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两型”高校的现实路径
2009-10-22周佳李英
周 佳 李 英
摘要近年来,社会上正掀起一股“两型”社会建设的热潮。高校参与 “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形式是在高校自身体系内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由于主体生态意识以及的资金、环保技术设备缺失,我国高校普遍存在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现象。因此,必须从生态教育、制度保障、生态校园等各方面着手,促进高校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 高校 生态文明 资源 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加深和国家对资源环境重大战略价值的日益重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社会单位,积极参与“两型”社会建设,把生态和谐理念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高校参与 “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形式是在高校自身体系内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一方面,节约资源降低了高校运作的成本,推进环保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优美的校园环境。另一方面,高校是高等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高校全方位的环保理念必将对学习生活于其中的莘莘学子产生重大的影响,他们就如的火种一般,会源源不断将生态理念散播于全国各地,促就“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燎原之势。
1 高校要充分认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园地,在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正处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设“两型”高校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是不断提高办学效益的有效措施。“两型”社会呼唤“两型”高校,建设“两型”高校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高校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建设“两型”高校是建设“两型”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节约教育经费,降低办学成本,提高高校环保水平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高校自身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 。因此,建设“两型”高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两型”高校目标体系构建
“两型”高校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涵盖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涉及面广,受高校发展理念的根本制约,最终体现为高校主体的行为习惯。
2.1办学理念
其办学理念应融合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的理念,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高素质人才。
2.2制度安排
“两型”高校追求低成本、高效益发展,要求高校充分挖掘自身潜力,不断开发新的教育管理手段、教学技术和教学模式,完善科学的管理机制,降低校内部门之间、成员之间以及与校外部门之间的交往成本。
2.3主体行为意识
“两型“高校的主体具有高度的节能环保意识,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素质、固化为行为习惯,贯穿于生活学习科研的整个过程。
2.4生态校园
物质层面的校园是高校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两型”高校对校园有两个方面的要求:(1)绿色校园,既绿化美化校园。(2)各种节能环保设施的建设,例如推进节能建筑,置办“绿地为喷灌系统”、“智能化浴室管理系统”等节能环保设备。(3)校园文化。生态,环保,节俭是“两型”高校的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
3 深刻反思高校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目前大学校园已成为社会上节约的盲区,除最为严重的水电浪费外,一次性餐具、纸张、粮食等物品也存在巨量浪费的现象。环保方面,高校是人群聚集之地,环保意识不强,大量使用一次性消费品,加之浪费,垃圾制造量惊人。又比如,多数高校由于没有污水处理设备,实验用水任意排放造成大范围水域生化污染等等。综合而言,高校节能环保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两型”高校建设面临诸多阻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主体生态意识淡薄,对节约和环保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方面,高校领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较为薄弱,高校整体的发展与规划缺乏环保考虑。在现实中,由于节能环保意识的缺位和对经济效益的片面追求,高校盲目的扩建与扩招,造成了教学资源置办和利用过程中严重的浪费和污染现象。另一方面,高校师生现有的生活习惯造成的浪费污染现象也很严重。高校师生都是高学历人群,他们大都懂得可持续发展的大道理,问题是由于受整个社会氛围的影响和体制的缺失,他们对生态文明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生态意识淡薄,更没有固化为行为习惯,节约与环保变成了一句空话。目前高校已经成为社会上三大浪费大户之一,以用电为例:武汉地区的大学大都对学生宿舍都采取限量供电、超量买电的制度,但在教室、宿舍走廊、卫生间等公共区域,“长明灯”现象随处可见;学生宿舍浪费水的现象也很严重,很多人洗衣服要漂无数遍,用过的水直接倒掉,很少有重复利用的;学生食堂每天都有大量的剩菜剩饭倒掉。另外,大量使用一次性用品又造成了严重的 “白色污染”。
3.2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主观上的不重视,直接导致了绿色大学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但迄今为止,“4%”的政策目标尚未实现。运行经费先天不足,导致难以有多余资金用于“两型”高校建设。如一些高校疲于应付扩招的压力,忙于贷款投资基建项目,草草完成校园建设,根本无暇顾及校园的生态,也无资金去达到环保的要求;一些科研项目本身容易造成环境的污染或对环境污染不利而仍然申报;对一些试验中容易出现污染的废物,没有更好的设备加以处理等等, 致使“两型”高校的创建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3.3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配套的环保技术设备
由于主体生态意识的淡薄以及对生态问题急迫感的不强,再加上资金上的缺乏,高校在节能、环保上投入过低,以至相关的节能技术环保设备跟不上要求。例如,我国绝大多数高校至今没有设立专门分类的垃圾桶,也没有采用先进的节电节水的设备,部分高校的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等建筑要么一、二级计量表不全;要么水、电、气长期处于敞开供应阶段,无专人管理,尤其是无人教室灯长明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客观上助长了浪费和破坏环境的不良习气。
4 构建“两型”高校的几点建议
4.1提高大学生节约意识是构建“两型”高校的主要目标
要加强生态意识教育,提高高校师生节能环保意识。良好的社会意识能够降低制度运行的成本,生态意识能够促进人们对环境管制的认同,自觉履行在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从而降低资源环境管制的成本。高校要推进“两型”建设,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培养广大师生的生态意识:
(1)开设生态课程或讲座,培养学生的环境素质。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首先要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可适当设置一些相邻专业的课程,特别是一些综合性课程,如《可持续发展概论》、《环境伦理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等。这些课程可采取选修、专题讲座等形式,甚至作为必修课。这种做法目前在许多高校已开始试行,并取得良好效果。此外,还可以对研究生以上的学生采取跨专业、交叉联合的方式进行培养,充分利用各专业的资源优势。实际上,生态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与“通识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而且更要具有广阔的视界,具有环境伦理素养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2)组织学生社团,积极参与校内外的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学生社团组织是学生才能展现的重要平台,学生工作处、校团委可引导社团组织以环保为主题,展开形式多样的绿色行动。如通过学生会广泛开展节电、节水、节粮“三节”比赛活动,每学年评出一批“三节” 先进个人、优秀班级、模范寝室,以此制约浪费,激励节约。又如,通过学生社团组织向师生发放环保宣传材料,或是组织发动环境保护万人签名活动,既制造环境气氛,又可让师生员工在签名中作出参与环境保护行动的庄重承诺。再如,通过学生志愿者组织开展“保护黄河” 、“保护长江”的环保倡议宣传活动,到企业倡议绿色生产,到街道倡议社会各界人们绿色消费,呼唤人们爱护地球、保护长江和黄河。还可通过大学生社团组织的“绿色行动”,促进大学生绿色行为模式的形成。
(3)完善监督管理体制,促进师生养成节约和环保的生活习惯。只有广大师生将节约和环保意识固化为生活习惯,“两型”高校建设才有了根本的保障。我国高校大多采取集体住宿制,学校在加强监督管理方面有很大的作为空间。以节水为例学校可作为的有:学生公寓管理人员要定期进行一次水设施运行情况的检查、巡视,发现消费水行为要及时制止,发现有水设施的损坏情况要及时报告有关部门予以维修;在学生中建立学生公寓管理方面的群众性组织,设立学生楼长,负责监督、检查包括节水方面的学生公寓各项管理工作;完善节水和用水浪费的奖惩制度,例如实行学分挂钩等方法,合理限量限时供水。
4.2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是构建“两型”高校的保障
(1) 转变高校领导人的发展观念。构建“两型”高校,转变校领导观念是关键。高校的领导作为管理者,其理念与决策对高校的整体发展与全局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2)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结合学校发展目标,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给与资金和技术支持。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纳入高校发展的综合指标。这其实上就是说要从制度层面为“两型”高校建设立法,将生态理念作为硬性指标纳入学校发展、监管、考评体系。这是“两型”高校建设的根本保障。创建“两型”高校是一项艰巨、浩大的工程,它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地融合在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中,如“两型”高校中所强调的可持续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理念,正是学校改革、建设与发展需要始终坚持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学校全局工作。
4.3建设生态校园是以人为本构建“两型”高校的集中体现
建设校园生态,为“两型”高校的建设提供有力的环境支撑,推进生态理念在高校的落实。(1)优美的校园环境。目前正值高校扩招之际,各个学校正在扩大校园面积、增设新校区。校园规划中应该包括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考虑自然、人、环境的和谐相处,处处体现出强烈的环境道德韵味。(2)逐步建立完善的校园防治污染和生态保护系统,以完善“两型”高校建设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建造污水处理系统、完善垃圾处理系统、治理烟气污染和建筑工程生态化四个部分。(3)校园生态文化建设。高校校园生态文化是新型的校园文化,它改变以往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本位思想,指出人在这种特定环境中同样具有的主动的受动的生态互动关系,强调人和环境的发展是协调持续的。它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 周冯琦,刘新宇等著.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2.
[2] 覃逸明,吴文亮.高校校园生态文化构思.高教论坛[J],2003.2.
[3] 丁伟民.构建“生态大学”的思考.高等农业教育[J],2008.5.
[4] 张琳.论生态文明观.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0.4.
[5] 万冬朝,杨明,陈明华.高校构建节约型校园的对策刍议.山西农业大学学报[J],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