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科学发展观 搞好水资源优化配置

2009-10-23吴修涛杨学凤李文博李爱芹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09年5期
关键词:可持续利用科学发展观节水

吴修涛 杨学凤 李文博 李爱芹 耿 华

摘要:莱芜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莱芜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形势日益严峻,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开源节流,强化管理,多策并举,大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节水;可持续利用

中图分类号:TV2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683(2009)05-0124-04

Persist in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WU Xiu-tao,YANG Xue-feng,LI Wen-bo,LI Ai-qin,GENG Hua

(Bureau of the Xue-ye Reservoir,Laiwu 271115,China)

Abstract: As a typically water shortage area,the water resources of Laiwu city is unevenly distributed in area and time.In recent years,with the high-spee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constant improvement of urbanization,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water demand and suppl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the city with increasingly serious water pollution and deteriorating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In relation to the above problems,a series of measures have been presented: broaden sources of income and reduce expenditure in water usage,normalize the water management,multi-strategies are simultaneously adopted to improve the 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economic and social area.

Key words: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water saving;sustainable utilization

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保持长期繁荣昌盛的根本保证。自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充分体现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高度重视,是当前和今后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必须遵循的原则。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莱芜市水资源短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日益凸现,城市建设和发展尤其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统筹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供给能力,促进水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实现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建设绿色钢城”的发展目标提供可靠保障。现依据莱芜市城市发展战略,对全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形势及应对措施作简要分析。

1 莱芜市水资源现状及时空分布

莱芜市多年平均降水量732.2 mm,折合水量16.44亿m3(1956年-2000年系列,下同)。全市多年平均径流深196.3 mm,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4.4亿m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3.1亿m3,可开采量1.89亿m3;水资源总量为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之和,扣除重复计算量1.7亿m3,全市水资源总量为5.8亿m3,人均水资源量464 m3/人。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5,低于国际公认的严重缺水地区的人均占有量指标(500 m3),是水资源缺乏的地区之一。

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莱芜市的降水量年内分布很不均匀,年内降雨多集中于6月-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年际变化更为明显。最大年河川径流量19.5亿m3,出现在1964年,最小年河川径流量0.37亿m3,出现在1989年,最大值为最小值的26.7倍,丰、枯水年交替出现,丰、枯周期的年数一般2~3 a。

水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均匀,地表水资源的地域分布总趋势是山区大于平原,自东部向西部递减。地下水资源的地区分布,总的看在第四系松散地层,特别是砂层较厚的沿河平原区和隐伏灰岩区,以及山前高程较低的石灰岩区地下水资源丰富,资源模数大于20万 m3/km2;高程较高的石灰岩区地下水资源模数一般10~20万m3/km2;砂石山丘地下水资源贫乏,资源模数5~10万m3/km2

2 莱芜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地表水供水工程,莱芜市现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7座,小型水库151座,塘坝1 107座,总兴利库容2.732 7亿m3,设计供水能力2.310 4亿m3;拦河提水工程285处,现状供水能力0.117亿m3,引水工程76处,现状供水能力0.122 1亿m3。地下水供水工程 ,主要是机电井,全市共建成机电井8 976眼,其中深井691眼; 配套机井8 522眼,其中农业灌溉井7 748眼,工业井214眼,现状供水能力2.404 7亿m3

污水处理回用工程,到2008年为止,莱芜市污废水排放量4 362万m3,包括莱芜钢铁集团、莱芜市硫酸厂、泰山造纸厂、兆峰陶瓷厂等企业的污水处设施,全市年处理污水能力为3 285万m3

现状年供水量,按2008年作为现状年分析,现状年全市总供水量2.965 8亿m3,地下水1.946亿m3,污水回用1.76 亿m3

莱芜市现状年用水按生活、工业、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统计。本市现状年(2008年)总人口12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6万人,全市总用水量为2.965 8亿m3。其中生活用水包括城市和农村生活用量为0.456 7亿m3,其中城市生活用水量为0.252 2亿m3,农村生活用水包括人、畜用水量为0.204 5亿m3

工业用水包括城市工业用水量为0.204 7亿m3,乡镇工业用水量为0.648 3亿m3,现状年工业总用水量为0.853亿m3

农业用水包括农、林、牧、渔业总用水量1.656 1亿m3,其中农业灌溉面积1.63万hm2,灌溉用水量1.453 4亿m3,林、牧、渔业用水量0.202 7亿m3

从全市供水量和用水量分析,现状年供水量与用水量平衡,见表1。

从以上分析看出,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重较大,占总用量的55.8%。

3 莱芜市水资源规划与供需分析

3.1 现状可供水量

地表水可供水量,经兴利调节计算全市现有地表水拦蓄工程和引、提水工程的可供水量,供水保证率50%的可供水量为2.746 8亿m3,75%的可供水量为1.803 5亿m3,95%的可供水量为1.150 7亿m3

地下水可供水量,本市地下水的开采主要是浅层水,全市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331 9亿m3

污水回用水量为0.176亿m3

现状可供水量,为地表水、地下水可供水量与污水回用水量之和,供水保证率50%的可供水量4.254 7亿m3,75%的可供水量3.311 4亿m3,95%的可供水量2.658 6亿m3

3.2 现状需水量

莱芜市现状需水量按生活、工业、农业用水统计。农业需水量包括农、林、牧、渔需水量,按现状灌溉面积乘以灌溉定额求得不同保证率的需水量。

全市现状年社会经济指标、各部门用水指标和不同保证率的总需水量见表2、表3。

3.3 供需水平衡分析

从全市可供水量和需水量分析,保证率50%的供水量大于需水量,余水量2.296 3亿m3;保证率75%的供水量在于需水量,余水量0.4765亿m3;保证率95%的供水量小于需水量,缺水量0.176亿m3,见表4。

4 实现莱芜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实现全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资源、工程、社会、经济、环境和生态的大系统出发,统筹考虑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和水资源承受能力,按照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促进水资源的科学开发,高效利用,有效保护。从莱芜市实际出发,基本思路是:加大投入,加快水源工程、配水工程建设,完善水资源利用和调配工程体系,增加供水能力,包括做好区域(流域)水资源供需规划,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和改善水资源的供给,实现水资源的统一调

度和优化配置;加大节水力度,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推行各水技术和措施,发展节水型产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加强江河源头和流域水资源的保护、治理和杜绝水体污染。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是: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开发与保护并举,保护为重。

4.1 工程措施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为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工程设施是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主要手段。近期应重点抓好以下工程。

①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莱芜市蓄水工程病险情况较为普遍,如工程治理好了,尚可增加兴利库容1 500万m3,扩大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0.8万hm2,同时还能增加几百万m3的工业和生活用水,开发潜力很大。应抓住中央加大中小型水库治理力度的契机,加快现有水利工程除险加固步伐,使工程蓄水能力得到恢复和提高。全市127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后,水库蓄水将得到有效恢复,全市的工农业用水更有保证。

② 河道拦蓄工程。莱芜市共有大小河道395条,通过在河道内建设拦蓄工程,节节拦水,可有效增加地表水源,涵养地下水源,增加全市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应根据用水需求,有计划地抓好河道建筑物建设,满足周边用水需求。近期重点抓好汶河3号橡胶坝、4号橡胶坝、5号橡胶坝工程,2009年建成后可增加地表蓄水700万m3,增加地下水1 300万m3,满足泰钢和泰丰用水需求。对其它河道也要进行拦河截潜,涵养两岸水源。

③水源工程。发动群众因地制宜建设小水库、小塘坝和多种形式的集雨工程,最大限度的拦蓄水、留住水,改善农业用水条件。

④节水工程。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莱芜市用水量已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的上限,水资源进一步开发的难度极大,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根本出路是节水。目前,莱芜市无论是农业、工业,还是城乡生活用水,水的有效利用率都不高,必须下大气力抓好先进节水技术的推广,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农业是用水大户,灌溉用水量占全市总用水量的80%以上,目前全市水库灌区渠道完好率只有62%,灌溉效率低下,水资源浪费严重,要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把建立节水型农业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在完成雪野灌渠节水改造工程的基础上,争取乔店、杨家横水库灌区进行改造。

⑤加强水资源保护,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莱芜市城市定位中明确提出,要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并提出了“一水一廊”的城市整体生态景观系统。水在城市建设布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没有了水的点缀,我们的城市就失去了特色,就没有了灵气。因此,建设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必须保持良好的水环境。由于对污水排放缺乏有效的监督,目前城市水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根本改变。建议市政府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高对城市污水的处理能力,努力实现零排放目标。对水源区上游以实施小流域治理为重点,搞好水土保持,减少泥沙淤积。同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抓好汶河、孝义河城区段和开发区河道工程的治理,形成优美的城区河道水系景观。

4.2 非工程措施

①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水利建设投入机制,切实增加对水利建设的投入。实现新阶段水利发展的任务,必须以稳定可靠的投入作保障。应按照国家、集体、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原则,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利投融资机制,确保水利投入的总体规模有显著增加。

②加快水价改革步伐,促进节水和水利事业的良性发展。水价长期偏低和征收不全,既助长了水的浪费,又使供水、水利经营等单位入不敷出,得不到良性发展。一些国家的经验表明,水价对促进节水的作用十分明显。因此,要改革水价形成机制,逐步建立不同来水年、季节、地区、用水量、水质、行业的差别收费制度和政策,调动全社会节水的积极性。目前,莱芜市无论城市和工业用水,水价普遍偏低,水价改革是大势所趋,也迫在眉睫。据测算,工业综合水价每提高10个百分点,年可增收水费300万元。应结合国家和省出台的有关政策提高城市和工业用水综合水价,调动全社会节水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农业用水价格按补偿供水成本的原则核定,力争尽早到位;非农业用水水价要按照补偿供水成本、运行费用、计提合理利润的原则确定,水价中所含的水资源费应占到一定比例。要建立健全节水严格执行计划用水、超计划加价收费制度,规范用水计划审批程序,加强监督检查,对超计划取用水的实行超计划加价的办法予以限制。

③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建立和完善水资源统一调度和优化配置体系。在体制上,应进一步强化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地位,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逐步改变多龙管水的局面;在制度上,应加快实施新建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对新建项目的用水需求和水资源供给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避免决策失误;在工程体系上,应统筹考虑各个水系及工程体系的关系,加快建设科学的城市、工业、农业和其他行业的供水、配水体系,形成各水系之间、各工程之间、地上水与地下水之间,可联合调度、相互补充的配水体系,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技术手段;在供水配置上,形成立足现有水源,按照先地上水、后地下水,先生活、后生产,先城市、后工业、再农业的开发使用次序,制定科学的水资源开发调配方案,保证重要领域、重要项目的用水,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④推进依法治水,为水资源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也是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所在。未来的水管理,不仅仅局限于行业管理,还涉及到对全社会的水事管理,没有强有力的法律做保障,根本无法实现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目标。当前和今后都应从莱芜市水资源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国家的水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定符合莱芜市实际的地方性配套文件,运行法律的强大力量,促进水利热点和难点问题的解决。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确保现行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保障水利改革与发展有一个良好的秩序。

5 结语

①莱芜市水资源总量不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城市发展中,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把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放到优先考虑的地位。

②在一定区域内,水资源条件和水域纳污能力都是有限的。只有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就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使经济社会发展失去基础。要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和规模,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

③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是可以相对提高的。莱芜市通过开源、节水和治污,可以在现有水平上较大幅度地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其中,开源是有限的,治污需要巨大投入,节水的潜力很大。节水既能减少开源的需求,又相当于减少了污水排放,应加大节水的宣传和教育,并以法律为依据,建立强制性节水机制,促进节水型社会的建立。

④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是缓解水资源紧缺状况的一项重要措施。应强化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加强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和指导,协调好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关系,建立维护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的水资源保护保障体系。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遵循自然规律,既要技术上可行,又要经济上合理。

参考文献:

[1] 汪恕诚.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J].水利经济,2004,(3).

[2] 陈旭卿,刘 伟.提高用水效率 节约有限水资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9,7(增刊1):54-55.

[3] 陈佃红,吴修涛.莱芜市水资源综合规划[R].莱芜:莱芜市水利与渔业局,2005.

[4] 山东省水利厅.山东省水利年鉴[M].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8.

[5] 汪恕诚.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出路[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6,4(4):1-2.

[6] 汪恕诚.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7,5(2):1-2.

猜你喜欢

可持续利用科学发展观节水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经济问题
大庆市城市化进程中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干旱区田间高效节水工程的最优设计
张媛媛出席2016年度节水论坛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
节水必备水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