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全过程考核刍析

2009-10-23侯林娥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7期
关键词:考核方法全过程

丁 坚 侯林娥

摘 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习成绩的考核具有知行统一的目的要求性,传统的考试机制与该课程的性质、功能和特点有诸多不协调,必须对这一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本文旨在探究全过程考核方法,以平时成绩与探究式论文相结合的方式弥补原有方案的不足。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全过程 考核方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主渠道和中心环节。教育部要求该门课程要做到“使学生真心喜爱并能终身受益”。为次,各院校在课程建设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从现有状况来看,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而在考核方式上存在的问题还较多。

一、现有考核方式弊端及原因分析

当前各高校采取的考核方式普遍存在重“知”轻“行”现象。有的学校实行闭卷考试,按照传统试卷的填空、简答等题型出题,一卷定胜负;有的学校则实行开卷考试,每位学生期末写一篇论文,教师根据论文的质量给出该科成绩,一文定乾坤;也有的学校尝试改革,实行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考试卷面成绩占最后总成绩的70%或80%,平时成绩则占到总成绩的30%~20%。这些方法虽然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目前教师按印象随意打分,或者按考勤情况直接定夺。这样一来,很难令学生信服,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失去了考核的公正性。同时,旧的考核模式过分夸大分数的功能,尤其是将成绩与奖学金、评先进甚至入党相挂钩,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和考试的功利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本来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这样的终极目标一旦为分数所左右,可能就由此丧失存在的意义了。

造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考核办法僵化、单一不全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存在着学校重视不够,教师的课时量和工作量普遍较多,使得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钻研考核方法的原因,也存在着学生忽视思想道德与法律知识的学习,而教师为了保证及格率,考前划范围、考试形式化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结合“基础”课特点,采取全过程的考核方式

“基础”课课程学习成绩的考核与一般科学文化课程的考核相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其特点主要表现在:考核评价具有知行统一的目的要求性。“基础”课教学的主旨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就决定了该类课程的考核方式有别于其他类课程的考试方式,评价具有明确的针对性。这种评价是针对“基础”课教学成效和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的思想政治素质状况而言的,忽略了这一点,就会把“基础”课课程的学习成绩评价简单混同于一般课程的评价。同时,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的提高贯穿整个人生,因此,考核的设计要能够对学生今后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采取全过程考核方式。本课程要考核学生的“知”,更要考核学生的“行”,改变学生成绩与教学过程及学生实际表现相脱离的弊端,通过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探究式论文成绩衡量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考核。成绩评定由两大部分组成。

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笔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日常行为表现,各部分比例为出勤情况10%、课堂表现10%、笔记和作业完成情况20%、学生日常行为表现20%。

2.探究式论文:学生根据教师学期初所给的探究范围,学生每3~4人组成一组,分组进行探究,期末共同完成一篇探究式论文并在全班进行答辩,占总评成绩的40%。

全过程考核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的全面检验和提高。以小组探究式论文的完成为例,教师学期初结合所学内容,特别是将社会发展中鲜活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内容,甚至社会热门话题作为探究内容给学生下发探究范围,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共同调查、搜资、探究来完成论文,既注重考核学生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使考核内容从校园延伸至社会,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还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再以课堂表现为例,分三个层次,课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和提问,踊跃发言的,得分为优;能认真听讲,遵规守纪的,评分为合格;扰乱课堂纪律,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其他事情(诸如交头接耳、看小说、玩手机、睡觉等),评分为不合格。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

为避免探究式论文的抄袭及小组成员努力不均的现象,教师在考核过程中要随时了解各小组的进展情况,期末答辩时,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要能够全面了解学生在探究式论文完成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做到公平、公正。

总之,加强和改进“基础”课考核办法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重要课题,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需要群策群力,以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论证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导向,积极探索合理的考核方式,使考核服从并服务于教学,以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科司司长杨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及其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5)

2.贾作璋,王丽玲,黄萍.论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7(6)

3.金春姬.创新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J].林业科技情报,2007(3)

4.朱炎.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7(22)

5.于明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测评系统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2)

作者单位:山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研室

猜你喜欢

考核方法全过程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全过程民主立法
关于机械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探索
让创新贯穿深化医改的全过程
试析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方法
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下的工程造价控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