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兴趣教学
2009-10-23毛爱祥
毛爱祥
摘 要:《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在中职学校学生学习中,常常遇到理论抽象、枯燥乏味、记忆困难、抽象难懂等问题,本文着重阐述在教学中如何通过生活切入、动态教学、设置悬念等教学设计,实施兴趣教学,促进自主学习。
关键词: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兴趣 教学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理论抽象、概念较多的基础理论课,学生们普遍反映难懂难理解,枯燥无味,难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能够学有所成,掌握一技之长,是我们任课老师的重大难题和责任。几年来,我在材料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实施兴趣教学法进行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生活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切的动力,同样包括学习。因此,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是我们必须努力为之探索的目标。
近几年,来我校就读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对社会和实践知识较为缺乏,但又对工厂极为向往。在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这一渴望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在讲授金属材料基础知识力学性能时,用生活中的实例来启发诱导,效果非常好。如柴油机上的连杆、齿轮是机械设备上的重要零件,在工作时不仅受到拉力、压力的作用,还承受冲击力的作用,这些载荷作用对零件都有一定程度的破坏性,这就要求该零件的金属材料必须具备不同的力学性能。通过改用生活中实例教学把原本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实例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形象而生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听后产生强烈求知欲望。又如在讲授硬度时,以用同一把小刀来切削铅笔和刻划玻璃为例,容易得出前者小刀比铅笔硬,后者玻璃比小刀硬,说明硬和软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对机床上切削加工的刀具来讲不但要求有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而且还必须配备其他的性能,类似医生打针的针头一样,既不能太硬(因太硬了往往会导致脆断而造成病人更大的痛苦),同时又不能太软(因太软也往往使针头卷口导致伤口加大使病人更加痛苦),这样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启发诱导教学,学生显得兴致勃勃,以往那种昏昏欲睡的情形不见了,大家对材料这门课充满了好奇,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
二、创设动态的教学过程,挖掘学习的兴趣点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中有许多知识,由于受时空的限制,需要动态处理的内容在教材中只能用静止的方式呈现,有些知识虽然配有图示,但图示也是半抽象的静止状态,因此,只靠教材本身的图文和教师的抽象语言描述,学生不仅会感到难学,而且也觉得缺乏趣味。如果教师能根据教材的需要,把这些静止的知识变成动态的教学过程,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感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如在铁碳合金相图的教学中,我首先用自制的CAI课件呈现出铁碳合金相图的简图,让学生一目了然,然后用不同的颜色标出相图中的关键点,并讲清这些点的含碳量、所处温度及其含义,并配备文字进行说明。通过形象的演示教学,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感到既不枯燥且新鲜有味,在愉悦的气氛中懂得含碳量及其组织的变化规律,不仅知其然,亦能知其所以然,为下一章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设置悬念,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金属材料热处理》中“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该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如果采用平铺直叙的讲述法,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上新课前先放映了一段著名的泰坦尼克号邮轮沉没的电影片段,并进行解说:泰坦尼克号邮轮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大、最豪华、设计最先进的邮轮,但就是这艘被称为“永不沉没”的海上都城,在与冰山的一次冲撞后,产生了90多米长的大裂纹,并在短短3个小时后就沉没了。这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一次悲剧,它的沉没也是近一百年来的未解之谜。后来科学家对邮轮的残骸进行分析,认为事故的发生与材料的力学性能有密切的关系。
学生听到这里,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这时,老师却卖了一个关子,不急于讲答案,而是设下伏笔,创设了一个“悬念猜想”的学习情境,从而进入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由于强烈的好奇心的驱动,学生对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这一原本枯燥的课题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变成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最后,再为学生揭开悬念的谜底:原来,泰坦尼克号邮轮的钢板,在极低的温度下变脆,经不起冲击和震动;另外,钢板中含硫量高,韧性很差,最终导致了这场灾难的发生。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猜想这一“催化剂”,创设新奇的教学情境,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猜测过程中会产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
另外,我在金属材料中最基础理论部分的教学中,从现实出发,设置一些学生积极思考的栏目如“议一议”、“想一想”、“阅读与思考”等形式,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如在讲授塑性变形的教学重点、难点时,通过让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相关资料和充分准备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并以学生发言为主,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中。在讲课过程中,适当引入生产实践性内容,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延伸,而且引导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总之,对于中职学校学生来说,兴趣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因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一旦激发出来就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学到知识,真正实现寓学于乐。有理由相信,只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引导他们自觉去探求新的知识,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可以学好《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第四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董建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教育教学策略.新课程研究.2008.1
3.曹彦杰.乐便然后学.新课程研究.2008.11
作者单位:河北省卢龙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