继而在珐琅彩瓷的启发下又烧制成功了粉彩瓷。在汉文的《清造办处活计清档》“珐琅作”条中,有许多雍正和乾隆时期关于珐琅彩瓷的记载,但是没有一条是康熙时期的,不仅仅珐琅彩瓷和瓷器,其他的工艺品也是这种情况。但是,法国传教士当年写回国的信件中,确有关于康熙帝青睐珐琅彩记载。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三月,法国传教士马国贤(MatteoRipa)在写回国的信中这样写道:皇上变得醉心于我们欧洲的珐琅画,尽各种可能的将其介绍进宫中御厂……由于要有欧洲画家在瓷器上画珐琅,他(指康熙皇帝)命令我们从早到晚和工厂的一些人在一起,我们借口不曾学过这些按法,而且也下决心不想知道这种技法。我们画得糟极了,皇帝看过后,便说“够了”,因此,我们发现我们已由艺奴的状况中解脱出来。这封信于18世纪中叶就在法国发表。珐琅彩瓷是宫廷工艺品,民间难觅,它代表着古陶瓷的最高工艺水平。

覆彩。青花瓷是彩瓷中的太宗项,在明代就已衍生出了三十余个小品种。按一般规律,再行发展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清康熙官窑仍有覆彩这样的青花小品种出现。覆彩是釉上釉下结合的彩瓷,它的制作工艺是在坯上用青花线条勾画纹样,然后施白釉,人窑以1280℃高温烧成半成品,再于整个器面罩一层低温釉。人炉烘烤而成。与斗彩不同的是,斗彩的釉上彩颜色繁多,而覆彩仅在全器覆盖主要一色或仅加一种辅助色彩。覆彩瓷是康熙官窑仿烧北宋磁州窑系精品绿地黑彩瓷的品种,其纹样和造型仅仅有清康熙官窑龙纹盘。

郎窑红釉瓷和郎窑绿釉瓷。郎窑红釉因传是督窑官郎廷极督窑时所生产的品种而名,是康熙官窑为模仿明宣德宝石红釉而创造出的新品种,和郎窑红相对的还有郎窑绿釉瓷。

豇豆红釉瓷。豇豆红釉瓷仅仅在康熙官窑时期生产,光绪,民国有仿。豇豆红釉与红釉瓷的配方基本相同,仅仅在上釉与烧成工艺方面有细微的差别。豇豆红釉要上不同的三次釉,并且要求釉层共厚0.5厘米。在手工业操作的清代,工匠们能掌握这些细小的差别是难能可贵的。

乌金釉。乌金釉是清代康熙朝的名贵品种。它的视觉效果是釉面乌黑光亮而凝重,能照出入影,但是烧成极不稳定,故产品少。

以上5个清康熙瓷新品种中,珐琅彩瓷传承了三代,而其余品种仅仅于康熙朝能生产,不能不说这是康熙盛世之实力的象征。

耿宝昌先生曾经多次说过,鉴定清康熙瓷器的关键是要能把握住其胎、釉、彩的硬度,从某一方面可以这样说,这种瓷器的时代特征是康熙盛世博大精神特征的一种物化现象。

康熙瓷的承传

清康熙朝不仅新品种辈出,在承传中国古陶瓷的精髓方面,也有着特殊的贡献。外国研究中国古陶瓷的专家称17世纪为转变期,中国陶瓷界接受了这一命题。明官窑器显得古朴,清官窑器显得精美,品种也有增加。清康熙一朝60年,前36年恰逢转变期的后期,在这期间,明代瓷器气质古雅、釉质肥腴的风格已经完全转变为世俗化、釉质清丽的清代风格,它们书款工整,许多产品形成定制,为后代的必烧之器。康熙瓷器承上启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青花瓷的分水画法

青花瓷的分水画法又称混水,从绘瓷工艺分析,青花尤以山水纹最具特色,虽然仅用青料一色,但因有浓淡色阶而具丹青之韵,有人说其色阶多达九种,实际上,这种色阶是很难统计出具体层数的,故亦有泛称的五色青花一说。混水所用的毛笔头比一般的毛笔大,以便于含水。绘画时,笔尖不沾着瓷坯,而是拥着一汪青花料走,青料的浓淡程度不同,烧成后就有了浓淡的色阶。自釉原料是不透明的白浆水,在高温下它才会变得透明无色,所以青花瓷在烧成后才能看到效果,这于绘画技法上无疑有难度。

实际上,少数元青花的青花发色就有浓淡,也稍有层次感。但是,元代到明嘉靖以前的青花瓷上,淡的地方是用渲染的笔法,色阶层次少,至康熙朝,使用分水技法,浓淡过渡自然,色阶层次多,淡处近似水痕,青花瓷由此更加具有水墨丹青之韵。

五彩瓷的釉上蓝彩

五彩瓷是明嘉靖、万历朝的名品,蓝色由青花表现。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使得五彩的色泽更加明丽;五彩也成为康熙朝名品。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清康熙官窑豆青地五彩燕尔双栖纹花盆,高33厘米、口径60.5厘米。这种宽折沿、直腹、浅环形底造型的大花盆仅仅见于康熙官窑。其上绘有不同的花鸟通景式主题纹样,或群仙拱寿,或燕尔双栖,或寿带荔枝等等,折沿下都有青花“大清康熙年制”杰字一行楷书款。

单色釉形成系列

东汉时期烧成的青瓷、白瓷和黑瓷是最早烧成的瓷器品种,在之后的千余年岁月中,单色釉瓷没有大的发展,一直到元代,才烧制成蓝釉瓷和红釉瓷。明代永乐、宣德官窑成功地烧制出黑釉瓷、茄皮紫釉瓷、瓜皮绿釉和天青釉瓷等品种,但是釉色不匀,烧成率低,而有些品种,在晚明时期断烧。清康熙官窑,形成了红釉瓷、黄釉瓷、绿釉瓷、蓝釉瓷、紫釉瓷、黑釉瓷和仿宋代名窑系列的单色釉瓷,每个系列的单色釉瓷又自成体例。它们成为每朝官窑瓷的必烧品种,清雍正、乾隆官窑在此基础上又有发展。

造型尽显盛世风采

清康熙瓷的胎子比重大,手感重,高大造型的器物所占比例比较太,各式观音尊、风尾尊、棒槌瓶、大花盆是其特色造型。最具代表的是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康熙青花万寿纹尊。尊无款,传承有绪,当时专为庆贺康熙帝60大寿而作。胎体厚重,从内壁可以看到肩、腹部各有一道接痕。万寿纹尊以青花书整整一万个寿字,排列横平竖直,字的大小随着造型直径的变化而变化,伸台自然,字体有大篆、小篆、鸟虫篆、金文、殳书等,计有二三千种不同字体的寿字,且笔画清晰。万寿纹尊将皇帝的威严,臣子的虔诚,窑工的智慧集于一器,体现出康熙官窑高超的烧瓷水平。

纹样饱含人文意蕴

彩笔生花,瓷窑可验文明之象。

清康熙朝的纹样受版画、书画、青铜、家具等其他工艺品的影响,多绘富有人文意蕴的博古纹、刀马人物和山水纹样,这在其他朝代是少见的。在清康熙官窑中也有一批其他官窑少见的传统人物纹样。清康熙官窑的斗彩人物纹花盆,如此之大的六棱菱花口造型花盆,唯康熙官窑有见。整体造型为两面对称的六棱式,沿面为菱花口式,平砂底,有洞二只。腹部绘传说人物纹。花盆的正面,绘和台二仙图,寒山、拾得两位僧人,怀抱寿桃,手持荷花,笑口大开,满心的开心溢于画外,令观者感怀。侧面的戏金蟾纹,人物形象生动俏皮,溢满笑意的眼神,红红的笑口,手舞足蹈的姿态,这一切都以劲挺的青花线条勾勒,极富艺术感染力。这样的形象在其他时代的官窑器中是没有的。

综上所述,有了清康熙朝瓷器承上启下的贡献,才有了雍正瓷的优雅和乾隆瓷的华美,清康熙瓷器为清三朝盛世的华美乐章奏出了第一个高潮。

跨越时空,清代康熙朝的日用瓷成为今天的艺术品,而当年的艺术品则更加弥足珍贵,人们用审美的情趣品味清康熙瓷。欣赏着康熙瓷,一个绚丽的形象世界展现在人们面前:典雅的造型和精美的纹样承载着丹青之韵的青花瓷,中西合璧的珐琅彩瓷,色彩绚丽的粉彩瓷,还有釉里红瓷、釉下三色瓷、素三彩瓷……它们超越了时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象代表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猜你喜欢

釉瓷彩瓷官窑
铜官窑陶瓷
陶瓷玩具
耀州窑类单色釉瓷艺术的表现瓶颈与突破思考
河北泊头十里高遗址发掘简报
与古代艺术大师画粉彩瓷
安徽繁昌窑青白釉瓷炉研究
浅绛彩瓷欣赏之一
漏痕彩瓷作品
界画在醴陵釉下五彩瓷中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