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

2009-10-23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7期
关键词:本科课程设置高职高专

章 彬

摘 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课程设置对于改革来说至关重要。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差异,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所造成的影响有必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本科 高职高专 课程设置 差异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对于活跃在教学一线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并不陌生,笔者作为一名年轻的思政课教师,也已经上过4轮这门课程。在这4轮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几点关于这门课程的思考,在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大背景下,本文姑且算作抛砖引玉。

一、课程的由来和沿革

事实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仅仅是从2008年秋季学期才开始这样称呼这门课程。如果我们再往前推,可以用下列事件为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在内的高校思政课改革做出注脚。

2004年1月,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决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同时提出:“要进一步改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学工作,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005年1月,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2005年2月,中宣部、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具体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方案。同时,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建设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2005年3月,中宣部、教育部发出关于印发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规定四年制本科的课程设置4门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三年制专科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门课程。

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重视。以上这些情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背景。其他一切解释都应该统一到这样的认识上来。正确理解和对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和改革的原因,这是一个涉及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本态度的问题。

二、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引发的思考

通常被称为“05新方案”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改革,从表面上看,似乎主要的着眼点放在了课程的调整和设置上。有的媒体在报道这场改革时,标题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科目将由8门减少到4门”。粗粗一看,报道没有问题;细细一品,报道偏离了改革的初衷。笔者认为,2005年的这次课改的最大特点,一是将党的几个指导思想进行理论整合;二是重新开设国家历史课程。

笔者所在的工作单位是一所高职院校,所开设的思政课课程与本科院校有所区别,但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不妨与本科院校开设的课程进行比较。本科院校开设四门课程,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为主要目的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为主要内容,整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两门课程体系。二是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三大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和以宣传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以系统论视角下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三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形势,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

以上三个层次的划分,在学术上可以见仁见智,但笔者认为还是有其合理性的。特别是第二个层次,即“纲要”和“概论”的关系,是史与论的关系。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育的《意见》中“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的要求,也明白无误地提出了加强近现代史教育的必要性。但令人费解的是,高职院校却不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就直接造成了高职院校在“概论”的讲课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头重脚轻,基础不稳的现象,也就是严重缺乏理论的相关背景知识和对历史的严肃审视。可能有人认为笔者言过其实,毕竟高校的生源摆在那里。说实话,笔者在上这门课程之前也是这么认为的,觉得“纲要”能够开设固然是锦上添花,没有开设也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新生一开课,感觉明显不对。笔者所在学校还是江苏省高职院校中录取分数线靠前的,生源在高职院中也算前列,但就是这样的生源,在讲到“五四运动”时,一个班级竟然有1/3的学生说没印象,全班没有一个学生能把“五四运动”原原本本的进行陈述,令笔者万分惊讶。究其原因,高中阶段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地位尴尬,学生对其不感兴趣并进而不把这门课程当回事的大有人在。试想当教师兴致勃勃地准备和学生进行双向交流,却发现学生连最基本的史实都没搞清楚,这种无力感想必大家能够体会。

在总结第一轮授课的得失以后,在后几轮的授课中,尽管在计划的安排上做了调整,但仍不时被一些不应该成为听课障碍的话题扯开去,终于觉得光靠本课程规定课时的讲解,有杯水车薪的感觉。

三、问题的解决方法

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课,与专业课程相比,有其特殊性。如果说当前高职高专院校掀起了专业课课改的高潮,提出了“专业课不能搞成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那么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它的受众,它所要达到的效果,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高专院校,都是一样的,没有区别。既然没有区别,为何还要厚此薄彼呢?

笔者认为,要解决以上问题,似乎还要从课程设置上想办法。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当然是像本科院校那样,“纲要”和“概论”都开设,而且“纲要”开设在“概论”之前,这样,学生就能把两门课程系统联系起来。很好的做到史论结合。如果这个方案暂时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施行,那就只能采用其他方法尽力弥补。1.在授课中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每一章节涉及的相关背景知识进行提前讲解,根据笔者的经验的调查,视频资料,如一些纪录片和电影片段最受学生欢迎:2.采用开设选修课的形式,但这种做法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即缺乏普及性;3.开设专题讲座,但缺陷和第二种方法几乎如出一辙。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好,“05新方案”也罢,究其实质,是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效果。所以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就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如果发现原有的方案有缺陷,或者能够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要勇于改进,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2.以科学发展观理解高校思政课改革中国教育报:2007-01-29

3.张继梅,王敬峰.系统论视角下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绥化学院学报,2008年8月.

作者单位: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德育教研室

猜你喜欢

本科课程设置高职高专
论中国画本科学习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云南省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