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图书馆过夜的人

2009-10-23刘超

读者 2009年11期
关键词:浦江吴宓陈寅恪

刘超

一大早,管理员揉着惺忪的睡眼,和往常一样打开了图书馆的大门。门开后,书堆中又走出了那位清瘦的读书人。“什么时候进来的?”对方只淡淡一笑,说:“昨天一早。”如是者三,管理员也认得他了。

略谙掌故的人没准还记得,当年的北平曾有“清华双清”。“双清”者,一是大名鼎鼎的朱自清,一是鼎鼎大名的浦江清——那个常在图书馆过夜的读书人。于今,朱自清依然声名显赫,浦江清却已知者寥寥。

然而,如果说有谁能真正与老清华文科共始终,有谁能最完整地见证其枯荣沧桑的话,那么,这个人不是朱自清、闻一多,不是陈寅恪、冯友兰,也不是吴宓、潘光旦,当然更不是王国维、梁启超和赵元任,这个人只能是浦江清。

浦江清少负文才。大学时期,这羸弱的小青年很快以江南人特有的聪慧脱颖而出。他那令人惊艳的国文、外文和诗文,赢得了曲学大师吴梅的垂青,尤其得到了吴宓的器重。毕业后,因有吴宓的引荐,他来到了清华国学院,与陈寅恪对门而居,任其助教。

然而,一位年纪轻轻的后生,要胜任一代大师的助教,谈何容易!在那里,浦江清既要协助陈寅恪教学研究,又要研习东方学,还要辅佐吴宓编《大公报·文学副刊》,更要打理自己的事务。他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内,先后掌握了法、德、希腊、拉丁、日、梵、满等多门语言,甚至还为陈寅恪编了一部梵文文法。以至于后来他与冯友兰赴欧游学时,一路与西人谈笑自如。这位不曾留洋的小讲师那娴熟的英文、法文,令留洋多年的冯大教授也自叹弗如。

浦江清虽用功极勤,下笔有神,治学却极谨严,轻易不做学术文章。在12年里,他的论文只有两篇。数量虽少,质量却高。其《八仙考》一俟问世,各界大表钦服。此文奠定了浦江清的学界地位。很快,他那“文史并进、博览无涯”的名气,便在学界不胫而走。其实,他不仅国文好、洋文好,而且诗词俱佳,棋牌在行,曲艺精工,甚至数理天文也无所不通。日后,浦江清久经酝酿,又推出了著名长文《词的讲解》。文章一出,朱自清、叶圣陶、吕叔湘、程千帆等名流均极表激赏,盛称“讲解之精”,以为在俞平伯名作《读词偶得》之上。仅此一文,就奠定了他作为词学高手的地位。

却说那时清华教师待遇极高,生活清闲,过的是“活神仙”般的日子,故极受异性青睐。外文系钱稻荪教授是国内仅见的日文泰斗,又是浦江清的老师。钱公对浦的才华极为欣赏,不时邀其赴宴,好茶好酒款待。是时,钱家有女已长成,浦亦是大龄青年,钱氏之意不言自明。对此,朋侪极为热心,甚至在英伦的朱自清也不远万里写信促成好事,说:“钱公之美德,实为大家风范,即此何必他求哉!”吴宓在自家情事上可谓“浪漫”得到家了,可是对弟子的婚事毫不糊涂,恨铁不成钢地说:“择妻还须择丈人,能有这样的泰山,你还遗憾什么!”谁知浦和当年的吴宓一般无二:万事聪敏,单单是在情事上拎不清。气得吴大骂。众人再三催促,浦再四推脱。其实他心里早已另有佳人,这佳人便是燕京的一位才女。可惜浦江清几经追求,终是无果。临末,女子托人捎话说其心有所属,请勿考虑。浦江清听了,沉默了半分钟,用英文说:“请告诉蔡小姐,我对她并无奢望,但愿保持一般友谊,希望能继续下去。”尽管如此,他还是苦苦单恋,直到女子嫁做他人妇。

后来有一次相亲时,女方只谈了一会儿,就借故告辞了。理由是对方无长寿之相。不料,没几年,这位女士自己却病倒先行了。直到从欧洲游学回国后,浦江清才在松江老家结识了一位女子,与之携手。而这时,北国已经烽烟渐起。

抗战胜利,联大解体。浦江清这才回到老家。他敲开门后,女儿立即急匆匆地向母亲汇报:“又来了一个姨夫!”原来他离家多年,女儿早已不识这位“陌生人”了。这时的浦江清已然憔悴瘦削,神采尽失,与先前判若两人。

浦江清家累已深,身体每况愈下;南方气候养人,不少名校也争相聘请。他终于决意留在东南。不意此时噩耗传来:闻一多在昆明不幸遇刺。朱自清力单难支,立即催他返校。家人反复挽留,他终是拒绝道:“系里正缺人,我怎能不去呢!”他立即北上,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地。

是时,饱经蹂躏的清华园已经满目疮痍,万物萧条,杂花遍地,野兔横行。秋风徐来,落叶飘零。在金灿灿的落叶中,浦江清带着女儿寂然前行。前边早已有人相迎了。“来,快叫朱伯伯!”他说。女儿看到的是一位与父亲一样瘦小的男子。“就是《背影》的作者朱自清朱伯伯吗?”她惊问。“是的,你也知道?”浦江清也吃了一惊。

可惜一年多后,这位《背影》的作者匆匆离去。几十年的刻苦用功,也把浦江清素来羸弱的躯体渐渐掏空了。他的课越讲越漂亮,他的学问越做越深湛,而他的身体也越来越枯瘦。至1957年,浦江清也遽然倒下,匆匆离去。早年的“清华双清”,终于成了一段学苑佳话。

(赵春辉摘自《文汇报》2009年3月22日,李 晨图)

猜你喜欢

浦江吴宓陈寅恪
陈毅颂
一生师友
陈寅恪与唐筼:白首不相离
玩笑话也需谨慎对待
春梅
吴宓与钱钟书
风骨
陈寅恪:我的徒弟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
吴宓和毛彦文的红尘纠葛
吴宓、梁漱溟与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