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文教学中的美感熏陶

2009-10-23赵晓梅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09年10期
关键词:漓江散文美的

赵晓梅

小语阅读教材中,有不少描绘大好河山、地域风俗、人生真谛的散文,这类散文大都语言优美、意境深邃、人文和谐,这些特点汇聚成一个字——美。读它,有如亲临甘洌清澈的山泉、曲径通幽的园林,感受大自然的灵性和秀丽;读它,又如亲历明净无尘的水晶、色彩鲜明的玛瑙,体悟人生的透明和亮丽。走进心灵的世界,当读者与作者心灵碰撞之时,或美入其境,或美看其事,或美悟其情。因此,在散文教学中,应该尽情地发掘美、再现美,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尽情地享受美、创造美。

一、品词品句,领略语言美

散文通常是用表现力极强的语言作为物质载体来体现内涵的,因此教学时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及教师的精心点拨,引导学生领会、学习其中的语言精华和表现技巧,领略散文语言的精妙所在。

1.推敲传神的词语。一般地说,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生动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如《庐山云雾》中,站在大天池等地俯瞰,“万顷白云转眼间汇成一片汪洋大海。云海茫茫,波涛起伏,青峰秀岭出没在云海之上,变成了云海上的小岛……雨后的夕阳如同一轮火球,燃烧在云絮翻飞的银涛雪浪之上,将云絮染上斑斓的色彩”。这里,“万顷”“汪洋”写出了庐山云雾波及的范围之广;“青峰秀岭”变成了“小岛”,表现了庐山云雾气势之壮观;“云絮翻飞”“银涛雪浪”描绘了色彩斑斓、翻动荡漾的迷人雾色。教师只要抓住了这一系列关键性词语进行点拨,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就跃然于读者眼前,学生自然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又如《乡下人家》有这么一句话:“……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作者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写出了乡下人家爱种瓜的情景,看似简洁、朴素的语言却充满情趣。这里“攀”“爬”两字用得特别传神,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攀”“爬”的意思,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一读、想一想,领悟出这两个词说明瓜藤不停地生长,从中体味“攀”是努力向上,是一种不断追求的动态美,相比之下,“爬”显得静悄悄,是柔和的美。最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品读句子,感受到乡下人家那种悠闲的心境、勤劳的品质。

2.赏析优美的句子。散文的语言大多非常优美,如《桂林山水》写漓江水的特点:“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整齐匀称而有音乐韵律的句子把漓江水描写得如诗如画。在教这类句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的强烈情感。

3.揣摩特色性语言。《庐山云雾》中“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一连串的排比、拟人、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庐山云雾集聚时的来势汹汹,雾去时的飘逸洒脱,以及雾浓时的凝重神秘和雾稀时的轻盈秀丽。引导学生把握了这些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后,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情动而言形”(刘勰)了。

又如《葛洲坝工地夜景》中,那“嘟嘟”的汽车声,“呜呜”的火车声,“突突”的拖拉机声,“轰轰”的山石爆破声,还有“嗨哟嗨哟”的劳动号子声……这一连串的摹声叠词,犹如高山流水奔泻而下,不仅其摹状性增强了文章的形象美,而且其音韵节律的特性更赋予文章以音乐之美。

这些富有特色性的语言,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细细揣摩,在一次次品嚼的过程中,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二、披文入境,开拓意境美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每一篇散文独特的整体组合无疑也带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这种整体的美亦即文章的“意境”。因此,教读一篇优秀的散文,只有词句的美是不够的,还必须随着作者的脉搏,披文入境,开拓其内含的意境美,进入一种形神兼备、虚实结合的艺术境界。

1.以熟读为中介,充分调动学生的再造想象,在学生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为事物的本来形象。《火烧云》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课文描写的大自然之美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教学中,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范读课文,展开想象。听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结合平日对黄昏日落的印象,火烧云的奇丽之美就在学生的脑际形成了表象。又如《桂林山水》,课文用许多形象的比喻写景抒情。要想使学生揣摩和体味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以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丰富含义,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朗读。绘声绘色的朗读拨动学生的心弦,融情及物,再现祖国山河的壮美,感受大自然的瑰丽,收到“游以恢笑啸歌,使皆醉义忘归”(韩愈)的美感效果。

2.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手段,把事物描写转化为视觉形象,让学生生动、真实、身临其境地感知事物的整体形象。如在教学《五彩池》《林海》《黄山奇石》等文章时,配以真实活动的画面,再加上娓娓动听的解说,无疑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3.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知识,对课文描写的事物进行展开性描述,进一步深入感知课文的意境美,强化审美愉悦。《荷花》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语言优美、感情纯真的散文,但对于每一朵荷花的姿态怎样,作者只用了“一朵有一朵的姿势”、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加以概括,给读者以充分想象的余地。教学中,有位教师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看图或结合平时看到的满池荷花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这样一提示,学生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低着头,正对着镜子梳妆打扮呢。”“有的害羞地藏在几片大荷叶中间,怎么呼唤也不肯出来。”“有的随风飘动,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李吉林老师为了加深学生的感受、增强教学效果,还让学生三人一组,一个学生扮演“我”,一个学生扮演蜻蜓,一个学生扮演小鱼,要求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做转换人称的叙述,即让小鱼和蜻蜓也变成第一人称同“我”直接对话,在小组内表演。在学生入情的表演中,文章的意境之美也得到了更深层次的体现。

三、立足文本,鉴赏人文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借景(物)抒情是散文的最大特点,不论是叙事散文还是抒情散文,都寄寓了作者某种特殊的思想情感。朱自清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的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发向前;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生动而真切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作者的赞美之情;《鸟的天堂》赞美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长城》《桂林山水》表达对祖国山河、历史的热爱……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味景中之情,诱发情感共鸣,鉴赏蕴含于散文之中的人文之美。正如叶圣陶所说的“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1.抓住点睛之笔,返顾全文。如阅读冰心的散文《只拣儿童多处行》,在教学中我们可用自由质疑、直扑中心的方法,让学生找出重点段落“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一定能找到春天?”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表现中心的,重点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儿童与春天的花儿一样新鲜美丽、充满生机,进而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生命、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2.“文以载道”,深度发掘。窦桂梅老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时最后是这样做的:

师:再看圆明园这三个字的时候,你心中会怎样?

生:还是愤恨,不仅恨侵略者,还恨那些卖国贼。

师: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强大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也许,今天的学习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无非是让同学们在看到这一点风景后能沿着更多的视角、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3.巧妙设计练习,润物无声胜有声。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在自然景物变化中表现时间的流逝,抒发内心的伤感。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把暗含的人文美凸现得淋漓尽致:我看着月亮一寸一寸地升起,___________;我看着桃花一片一片地飘落,___________;我看到鱼儿在水面匆匆地游过,___________;我看到燕子急急地向南方飞去,___________;我轻轻地翻过一张日历,___________;……

总之,散文之美无处不在。在散文教学活动中,就更应发掘和开拓美的境界,让学生真正品尝到散文甘美的汁液,尽情地享受美,并在美的氛围中陶冶情操,思考人生,启迪智慧。

(浙江省诸暨市滨江小学311800)

猜你喜欢

漓江散文美的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漓江真美
打破平衡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漓江之美
美的校 美的人
还我们美丽的漓江
漓江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