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路”在何方
2009-10-23李元施风花
李 元 施风花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如“滥用媒体、盲目打破学科界限、忽视自主学习、轻讲废练、滥用赞扬”等,作者就此发表了自己的看。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改革 失误
当前,课改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基础教育迎来了改革的春天。但,正如春天里也会有杂草一样,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
失误之一:滥用媒体,窒息思维
新课改的示范课几乎都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受此影响,目前在语文课堂上使用多媒体工具已蔚然成风,似乎不用多媒体工具就无法体现新课改之“新”,多媒体工具俨然成为新课改的标志。
毋庸置疑,科学、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工具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视。但如果运用不科学、不恰当,为“用”而用,盲目乱用,非但无益,反而有害。首先,使教学流于形式,成了“花架子”“空篓子”,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更严重的是,这不利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和良好语感的形成,会阻断学生个性化感受和体验之路。语言文字的魅力在于“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画面固然直观、形象,便于理解,但却剥夺了学生亲自感受、理解、品味、想象语言文字的机会,从而也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良好语感的培养和个性化的感悟也成了纸上谈兵。试问:语文老师是做什么的?这到底是语文的幸运还是不幸?
失误之二:盲目破界,迷失方向
语文新课标提出的四大理念之一,即“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这个理念的指引下,许多非语文的元素堂而皇之地走进了语文课堂。一堂语文课上除了要读、要说、要写,还要唱,还要跳,还要画……你方唱罢我登台,高高兴兴,热热闹闹。可是,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为了表现“开放而有活力,”把语文也开放掉了,未免太离谱了吧。
开放的语文课堂,依然是语文,是拓宽了学习和运用领域的语文,是与生活同在的大语文,它不排斥与其他学科内容的穿插链接,但要掌握分寸,分清主次,清晰体现语文特点,立足提高语文素养。
失误之三:处处合作,丢失自我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是其灵魂,自主和合作是其两翼。而目前的情形是重合作,轻自主。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问题提出,老师说:“下面请同学们n人一组合作探究。”于是,学生或三五个或七八个凑在一块儿讨论,几分钟后齐刷刷地举起了手,合作学习的效果凸现。仔细考究,发现这是一种假象:学习小组既没有以学习程度进行搭配组合,也没有主持人,更没有成员间的职责分工,优等生以自我为中心侃侃而谈,后进生盲从附和,充当听众。这样的合作,有其名无其实。且不论有些简单问题是否需要合作,即便是确实需要合作探究的问题,也应该先自主思考,再有组织地合作探究。我们要培养的是个性鲜明、见解独特的人,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鹦鹉。
失误之四:怕走老路,轻“讲”废“练”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弊端之一是“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今天,老师们在课堂上普遍加强了对自己嘴巴的管理。诸如字词等“小”问题,似乎完全不必也不用多费口舌。最流行的说法是“15分钟为限,超过15分钟,你就失败了”。真是这样吗?我以为太机械了。讲多长时间要从学生和教材两个实际出发,决定讲什么,不讲什么,(尤其要研究不讲什么)而不是盲目地三缄其口,盲目地认为字词就是“小儿科”。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弊端之二是“肢解课文,大搞练习”。这是应试教育的怪胎。一遭批判,也偃旗息鼓,踪影全无了。这是不是一种进步呢?也未必。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来讲,它是一种工具。掌握一种工具,就得实际地去使用它,就得去练。语文能力的形成、基础知识的掌握,都要靠练。
因噎废食,轻“讲”废“练”,丢掉的是“双基”。“双基”之于语文犹如双足之于人,丢掉“双基”,语文课改的路走不长也走不远。
“讲”和“练”,滥了不好,缺了不行,要掌握好一个度,精讲精练。
失误之五:滥用赞扬,误导学生
赞美学生无可厚非,正所谓“数子之百过不如赞子之一长”。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也讲:“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萧,日就枯槁矣”。但是,在有些新课改课堂上,“赞扬”成为了老师的制胜法宝,不问情况,随意乱用。某老师上《夸父逐日》这一课,就文章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要求学生探究其意旨。一学生回答说:“河水不干净,喝了肚子疼,夸父想吃桃子”。如此荒谬的回答居然也被老师称赞为:“脑瓜真好使,有创见”。真是令人瞠目结舌。毫无原则的赞扬,会误导学生不负责任地胡说、乱说,其危害恐怕比“不说”还要大些。赞扬不可吝啬,但也须有理有据。
综观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可谓“繁花似锦”,间或有“杂草”潜滋暗长。园丁们需练就火眼金睛,锄“草”务尽,护“花”务周。果然如此,“春天”还会远吗?
作者单位:甘肃武威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