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籍桐城派作家及其诗文集考述
2009-10-22王思豪
摘 要:桐城派作家遍布大江南北,沪籍作家亦其重要一支,然鲜有问津。依据师承、私淑关系纽带,以是否宗桐城义法为准则,查检史书、方志以及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等相关文献,确定沪籍桐城派作家有11位,并对他们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文集做了较为详细的考述。认为他们受业方、姚,秉承桐城义法,薪火相传,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文作品,提出了较有创见的诗文理论,在桐城派发展史上功不可没。
关键词:桐城派;沪籍作家;诗文集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9)09-0180-07
作者简介:王思豪,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 (江苏 南京 210039)
有清一代,桐城派称雄文坛二百余年,流衍广泛,影响深远。学界赞许其为中国文学史上历时最长、影响最巨、规模最大的文学流派,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即谓:“桐城派以‘义法为基础,发展成具有严密体系的古文理论,切合古代散文发展的格局,遂能形成纵贯清代文坛的蔚蔚大派。……其规模之大,时间之久,为我国文学史所少见。”(注: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4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91页。)桐城派声势浩大,其成员也遍布大江南北,如今天的安徽、江苏、浙江、北京、湖南、湖北、广西、贵州、福建、上海等地。前几省市的桐城派作家,学界已有专文论及,惟论述沪籍桐城派作家及其诗文集的文章,至今未见。难道今日繁华都市真的未曾生长出桐城派作家?不是。笔者依据师承、私淑关系纽带,以是否宗桐城“义法”为准则,查检史书、方志以及刘声木先生的《桐城文学渊源考》等相关文献,确定沪籍桐城派作家有11位:曹一士、王昶、姚椿、毛岳生、何其超、韩应陞、张尔耆、熊其英、高崇瑞、章耒、张锡恭。其中曹、王系方苞传人;姚(椿)、毛乃姚鼐第一代传人;其余7位分别受业于姚鼐弟子姚椿、秦瀛、贾敦艮及沈曰富诸人,属再传门生。笔者不揣浅陋,试对他们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文集略作考述。
一、方苞传人
曹一士私淑方苞,袭方氏“雅洁说”、“义法说”。王昶师事沈彤(注:沈彤(1688-1752),字冠云,号果堂,江苏吴江人。乾隆九年(1744)举博学鸿词,官九品。私淑方苞授古文义法。其《与望溪先生书》有三,其二曰:“彤之志乎是久矣,而未之能逮。先生素以传经治古文高天下前,彤入都幸得近其人而力学焉。”又其三曰:“既念彤于先生虽未具师弟子之礼,而实以师事。”,受古文法。二人均属方苞门人。
曹一士(1678-1736),字谔庭(廷),号济寰,别号沔浦生,青浦人。曹煜曾从子。雍正八年(1730)进士,入翰林。十一年散馆授编修。十三年充文颖纂修、山东道监察御史。乾隆元年(1736),转工科给事中,所上封事,皆有益于民生社稷,传诵朝野。一士为官敢言,诗文慷慨磊落,沈德潜《四焉斋诗集序》曰:“今读其拟古、怀古、咏史、出门、辞亲、敷陈经济之作,俯仰古今,目空四海,才高而心抑,气雄而虑沉,小足以淑一身,大足以经邦国,近足以通幽明,远足以垂天下。”其文雅洁温润,《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论文之旨,谓古人之所以称古者,乃意义之古,非词句之古。有明潜溪、遵岩、荆川、震川,其文调之近时者甚多,不以此损其古意。于麟、元美字句之古几于无一不肖,而终与古远。观其持论,可以见其宗旨矣。”(注:永瑢:《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677页。)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三百六、全祖望《工科给事中翰林院编修济寰曹公行状》。
《四焉斋诗集》六卷。乾隆十五年(1750)子锡端等刊刻,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首黄文莲《序》,次《上海县志名臣传》称其:“撰述甚富……所著《四焉斋集》十六卷,子锡端等梓以行世。”是集六卷:卷一为五七言古诗、卷二至卷四为五七言律诗、卷五为五七言排律诗、卷六为五七言绝句。末有婿叶承《跋》,又有从子锡黼《跋》曰:“旧有《梦白草沔浦诗钞》……诸编,顾皆携之行箧。黄门殁京师,捆载而归,类多残缺。庚戌(1730)以后作皆零纸断简,兼多涂注,今共辑为六卷。”据此知一士曾有《梦白草沔浦诗钞》,盖手抄本。后附《梯仙阁余课》乃一士继室陆凤池撰,《拂珠楼偶钞》乃一士之女曹锡珪撰。又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四库总目提要》曰:“是编乃其《诗集》,《石仓世纂》之第四种。附载《梯仙阁余课》,为一士继室陆氏凤池作,刻于康熙壬辰。又《拂珠楼偶钞》,一士之女锡珪所作,刻于雍正甲寅。”又南京图书馆藏《四焉斋诗集》六卷,附《梯仙阁余课》一卷,也为乾隆十五年子锡端等刊刻本。首乾隆庚午秋七月沈德潜题《序》,又有黄文莲《序》,子锡端、从子锡黼、婿叶承同编校。末有叶承《跋》。附载《梯仙阁余课》一卷,首康熙壬辰(1712)焦袁熹《序》曰:陆夫人卒,一士“乃掇拾其遗余墨迹于箧底,若壁间手录之,得诗若干首,词若干首”。又有康熙辛卯(1711)陈鹏年《序》、一士《引》、从子锡黼《跋》。
《四焉斋文集》八卷。乾隆十五年子锡端等刊刻本,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首有焦袁熹乾隆庚午(1750)《序》,又顾栋高己巳(1749)《序》云:“曹子济寰既殁之十有三年,其子锡端等刻其遗文若干卷。”后有婿叶承及从子锡黼《跋》。又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四库总目提要》曰:“国朝曹一士撰,《石仓世纂》之第五种也,与其《诗集》同刻于乾隆庚午。”
《四焉斋集》十五卷。宣统庚戌(1910)年刊本,新阳赵经式书题、校字,南京图书馆藏。收《四焉斋诗集》六卷,附《梯仙阁余课》一卷,《四焉斋文集》八卷。《四焉斋诗集》,卷首沈德潜《序》、黄文莲《序》,同前。后附《梯仙阁余课》一卷,从子锡黼《跋》曰:“今年夏编订黄门遗集,从陈箧中得而读之,韵高而旨远……因与菽衣兄、企南弟、芝泾姊婿重加较辑共得诗五十五首,诗余十一首,附刊黄门《四焉斋集》后。”《四焉斋文集》八卷,卷首顾栋高及焦袁熹《序》,同前。又严源焘《序》曰:“从子诞文编订先生《四焉斋文集》付梓以传,今年秋诞文以谒选来京师与余相过从,一日手所订《四焉斋文集》示余,属为文序之。”次录《上海县志名臣传》,又《曹谔庭先生小景》及篆书像赞,题曰:“宣统庚戌冬后学李邦黻谨赞,新阳后学赵经式谨篆。”末附叶承及锡黼《跋》,同前。
王昶(1725-1806),字德甫,号述庵,又因有兰泉书屋、琴德居,故时亦以为号,青浦人。本姓孙,与孙星衍同族。乾隆十九(1754)年进士。二十二年(1757)乾隆帝南巡,召试一等第一,授内阁中书,协办侍读,入军机处,当时有国士之称。官至刑部右侍郎。历主娄东、敷文两书院讲席。在京时与朱筠主文坛,并称“北朱南王”,与钱大昕、王鸣盛、毕沅、纪晓岚、姚鼐等著名文人学者往来密切,交谊颇深,经常诗酒唱和,进行学术切磋。晚年寓居朱家角镇,建三柳鱼庄。姚鼐称:“其才天与之,义理、考据、文章三者皆具之才也。先生为文,有唐、宋大家之高韵逸气,而议论考核,甚辨而不烦,极博而不芜,精到而意不至竭尽,此善用其天与以能兼之才,而不以自喜之过而害其美者矣。”(注:姚鼐:《惜抱轩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61页。)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三百五、《清史列传》卷二十六《大臣传次编一》、《国朝耆献类征》卷九十二、阮元《诰授光禄大夫刑部右侍郎王公昶神道碑》、秦瀛《刑部侍郎兰泉王公墓志铭》、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卷三十六等。
《履二斋集》二卷,沈德潜于乾隆间刻入《七子诗选》,南京图书馆藏。又有《述庵诗钞》十二卷,钱世锡编校,乾隆五十五年(1790)经训堂刻,国家图书馆藏。又有《春融堂集》六十八卷,嘉庆十二年(1807)塾南书舍刻本,南京图书馆藏。计《诗集》二十四卷、《文集》四十卷、《词集》四卷。卷首嘉庆四年鲁嗣光《总序》曰:“先生重来京师,嗣光亦以试礼部至京,先生示以《春融堂集》,且命之序。”知《春融堂集》在嘉庆四年之前既已编定。武进赵怀玉《文集序》曰:“盖数十寒暑于兹门下士,定其所为《春融堂文集》四十卷,怀玉受而读之,其考古也核,其尚论也严,其扶奖人伦也力,其摅发性情也挚。”知《文集》为其门人所定。《诗集》前分别有吴泰来和王鸣盛《序》。《词集》又名《琴画楼词》,共三百四首。钱大昕《序》曰:“吾友述庵以诗名闻吴会间……间复倚声乐府,偷声减字慢词促拍一一叶于律吕,其选言也新,其立意也醇,缘情体物之作,清新婉约,出入风雅,有一唱三叹之音。”卷六十八终曰:“男肇和、侄孙绍成谨校。”末附子肇和《跋》。又有光绪十八年(1892)钱怡甫补刻本,首都图书馆藏。又《春融堂杂记》八种,嘉庆十三年(1808)塾南书舍刻本刻本,南京图书馆藏。收《滇行日录》三卷、《征缅纪闻》三卷、《征缅纪略》二卷、《蜀徼纪闻》四卷、《商洛行程记》一卷、《雪鸿再录》二卷、《使楚丛谭》一卷、《台怀随笔》一卷。皆为昶随军征缅甸、大小金川所作,除记战事大略、道里形势外,还详叙古迹景物沿革,飒飒有风致,间附诗文,清绝可喜。
《述庵论文别录》一卷,道光年间刻本,南京图书馆藏。卷首金学莲《序》曰:“吾师述庵先生以经术、诗古文名海内……每见辄以学问之源流、诗文之得失前席请示,口讲指画,苦不能尽也。学莲等因取先生集中论文诸作汇为一编,以示门下士。”又,扉页无名氏题注曰:“所论尚属精确可嘉之至,留览以备座有之资。”末附《娄东书院浅说》,多讲时文作法,颇为精确。《蒲褐山房诗话》二卷。道光三十年(1850),吴县毛庆善氏仿《列朝诗集小传》及《静志居诗话》例,抽录《湖海诗传》中附载小传、诗话为《蒲褐山房诗话》稿,起于康熙末年,讫至嘉庆初年,得六百余家,可窥乾隆一代诗人之大概。惜未付梓,私家抄录,罕为人知。今有《蒲褐山房诗话新编》(周维德校辑,齐鲁书社1988年版),系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编《明清文学理论丛书》之一种。原载《湖海诗传》的为上卷,原载《青浦诗传》的为下卷。《湖海诗传》以嘉庆八年(1803)三柳渔庄藏本为底本,校以同治四年(1865)重校刊绿荫堂藏本和《国学基本丛书》本。《青浦诗传》以乾隆五十九年(1794)刊本为底本,校以有关资料。并编有《蒲褐山房诗话人名四角号码索引》、《蒲渴山房诗话姓氏笔画索引》附录。
二、姚鼐第一代传人
姚椿、毛岳生属姚鼐第一代门生。嘉庆十年(1805)至十五年,姚椿遵父命师鼐,自此“屏弃夙习,一志求道”,重程朱理学,“论文必称桐城”。嘉庆二十年,椿复至金陵从鼐学。鼐死,为裒辑遗书。毛岳生“亦从鼐学古文”(注: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427页。),受桐城义法。
姚椿(1777-1853),字春木,一字子寿,号樗寮生,又号樗寮子、樗寮病叟、东畲老民自称蹇道人。斋名有樗寮、养气居、通艺阁、晚学斋等。娄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四川布政史令仪长子。十岁通声律,读《全唐诗》,又好读未见书。年十八以国子监生应顺天乡试,名噪京师。然屡试不售,不复应举。道光元年(1821) 与彭兆荪同举孝廉方正,不就。晚年主讲开封彝山、荆南龙山、松江景贤书院。椿为诗旨重讽喻,声律协偕,意境独创,言辞醇雅。徐世昌称其诗:“尤雅正醇懿,才锋俊拔而以酝酿出之,迥异浮响,盖能矫袁赵末流者也。”(注:徐世昌:《晚晴簃诗汇》第123卷《诗话》,中国书店1989年版。)为文宗桐城派,以为文有四用:“曰明道、曰记事、曰考古有得、曰言词之美。”刘声木谓:“其文义法高洁,不事雕琢,磅礴而出,和平淳雅,穆然雅音,实以度胜,而中含实理,得桐城之正绪。”(注: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载王水照编《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314页。)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六《文苑》三、《清史列传》卷七十三《文苑传》四以及沈曰富《姚先生行状》。
《通艺阁集》四十卷。道光二十年(1840)至咸丰三年(1853)刻,南京图书馆藏。内《通艺阁诗录》八卷、《通艺阁诗续录》八卷、《通艺阁诗三录》八卷、《晚学斋文集》十二卷、《通艺阁和陶集》三卷、附《白石钝樵集禊帖诗》一卷。《通艺阁诗录》八卷。首椿《自序》曰:“友人胡君乃取己巳以前所作定为八卷而付诸梓。予于诗不甚爱惜,先是王惕甫典簿、吴谷人祭酒为予点定三册,皆为人携去,不可踪迹。友人彭湘涵以见责,乃使录而存之,今与生甫所定本是已。”次何其伟《题辞》曰:“壬辰春,姚子寿以新刻《通艺阁诗录》见示,快读一过,题此奉质。”道光七年丁亥嘉定胡澄《后序》曰:“澄读先生诗,以知先生心志之所存,而益叹其学之深且广也。虽然,又何以量先生之学之深且广乎哉!雠较三阅月而竟定己巳以前诗八卷,既付梓。”《通艺阁诗续录》八卷。首陆日爱《题词》,又门人杨象济《序》曰:“先师娄姚先生诗凡四集,计三十二卷,青浦何君书田尝刻其一,此《续录》八卷,为第二集。先生殁后,与同门诸君鸠资刊刻者,其后二集则韩君渌卿曾谋付梓。会江南兵兴,事未果。”又《通艺阁诗三录》八卷、《晚学斋文集》十二卷。首《序》,道光十二年王柏心撰,次《校订<晚学斋文集>姓氏》有顾广誉、秦缃业、沈曰富、陈克家、陈寿熊等。咸丰二年杨象济《刻<晚学斋文集>跋》曰:“吾师春木先生《文集》初刻于杭,凡六卷,仍前刻诗集例曰《通艺阁文集》,以聚珍版排印。”即自编《通艺阁文集》六卷,道光间庄仲方活字印本,南京图书馆藏。杨象济又曰:“今年春,象济渡松江谒师,再宿南埭草堂,师出自贮稿本见示,归与计日羲伯丈述之,乃相与校订,约同门吴江沈南一,襄事重订为十二卷,易以今名付诸梓。”《通艺阁和陶集》三卷,道光己酉镌家刻本。首道光癸卯《自序》,叙己和陶诗缘由曰:“渊明于千载之上,予哀病无聊,吟侣又去,无以自遣,前后取渊明诗和之,久而集成卷轴,遂分为三卷。”次王柏心《题辞》,次毕华珍《集陶二首》。正文卷上五言六十九首,门人沈曰富校;卷中五言五十二首,门人陈克家校;卷下四言五十三首,门人陈寿熊校。后附道光戊申陆日爱《跋》曰:“因先生门人沈君南一(曰富)、两陈君梁叔子松,谒见于岁寒亭,获读是编。以毕氏聚珍版所印无几,请归更付剞劂,先生许之。先生弟建木先生用兰亭帖字集成诗一卷,亦前此所未有,因并刻焉。”即附《白石钝樵集禊帖诗》一卷,椿弟楗撰,五言绝句二十四首。
《樗寮诗话》三卷。道光间刻本,南京图书馆藏。沈曰富编次,韩应陛校刊。三卷:上卷诗话三十八则;中卷诗话三十一则;下卷诗话三十四条。又有附《通艺阁和陶集》后,道光己酉镌家刻本,编次相同。是书凡百余条,以录评乾嘉间诗坛事为主,论诗则多摭拾时议。卷上载其师姚鼐《与张荷塘论诗》诗,称其师一生论诗宗旨具此,值得玩味。《樗寮日记》不分卷。手稿本,并自题。此日记始道光元年辛巳,迄四年甲申,为四十五岁至四十八岁排日所记。法黄陶庵、刘忠端、陆清献,以读书修省为主。每日立敬、怠、义、欲四格,以自检察。王欣夫《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曰:“甲申季春,弟子枢楗官宝应教谕,奉亲就养。以私淑止泉,而亲临其乡里,校刊其遗书……所书即用刊《止泉遗书》板格,涂乙密注,并以朱笔圈识,可见用心之不苟。旧为故友封君衡甫篑进斋所藏,书跟四字,犹其手笔。数年前,其嗣耐公持以归余者。”(注:王欣夫:《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26-127页。)
《樗寮文续稿》一卷。民国二十五年(1936)上虞罗氏蟫隐庐印本,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藏。卷首罗振常《序》曰:“旧抄本《樗寮文续稿》,数年前得之于浙中,不知何人所辑,凡为文三十一首。”知《樗寮文续稿》曾有旧抄本,考校《樗寮先生全集》中所收之文,只有七首,另二十四首未刊。《序》又云:“《全集》已刊者有《通艺阁诗录》二十四卷、《晚学斋文集》十二卷、《和陶集》三卷、《樗寮诗话》三卷,近人又辑刻其《集外诗》一卷。据《行状》(沈曰富撰)有《文续录》若干卷,稿藏于家,此本止一卷。又《文录》为樗寮自定,其《续稿》自当名《晚学斋文续录》,不当用樗寮,更不当以已刻者羼入。则此本非其家藏之稿,而为友朋门人所辑,断可知也……篇末多署年月,大率为道光二十七、八年,樗寮没于咸丰三年,盖均晚年之作。”
毛岳生(1791-1841),字申(生)甫,一字饮兰,号兰生,先世籍隶宝山,后迁居嘉定。际盛子。诸生。以祖大瀛荫袭云骑尉。后流寓闽中十余年。生平博综经史,于文字训诂,天文舆地,靡不精究。程庭鹭《休复居诗集序》谓其诗“始由西江宗派变化杜韩,后乃自辟门径,戛然示异,入之深邃,出之坚峻”。黄汝成《休复居文集序》谓其文“议论雄博,序事简明,词采义法皆极体要”。《休复居诗文集》十二卷。道光二十四年(1844)嘉定黄氏西溪草庐刻本,南京图书馆藏。录《文集》六卷、《诗集》六卷,附《元书后妃公主列传》一卷。卷首为连平练廷璜《总序》曰:“黄君子仁刻其诗文集各六卷,而属序于廷璜……生甫于诸史尤长,蒙古一代事以宋濂等《元史》多疏漏,欲撰《元书》百卷,事实具而属文未成,成者只《后妃公主二传》,今附《文集》后。”次程庭鹭《休复居诗集序》曰:“今去生甫之殁已三载,遗著幸已付刊,《文》则亡友黄潜夫预有《弁言》,惟《诗序》阙如……(余)书之简。”黄汝成《休复居文集序》写于道光十五年,曰:“先生文尝别录得议、辨、记、说、序、志、祭文若干首,欲先为刊刻以传。”卷末陈克家《跋》曰:“《休复居诗文集》,吾师生甫先生所著。先生在日,诗文率多草稿,无编写者。殁后,明年,克家至嘉定从先生家求遗稿丛杂无次诗又特甚,既悉为甄录,凡各六卷。今黄丈所刊者是也。”又有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刻本,江西省图书馆藏。民国二十五年(1936)宝山滕氏据道光本影印本,南京大学图书馆藏。又有别本《休复居诗》不分卷,咸丰八年(1858)张家骥钞本,一册,国家图书馆藏。
三、姚鼐再传门人
姚鼐再传门人,即谓姚鼐弟子之弟子。何其超、韩应陞、张尔耆、熊其英师事或私淑于姚椿;高崇瑞师事秦瀛(注:秦瀛(1743-1821),原名沛,字凌沧,一字小岘,号吴篷,晚又号遂庵,江苏无锡人。乾隆三十九年(1775)举人,官至刑部右侍郎。瀛工古诗文,私淑姚鼐,与鲁九皋、陈用光、王芑孙交往甚密,所业益进。《清史稿•秦瀛传》称:“瀛工文章,与姚鼐相推重,体亦相近云。”);章耒师事贾敦艮(注:贾敦艮,号芝房,平湖人,诸生。私淑姚鼐,受古文法。与顾广誉、沈曰富等以古文相砥砺,一以桐城为宗,胚胎家学,以古人相期许。 );张锡恭师事沈曰富(注:沈曰富(1808-1858),字沃之,号南一,江苏吴江人。烜子,曰寿弟。道光十九年(1839)举人。十六即能为古今体诗。私淑姚鼐,师事平湖方垧、顾广誉,又受业于姚椿,尽得方苞、姚鼐之传。)。
何其超(1807-1875),字超群,号古贤,青浦人。世英子,昌梓父。受业于陆德良,与陈渊泰、沈莲结二卯文社,旋学医于从兄其伟。道光丙申(1836)见姚椿,师友兼资,诗文深得指授。扶沟知县延主明道书院。赴京师,游嵩山而归,构枣花书屋。王庆勋《同人诗录题辞》曰:“何古贤明经以医术世其家,求治者常满坐,而活人之外,不废啸歌,诗学精深,寝馈于古,风骨雅炼,当于大历十子间,高置一座。”有《枣花老屋集》一卷。咸丰间刻本,南京图书馆藏。收四十岁以前之作,王庆勋辑入《诒安堂全集•同人诗录》。又有《藏斋诗钞》六卷。同治七年(1868)家刻本,南京图书馆藏。《自序》曰:“爰检旧稿,命门人李龄寿、男昌梓编校付刊。第一卷《枣花老屋集》,四十岁以前之作也;第二卷《梁园集》,游梁入都登嵩山之作也;第三、四卷《玉宝集》,山居之作也;第五卷《知生集》,避难由浦东回郡寓沪之作也;第六卷《澱南集》,自沪至金泽之作也,总名《藏斋诗钞》。”《枣花老屋集》收诗一百三十一首,《梁园集》收诗一百五十二首,《玉宝集》收诗二百五十二首、《知生集》收诗一百八十六首,《澱南集》收诗一百七十七首。末附门人李龄寿《序》曰:“余师藏翁将刊其诗,既命龄寿以编校之役,复命为之序。”
韩应陞,生年不详,卒于咸丰十年(1860)。字对虞,一字鸣唐,号禄卿,华亭(今属上海松江区)人。璜子。师事姚椿,得古文义法。善西人点线面体之学。道光二十四年(1844)举人,官内阁中书舍人。张文虎《读有用书杂著序》称“君少好读周秦诸子,为文古质简奥,非时俗所尚。既而从姚先生春木游,得望溪惜抱古文义法”。著《读有用书杂著》二卷。同治九年(1875)古娄韩氏刻本,南京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沈铦篆题,张文虎编定。卷首同治二年南汇张文虎《序》云:“《读有用书杂著》者,吾友韩鸣唐遗稿也……去夏君之子阳生以遗稿来属,予为编分上下二卷……君著述放失,所存止此。”又有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张尔耆(1815—1889)字伊卿,号符瑞,一号夬斋,娄县(今属上海松江区)人。诸生。师事姚椿,受古文法。其为文宗法欧、曾,诗学韦、孟诸家。著《夬斋诗集》七卷,民国三年(1914)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计《省愚诗草》一卷、《味道轩诗钞》一卷、《夬斋近稿》一卷、《藤寮初稿》一卷、《续草》一卷、《浮家小草》一卷、《悲秋集》一卷。此本大都作于道光、咸丰间,正国家多难之秋,故率感慨纪事之作。又有《夬斋杂著》二卷,民国七年刻,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熊其英(1837-1879),字纯叔,一字含斋,青浦人。其光弟。年二十一为青浦县学生,旋补廪膳生。同治甲戌岁(1874)贡生,候选训导。管户部主事。师事张瑛,受古文法。又私淑姚椿,师事刘熙载及同邑许锡祺,遂为文一意宗桐城义法,为学以切世用为宗。又获与柳兆薰、凌泗、柳以蕃、凌淦等以诗古文相切劘,所学益进。刘熙载《墓表》云:“为学淹贯经史,明性理务力行以为有用,诗文义法精粹。”李龄寿《行状》云:“君为古文,一宗桐城义法。”有《耻不逮斋文集》五卷。光绪十六年(1890)十月开雕,十七年二月告成苏州五亩园刻本。南京图书馆、苏州图书馆藏。卷首有张瑛《序》、刘熙载《墓表》、李龄寿《行状》、诸福坤《哀辞》以及柳以蕃《輐诗》。内《文集》三卷、附录《致桃隖同人书》八封一卷、补遗一卷。从刘熙载定本,附录一卷、补遗一卷从各处搜采及青浦黄君哲生家麟邱君执甫汝钺手抄本录入。校勘者有张瑛、柳兆薰、凌泗、诸福坤、柳以蕃、凌淦等。又有《含斋诗剩》一卷。光绪十七年《二熊君诗剩》刻本。与其兄熊其光《苏林诗剩》合刊,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藏。诸福坤《序》曰:“余既校勘青浦熊君纯叔《耻不逮斋文集》,复汰存《诗稿》一卷毕。”即为《含斋诗剩》,分《歌哭草》(咸丰庚申至辛酉)、《见猎草》(同治壬戌至癸亥)、《杞忧草》(同治甲子至光绪戊寅),存诗百二十一首,附文一篇。
高崇瑞,字辑之,号药房,华亭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举人,官颍上县学训导。师事秦瀛,受古文法。工古诗文辞,与其兄崇瑚及同邑殷绍、伊姜皋诸人结诗社,时有泖东七子之称。其散体文古拙清淡,骈体文清丽芊绵,诗亦淡雅婉约。光绪《松江府续志》卷三十二载,著《寒绿斋诗古文词》十六卷、《外集》四卷。今存《寒绿斋小集》十二卷,附《粉廊剩稿》二卷,道光二十四年(1844)刻,上海图书馆藏。
章耒,原名汝梅,字韵之,号耘之,又号次柯,娄县人。少读书,过目成诵,及长,潜心力学。同治十二年(1873)拔贡,官候选教谕。后九应省试,五荐而不售。晚年馆张泽徐复熙(字恪斋)家,专以诱掖后进为己任。卒年五十五。与贾敦艮以师友兼资,砥砺古文,得桐城方、姚义法。通经史之学,旁及天文、算术、舆地、兵谋、医药、占卜、壬遁家言,广为甄综。编撰《张泽诗征》及《续编》、《淞文传》等。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有传,但署名章来,盖误。《张泽诗征》及《续编》(光绪八年封氏刻本)存《自序》一篇,诗四十首,均题“娄章耒次柯譔”,且《自序》多次自称“耒”,如:“光绪癸未季春,吴孝廉介眉以其乡诸先生诗示耒,且属耒择其近古者,以行于世。”又《淞文传》(不分卷,清刻本)亦题“娄县章耒次柯集”,内收顾广誉《章斗山先生家传》称:“次即耒,松郡廪生……读章子耒《状》,又事简文核,因不辞而摭其要者著于篇。”据此知章耒为章斗山次子,撰有其父《行状》一篇。又根据古人名、号相关原则,“耒”与“耘之”意近,故称“章耒”较妥。
张锡恭(1857-1924),字闻远,一字殷南,号炳烛,娄县人。尔耆子。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师事沈曰富,得古文法。与曹元忠、元弼交最密,张之洞尝延之任两湖书院经学分教。光绪三十四年任礼学馆纂修。名其轩曰“茹荼”,取《诗》“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之义。有《茹荼斋文集》,手稿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不分卷,装订四册。又《茹荼斋文集》十一卷,民国十二年(1923)华亭封氏精刻本,南京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藏。曹元弼《云间两征君集序》云:“《茹荼斋文集》由封君衡甫校刊。”卷首有华亭封章烜作张氏《像》及《像赞》。卷一录诗赋文十八首,后十卷文字,除《留穷文》乃游戏之篇外,皆说经、议礼之作。又有《茹荼轩文续集》六卷,严昌堉辑入《云间两征君集》二种十一卷之一种。民国三十八年铅印本,南京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藏。“两征君”即张锡恭与钱同寿。曹元弼《云间两征君集序》云:“二君者,海内贤士大夫,望之若景星庆云,后进英髦,仰之若泰山北斗。今其同乡里好德有道君子……将闻远《茹荼轩文续集》及《复初待烹生集》合刊以嘉惠士林。”卷首列陈宝琛《茹荼斋文集序》。为何将《茹荼斋文集序》置于《茹荼轩文续集》前呢?严昌堉解释云:“初征君从甥封庸盦直刺取征君文,刊成《茹荼斋集》十一卷。大都论礼、说经之作,他诗若文仅十之一二,既梓行未有弁言,后乃乞太傅作《序》,遂不及补列卷首。顾征君尚有《续集》藏于家,则皆序、跋、志、传、书札之属及古今体诗若干首……堉近向直刺嗣君耐公叚读,亟为录副。”又有曹元弼《纯儒张闻远征君传》,末附《炳烛随笔》一卷,首有《自序》。又章耒编《淞文传》收其诗九首。
结 语
可以说,上述11位沪籍桐城派作家有着较为严格的师承关系,薪火相传,几乎伴随桐城派始终。他们秉承桐城义法,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文作品,提出了较有创见的诗文理论,理应在学术界得到重视。桐城派势力能在昔日都市立足,且传授沪籍门生,让土生土长的沪籍文人参与其中,除了桐城派古文理论自身的合理性和影响力外,方苞、姚鼐及其门人的授徒讲学、推波助澜功不可没。其次就是地处长三角地带的上海,有着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格,再加上该地深厚的人文底蕴等先天条件,沪籍文人自然不会对雄踞文坛的桐城派不理不睬,参与其中亦是必然。
(责任编辑:李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