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创新集群模式的特征及主要政策

2009-10-22沈开艳徐美芳

社会科学 2009年9期

沈开艳 徐美芳

摘 要: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发展经历了以产业集群和科技创新为实质的四个阶段,创新集群模式具有六大特征:政府严格规划和大力支持、实行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龙头企业高端切入、大力引进各级科研机构、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和产业融合实现的同时进一步推进研发合作。推动张江园区发展的主要政策可划分为三大类,关注对象主要集中在资金、人才和土地三方面,实施手段包括金融政策及税收政策,其中,2000年和2003年两项规定(意见)尤为重要。

关键词:张江高科技园区;创新集群;创新集群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9)09-0003-07

作者简介:沈开艳,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徐美芳,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上海 200020)

创新集群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简称张江园区)的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张江园区从创立之初到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创新集群也有一个发展演变成熟的过程,没有创新集群的发展也没有张江园区的快速发展。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创新集群也有待根据新情况新问题继续发展,更好地发挥创新集群促进张江园区发展的应有作用。

创新集群是高科技园区发展的重要途径,高科技园区发展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创新集群形成的过程。对张江园区发展过程中的创新集群发展,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从创新发展模式、拓展服务领域等角度,重点探讨了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的进程及取得的成效;曾刚等对上海浦东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状况与问题进行了研究,并还另文重点分析了张江高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扩散路径、方式、强度和创新水平等;王灏等对张江园区集群创新网络与软件业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相关研究对进一步了解张江高科技园区创新集群模式的特征具有积极意义,张江园区创新集群的发展既体现了创新集群的一般理论,同时也有自身鲜明特色。

一、张江园区以产业集聚和科技创新为实质的发展阶段

张江园区成立于1992年7月,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中部,是中央政府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也是长三角地区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龙头园区。截至2007年底,张江园区初步形成了6个功能区,成功培育了三大支柱产业,拥有11个国家级基地;园区范围内累计注册企业5359家,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306家,国家级、市级研发机构108家;实现经营总收入685.7亿元,工业总产值397.8亿元,税收59.29亿元,出口交货值204.9亿元,累计申请专利9142项,其中已授权专利2205项。

资料来源:工业总产值:1998年、1999年和2001年数据来自上海浦东新区年鉴,2002-2006年数据来自张江网站http://www.zjpark.com/nr.aspx?id=242&infoitem_id=7,1992-1997年数据转引自《做别人明天才想到的事》,《沪港经济》2002年第8期;固定资产完成额:1992-2001年转引自《做别人明天才想到的事》,《沪港经济》2002年第8期,2003-2007年数据来自《2007年张江园区年报》,2002年数据根据前两类数据来源计算而得;吸引投资额:1992-2001年转引自《做别人明天才想到的事》,《沪港经济》2002年第8期,2003-2007年数据来自《2007年张江园区年报》,2002年数据根据前两类数据来源计算而得。其中,固定资产完成额和工业总产值的单位为亿元,吸引投资额的单位为千万美元。

根据张江园区工业总产值、吸引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见图1)、土地开发面积及科研能力等情况,张江园区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92—1998年),探索张江模式的起步阶段。伴随浦东开发开放的强劲步伐,1992年7月,张江园区正式开园,规划面积为17平方公里。截至1998年底,张江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32.7亿,吸引投资额9.3亿美元,当年工业总产值达35亿元。该阶段主要以土地要素的投入为主,初步孕育了张江园区的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主要特征体现在园区规模基本形成、孵化器功能初步体现和龙头企业开始进驻三方面。

2、第二阶段(1999—2002年),产业集聚效应初显,张江园区进入较快发展阶段。

1999年8月,上海市委、市政府颁布了“聚焦张江”的战略决策,明确园区以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主体功能为集中体现创新创业。2002年底,张江园区累计完成土地开发面积7.2平方公里,约为规划面积的28.8%;工业总产值达67.24亿元,约为1998年的2倍;4年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259亿和吸引投资额80.71亿美元。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有:园区功能前瞻定位,资本投入不断加大,主导产业明确,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3、第三阶段(2003—2006年),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加强,张江园区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2003年,在全面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园区管理的前提下,张江园区加大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开始深化“聚焦张江”的战略。当年底园区土地开发面积累计完成12.2平方公里,约占规划面积的50%。截止到2006年,入驻张江园区的工业企业数、企业从业人数和工业总产值达到126个、35797人和302亿元,分别比2003年上升了73%、66%和119%(注:数据引自 《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2007年统计年报》。其中,百分比数据则由作者根据相关数据计算而得。),张江园区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有:积极探索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强化创新孵化功能,创业文化初步形成,经济高速发展。

4、第四阶段(2007年以来),推动创新集聚发展,张江园区进入二次创业的全面发展阶段。

2007年以来,园区进入新一轮开发潮。2007年4月出台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张江园区的发展目标,标志着张江园区走进了以自主创新为主要特征,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服务对象,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为己任的“二次创业”全面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有:继续探索政府支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新机制,积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继续推进产学研合作。

二、张江园区创新集群模式的六大特征

张江园区是中国政府发起并严格规制的国家级高科技园区,是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和上海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下不断摸索和发展起来的,集群视角下进行创新载体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张江园区发展的重要特征。

(一)政府的严格规划和大力支持,成为张江创新集群起步阶段的最强大推动力

张江园区是经国务院批准,伴随浦东开发开放创立和成长起来的。政府的严格规划与大力支持是张江创新集群起步阶段的最强大推动力。

1、严格的、前瞻性的战略规划,明确了创新集群的发展方向。首先,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张江集团和张江高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代表政府行使相关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其次,逐步明确了创新集群的发展方向,作为浦东开发开放的六大功能区之一,张江园区的创业文化、主导产业和机制创新等张江特色也是在不断摸索中形成的,并逐步明确了创新集群的发展方向,制定了前瞻性的战略规划。正是在这种严格的、前瞻性战略规划引导下,张江园区得到了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极大提高,特色产业也呈现出集群特征。

2、土地和资本的大量投入及多项优惠政策的出台,推动创新集群初期效应的快速形成。

在规划面积方面,张江园区从最早的17平方公里发展到1999年的25平方公里,同时明确技术创新区1平方公里、教育科研区2.8平方公里。在资金投入方面,1992-2007年间,张江累计完成926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其中大部分资金来自中央、上海市及浦东新区政府。在政策优惠方面,为了强化资本的引力,吸引更多的创业人才,各级政府及园区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据不完全统计,仅从1999年“聚焦张江”以来,各级政府即出台了约70条针对园区创新创业的金融、人才、税收、土地、市场拓宽、专利技术等各种规定或办法。

(二)探索政府支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并形成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模式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张江园区初步形成和创新了一套政府支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机制,孵化器功能也进一步提升。

1、管理模式创新。

政府出资成立张江集团是张江园区开园的重要标志,意味着张江园区开始探索政府支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伴随园区的发展,体制改革也不断得到深化,并不断进行机制创新的摸索,从而推动了园区成为创新型人才、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聚焦与辐射基地,并为孵化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孵化器创新。

在张江园区创业的大舞台上,多样化、多元化的创业孵化器各显所长,并形成了张江特色。这些孵化器包括产业特色孵化器、承租形式的留学生孵化器与国际孵化器,它们从不同角度有效促进了张江园区产业的发展。

(三)龙头企业高端切入,迅速形成人才、资金和技术集聚效应,并由企业需求出发积极推动产学研联盟模式的创新

张江园区把吸引发达国家拥有成熟技术的跨国公司到园区投资建设作为迅速扩大园区经济规模和提高园区技术水平、形成人才、资金、技术集聚效应的重要方式,同时各级政府还从企业的需求出发,推动园区的研发创新,进一步提升了张江的科研能力。

首先,引入龙头企业,并迅速形成三大支柱产业,从而对上海甚至全国具有重要贡献和引领作用。例如,在集成电路方面,张江在开园之初即引进了外资的中芯国际和宏力半导体,2007年,张江的集成电路营业收入约占上海的59%,占全国的18.4%,成为国内最大、最先进的集成电路研发、制造一体化产业基地。

其次,产业链招商。成立之初,张江就确立了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中试孵化-规模生产-营销物流”为产业链的招商模式。上述两个企业的一期投资分别高达15亿和16亿美元,随后,一批相关企业纷纷抢滩张江。如今,除了中芯、宏力、华虹三大芯片制造企业,张江还集聚了150家芯片设计企业、12家封装测试企业、2家光罩企业、34家设备配套企业,总数超过200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集群。正是由于项目之间都是关联的上下游企业,容易形成合作伙伴关系,促进创新集群合作平台的建立。

(四)从企业发展需要出发,大力引进国家级、市级科研机构,并积极建设张江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同时积极支持企业设立技术中心,并建立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多年来张江坚持“以产业高地带动人才高地建设,以人才集聚提升产业能级”的方针,不断引进科研机构,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初步取得了研发创新的合作成果。

首先,大力引进国家级、市级科研机构,积极建设张江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截止2007年底,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15所国内外高校先后加盟张江园区,包括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在内的17家企事业单位获得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站),在园区工作的两院院士有20多位(注:张江网站,http://www.zjpark.com/nr.aspx?id=6735&infoitem_id=10。),园区从业人员超过11万人,其中,博士2843名,硕士16925名(注:《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统计年报》。)。

其次,积极支持企业设立技术中心,并建立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张江园区一方面积极资助企业设立技术中心,另一方面在几个主导产业中设立了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有关服务。得益于技术水平的提高,园区内的小企业得以比较健康的发展,共同推动园区经济规模的扩大。

(五)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实现创新集群的持续稳定发展

张江园区是伴随浦东开发开放而发展起来的,张江园区的发展离不开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浦东特别是张江镇、张江功能园区的发展更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

首先,实现与乡镇经济联动发展模式。一是确定共同的发展目标,张江园区较早树立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新观念,推进双方从分头开发向联合开发的根本性转变。二是设立创新性组织形式——联合党委,联合党委从松散的、带有某种随机性的协调形式已变为规范的、具有长效性的协调机制,逐步弥合了两个不同性质的运作主体的差别,不断改变原来两个主体分头管理的状况。

其次,实现与张江功能区联动发展。一是建立产业联动发展机制,在功能区域统筹协调下,园区、街镇各自为政的格局被打破,建立了“一个品牌、统一招商、联合开发、利益共享”的产业联动发展机制。二是高效的功能互补,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张江园区充分利用功能区的“腾笼换鸟”工作,为园区建设争取了更大的土地空间。

(六)张江产业园区发展的最新趋势——产业融合发展,研发合作推进

近年来,张江园区把推动创新集群作为实现二次创业的重要平台,继续进行科学战略规划,出现了产业融合发展和研发合作推进的新趋势,2007年园区内的科技研发投入大幅增长,达78.5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80%(注:《2007年度张江高科技园区产业发展报告》第10页。)。

首先,随着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等产业资源集聚,张江园区产业呈现明显的融合发展态势,关联产业快速发展。其次,创新产业链形成,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系列创新产业链,光电子、通信、医疗器械、工业控制等产业在提高产品智能化、生产自动化过程中与软件产业相结合,为园区嵌入式系统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见图2)

资料来源:《2007年度张江高科技园区产业发展报告》第4页。

随着张江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张江园区企业的研发创新呈现合作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产学研合作,包括间接整合研发模式和直接联合研发模式。其次是以大扶小,龙头企业、大企业带动上下游小企业发展是张江园区“产业链”招商的主要特征之一。第三是强强联手,张江园区内出现了强强联手模式的发展趋势。

三、张江园区推进创新集群的主要政策

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以来推动张江园区发展的各项政策约有70条。这些政策具有针对性强、各级政府的有关政策上下一致以及涉及面广等特征,相关政策有效推动了张江园区创新集群的发展。

(一)推动张江园区快速发展的两项规定(意见)

除1992年浦东开发开放中有关成立张江园区的决定外,在推动张江园区发展的过程中,有两项规定(意见),不仅使张江园区的发展拥有了不同于其他园区的特殊政策而得到快速发展,而且也为张江园区的发展作出了前瞻性规划。

第一,2000年上海市政府出台的《上海市促进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的若干规定》(注:本规定现已于2001年7月出台的《上海市促进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的若干规定》时失效,后者目前也于2004年和2007年经过两次修改。)。该规定第一次将张江园区的开发建设以条例形式予以规范,其核心和最大突破是以技术创新区和浦东软件园为启动领域,在张江园区实行自由企业制度。正是在这个规定的鼓励和支持下,园区当年就实现了开园以来最高的年增长率,进入了较快速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第二,2003年浦东新区政府出台的《关于张江高科技园区实施行政审批和政府服务“零收费”的意见( 2003 )》。2004年1月起,张江园区率先对第一批61个项目试行行政审批和政府服务“零收费”,这不仅意味着张江园区内企业的行政费用有了很大减轻,而且也标志着张江园区在体制创新和改革中有了较大进展,管理和服务水平得到提升。正是得益于这种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和改革,2004年以后的三年中,园区内工业企业数量得以翻番,并形成张江园区快速发展的第三阶段。

(二)中央、地方、园区制定的三大类政策

张江园区是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发展起来的,依据不同的政策制定者,推动张江园区创新集群的主要政策可分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园区三大类。

1、中央政府制定的政策。

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以来,推动张江园区发展的相关国家政策约有8条。这些政策主要涉及中小企业市场拓展、成果转换和创新资助等各个方面支持和鼓励张江园区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企业发展,从而在国家战略层面为各级政府具体落实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宏观性指导意见,为张江园区创新集群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2、上海市政府与浦东新区政府出台的政策。除配套措施外,上海市政府和浦东新区政府还出台若干条地方性支持意见,其中专门针对张江园区发展的政策有13项,共计约40条。其中,《上海市促进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的若干规定(2001)》和《关于进一步推进张江高科技园区自主创新的实施意见(2006)》,对张江园区的创新集群发展的推动作用尤为突出。

3、张江园区出台的有关办法或意见。1999年以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张江园区(包括张江功能区)出台了约19条完善园区发展规划、支持企业发展和提高园区服务水平的有关办法和意见。与前两类政策相比,张江园区出台的意见或办法相对而言比较微观,涉及的面更广更细。

(三)探索多样化的投融资形式,制定吸引高科技人才和创新土地开发机制的政策

张江园区的发展离不开资金、人才和土地等诸要素,这三个方面是现有政策主要关注的对象。从政策实施手段划分,可以分为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等。

1、探索多样化的投融资形式,为创新集群提供开拓资金来源。

除了对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或对有关行政服务实行“零收费”等手段减轻企业负担外,张江园区对投融资的多种形式从制定法规、条例等方面给予支持。

首先,允许科技入股。《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1999)》明确以高新技术成果向有限责任公司或非公司制企业出资入股的,高新技术成果的作价金额可达到公司或企业注册资本的35%等。

其次,成立风险基金。上述政策明确规定,可采用投资、贷款贴息、补助资金和风险投资等形式支持成果转化活动。

再次,成立担保融资基金。《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管理办法(2007)》对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予以担保。

2、从科研补贴、住房补贴到照顾家属等方面大力吸引人才。为了吸引和留住更多更好的人才,张江园区不仅充分利用国家相关人才激励政策,而且还争取各级政府对张江人才实行积极扶持。

首先,从科研、住房等方面实行资助,如《上海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2004 年修订)》规定,从事经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海外留学生在沪取得的工薪收入,在计算个人应纳所得税额时,可按规定享受加计扣除。

其次,通过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进一步吸引和培养人才,如《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暂行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联合培养期间,园区对研究生在企业进行课题研究阶段给予一定的资金资助。

再次,配偶(含农业户口)及未成年子女可以随调、随迁来沪,切实关心引进人员的家庭生活。

3、“公司开发、政府回租”等土地开发创新机制及开展“腾笼换鸟”工作提高了园区土地利用率。

张江技术创新区内采取“公司开发、政府回租”的形式突破原有的房地产开发形式。例如,《上海市促进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的若干规定》明确,对于进驻软件园的企业,政府采取直接向高科技项目提供房租补贴等措施,以减少创业者进入园区的初期投入。2007年浦东新区政府又出台了《张江功能区域关于开展“腾笼换鸟”工作的实施意见(暂行)(2007)》,通过替换和淘汰劣势企业,大力引进产业能级较高的科技型、自主创新型龙头企业,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伴随张江园区成长发展的创新集群对张江园区的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创新集群的形成,既是政府主导作用的必然结果,也是在市场竞争中自发形成的技术演进的结果。在上海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以及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过程中,张江园区的创新集群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争取成为“下一时代高新技术产业的领跑者”。在未来张江园区创新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在上海与浦东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进程内,更加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政府、市场与企业的有效结合,进一步加大人才投入与资金投入,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形成制度创新,将是张江园区创新集群发展的必然途径。

(责任编辑:梁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