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群体式与门诊式两种职业指导形式的结合与运用
2009-10-22贺振华
贺振华
【摘 要】科学有效的方法是职业指导的灵魂。我们要善于发掘和总结群体式指导与门诊式指导有机结合的新经验,及时运用到职业指导工作中去,为我市失业人员提供贴心、个性化的就业服务,从而推动我市的就业工作。本文试分析了群体式指导与门诊式指导的有机结合与运用。
【关键词】群体式指导 门诊式指导
一、群体式职业指导仍发挥积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1.它的价值
(1)效率高。在职业指导过程中,一个职业指导人员可以同时指导众多失业人员,讨论失业人员共同的问题,了解他们多方面的情况,这样既增加了指导人数,又节省了职业指导的时间、人力与物力,提高职业指导的效率。
(2)指导效果容易巩固。群体职业指导创造了一个真实社会生活情境,为失业人员提供了交往的机会,在充满信任和关怀的良好气氛中,失业人员感受到政府和职业指导老师对他们的关怀,会收到较好的职业指导效果。
2.它的局限性
(1)失业人员深层次的问题不易暴露,收不到指导的效果。
(2)个体差异难以照顾周全,减少了听课人员对职业指导课内容的兴趣。
(3)个别不称职的职业指导工作人员会给失业人员带来消极的影响。
二、门诊式职业指导深入而细致
1.门诊式职业指导的主要做法是“五个一”
“一驻一”人员安排。劳动保障部门经过系统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了一批专职职业指导员,然后每条街派驻一名。
“一对一”职业指导。既由职业指导人员与指导对象进行一对一谈话,了解指导对象的基本情况、职业素质、心理状况和职业需求,直接为其提供建议和具体帮助。
“一带一”跟踪服务。对已接受初次职业指导的人员,职业指导人员均建档立册,并进行跟踪服务。
“一帮一”挂钩帮助。对各街辖内特困、零就业家庭、“4050”、“刑释解救”失业人员,以及随军家属,指定专人负责,及时提供如克服心理障碍、推荐就业等贴心服务。
“一加一”再次指导。对已接受三次职业介绍、非本人原因而未能实现就业的失业人员,以及指导对象主动要求的,再次对其进行职业指导。
在门诊式职业指导中,不少指导老师自喻为“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中医诊断手段,弄清病因,对症下药。
一是“望诊”。一位失业人员来到某社区中心,职业指导人员望见他个子高瘦,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40有余的他怯生生地自我介绍:“我叫陈某某,……”指导人员马上意识到,他是属艺术型的有文化的人员。通过交谈,获悉他从事摄影、文字工作,现被单位辞退,前来找工作。职业指导人员开出“药方”:宜做自由职业者,干回老本行——摄影。他遵照“医嘱”,很快在广东省青年摄影学会秘书处找到工作,如鱼得水,经常发表不少作品。
二是闻诊。今年7月,某社区中心来了一位面色苍白、身体偏瘦的男士,职业指导员敏感地闻到了他身上的酒味,于是马上放下手中的工作,和他交谈。他曾经吸过毒,已经三次戒毒。街社区服务中心主任和驻街职业指导员通力合作,好不容易在某物业管理公司帮他找到保安员的岗位。最近他嫌辛苦,借酒消愁。职业指导员对其进行再次指导,他翻然改悔、勤奋工作,得到该公司总经理的好评。
三是“问诊”。职业指导人员提问是为了搜集有关信息,如澄清问题、集中主题、引导思考。
四是“切诊”。即是“把脉”,医生通过一定时间的指力,切入病人的病症关键,如时间过短,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同理,职业指导人员通过较长时间交谈,便能找到失业人员的症结,进而对症下药,治病救人。
由于门诊式指导凸显人性化的特点,辅以个性化的“治病”方法,失业人员的“病情”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好转,较好地提高了职业指导的效果。
2.门诊式职业指导的局限性
(1)效率不高。由于每名职业指导工作人员每次只能指导一名失业人员,只能了解单个人的情况,提供帮助的机会不多。
(2)占用时间长。面谈是职业指导工作者直接与失业人员接触,通过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和情感沟通,深入了解失业人员的想法、意愿和基本需求,这就需要较长的时间,短、平、快的原则是不可行的。
三、两种职业指导形式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群体式和门诊式两种职业指导形式的紧密关系,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具体表现为“三个同”。
1.同一支队伍。分别负责两种指导形式的老师,其实都是“一家人”,同属劳动保障部门管理。其中不少老师“双重身份”,既是驻街人员,又是负责上本街群体职业指导课的老师。
2.同一类指导对象。两者的指导对象均是失业人员。差异仅在群体和个体,以及各自指导方法的不同。
3.同一个工作目的。两者都是围绕劳动保障部门培训促就业的工作重点,以提高失业人员就业率为工作目标,实属同工异曲、同归殊途。因此,大家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就两种指导形式的效果而言,群体指导对促进失业人员报名参加培训影响较大;门诊式指导对推荐见工、成功就业的帮助较到位,两者各有所长、各得其所。
两种职业指导形式有机结合及运用,效果显而易见,具体表现在“四个有利”。
1.有利加强区、街就业工作联系。驻街职业指导员和街中心人员同台办公,分工合作,信息、资源共享,有些工作任务共担,有利区就业工作具体落实到街道,也有助于双方的沟通与交流。
2.有利提高人职匹配率。在失业人员方面,由于职业指导人员熟悉其全面情况,能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对号入座,推荐相对合适的人选;在用人单位方面,职业指导人员可帮助、指导他们合理选择失业人员。
3.有利提高参加培训人员比例。由于两种职业指导形式的有机结合,使对失业人员情况的熟悉程度大幅增加,对其中没有一技之长或技能单一的失业人员,职业指导人员量体裁衣,向其提出先培训、后就业的建议。考虑到该建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绝大多数失业人员会做出参加培训的明智决定,从而提高了参加培训人员的比例。
4.有利树立政府为民形象。自劳动保障部门深入有关街道,驻点开展两种职业指导工作以来,有效地促进了再就业工程的深入实施,较好地满足了用人单位、失业人员的人职匹配需求,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