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离“模式”崇拜 强化探索意识

2009-10-22王兆铮

党政干部学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崇拜模式

王兆铮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新的事业,这就需要有创新观念,既不能被“中国模式”吹捧所忽悠,也不能听从放弃探索的说教,而是要进一步确立辩证思维,强化探索意识,不断地在改革开放之路的实践中。稳健地推进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民族复兴。向着跻身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方向前进。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崇拜;探索意识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9)09-0019-02

在华尔街金融风暴肆虐全球的今天,在西方资本主义“麻烦缠身”的时刻,人们不由自主地把目光投向中国——这个在世界舞台上特立独行的国家,这个让西方人着迷和困惑的国度。于是“中国模式”成了某些文章的关键词,许多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历史学家,从不同的视角来解剖。而在对“中国模式”某种崇拜喧嚣坐上的时候,也有着一些贬斥“摸着石头过河”的慷慨言辞流行于市。而无论是对“模式”的崇拜还是对“摸”论的批驳,都流露出某种焦躁偏激的心理,也流露出某种貌似高深莫测实则浅薄的心态,而决不是科学的、理性的思辩。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时刻,分析这类心态,从而自觉地远离“模式”崇拜,强化探索意识,是很必要和很有意义的。

辩证地、历史地看“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就巨大,而在国际金融危机中,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肯定,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受到前所未有的追捧。中国的进步和成就是客观存在的。但是面对捧杀,甚至出现主张应当将“中国模式”加以规范化云云。人们对这种有些近于热昏的胡话应当有所警惕。

关于吹捧“模式”和搞“模式”崇拜的教训,我们应当是记忆犹新的。从根本上说来,凡是后进者必然会有对先行者学习的渴望和行动。这也是很正常的。马克思说得好:“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与时代潮流相随,与世界文明相伴,注意借鉴文明成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改革和开放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经验。但是把某个方面、某个阶段的成果“模式”化来按葫芦画瓢,则从来都是不成功的。

“苏联模式”的推行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失,已经有史为证。而更有悲剧意义的是始作俑者斯大林还自认为是做了一件大好事。他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就大言不惭、自命不凡地认定“外国大多数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发展水平不够”,因此,他把“苏联模式”理论化,“是给予世界各国年轻共产党人的好礼物”。…而久经历史沧桑的邓小平,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际,则头脑清醒、十分理智地既反对用永不变化的教条来束缚自己,也坚定地要求不用之待人。在国际关系上,他鲜明地指出,评论是非。“根据的是已有的公式或者某些定型的方案,事实证明这是行不通的。”在国内工作方面,他也明确:“宣传好的典型时,一定要讲清楚他们是在什么条件下,怎样根据自己的情况搞起来的,不能把他们说得什么都好,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更不能要求别的地方不顾自己的条件生搬硬套。”他在自我评价的时候更是这样说:“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正确,没那么回事,我就从来没有那么认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自己不搞也不让人搞“模式”崇拜的。

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从而确认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的时候,从方法论高度上深刻指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力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所以,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深谙马克思主义真谛的列宁更是这样说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特别强调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特别强调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对“模式”保持距离时,常常想想这些至理名言是不无裨益的。

而生活中,模式的出现有着某种必然。因而对“模式”的崇拜也就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因此,人们回顾历史,可以看到出现过这样那样的模式,甚至领风骚于一时乃至多时,但从来也没有万古不变的“模式”,而有的是与时俱进地对原有模式的完善、修正乃至突破。因此,我们需要的不是无视模式,更不是拒绝对模式的研究、认识乃至借鉴,而是要远离“模式”崇拜,不搞“模式”拜物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有待进一步探索的伟大事业

远离“模式”崇拜就是要弘扬探索精神,强化探索意识。而那种否定“摸着石头过河”的言论则未必是科学的。“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而任何的比喻都是难以十分确切的。这个改革开放初期就盛行的思想口号,无非是针对改革开放这个全新的开拓,提出了需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发展规律,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的精神。如同邓小平所说:“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既不是像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不少西方学者热衷于讨论中国奇迹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崩塌的神话;也不是苏东剧变后,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所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存在于活生生的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现实生活形成了一个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扎根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模式”。这个“中国模式”当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么糟糕,但也决不是完美无缺,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着。“中国模式”解决了和解决着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更面对着“成长中的种种烦恼。作为一种发展模式,“中国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比如,如何缩小城乡收入的“剪刀差”,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如何加快推进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改革,让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民生;如何完善公共财政,为百姓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如何促进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个个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难关等待我们攻克。作为一种发展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在开放中不断前行。进入新世纪以来,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等新理论的提出,既显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旺盛生命力,也表明这个理论体系还在发展中,而盲目的崇拜则不仅不利于其作用的发挥,更是有碍于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和解决的探索。

]992年,邓小平这样说过:“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中国今天的实践表明:邓小平这个论断没有过时。而且即使可以比较定型了,还是有一个不断的根据实践

的需要进行微调的任务。

正是这样,党的十七大强调的是:“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也正是这样,党的十七大没有把精力放在精细勾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条条框框。而一些理论家在十七大后热衷于勾画自己构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纲目,就未免有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革命性和开放性的根本要求。

把“模式”崇拜与探索意识尖锐地对立起来

强化探索精神实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的呼唤,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把“模式”崇拜与探索意识尖锐地对立起来:

第一,未来的改革开放仍然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为指导。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活动的基础;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和深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我们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为指导,进行了30年来的改革开放实践活动,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随着我国与国际在经济等领域的接轨,改革开放正以前所未有的形式和规模迅速发展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有了深刻变化。实践向前发展,推动着理论也向前发展。我们已经在实践中不断有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性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正是对这种发展规律进行的新的理论概括和提升。我们应当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推进。

第二,我们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改革刚起步的时候,邓小平就明确指出:“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我们不熟悉的、预想不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尤其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涉及的面很广,涉及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问题,一定会遇到重重障碍。”改革开放30年来走过的道路确实是不平坦的,有来自右的方面的干扰,“左”的干扰尤其严重。如果不从“两个凡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就不可能进行改革开放;如果不从姓“社”姓“资”的困扰中解放出来,就没有经济特区的大发展,就没有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就没有可能性。这一切说明,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才能健康发展。及时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吸取科学进步和文化发展的新成果,与时俱进地回答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克服前进道路上新的障碍,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依据。

第三,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胆子要大,要敢于冒风险,同时步子要稳,要有科学态度,要有求真务实精神。所谓胆子要大,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搞下去。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千辛万苦,走到了今天固然不易,应当珍惜,而继续走下去的路更有着前所未有的风险。经常反思走过的路,总结经验教训,使得步子既快又稳,很重要;更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第四,不迷信他人模式,也不在自己探索成就基础上停步。正如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所说:“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我们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新期待,坚定信心,砥砺勇气,坚持不懈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这既是对30年来探索历史的本质回顾,也是面对现实改革开放推进需求的深刻谋略,更是面向未来,把握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一个根本要求。决不要搞出一个自我封闭的模式来自寻烦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1

[2]斯大林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74

[3]邓小平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8,316-317

[4]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2

[6]列宁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5

[7]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8-259

[8]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2

[9]邓小平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2

责任编辑李秀华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崇拜模式
我崇拜的那条“龙”
西夏天崇拜研究
我最崇拜的人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