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肥“芯”变

2009-10-21

决策 2009年9期
关键词:合肥市合肥建设

周 江

提速,跳跃。合肥改变着自己的“城市芯”。而搅动的,却是整个中部的城市格局。

“大建设正改变着合肥的形象,关系到合肥未来的发展走向。继续强力推进大建设,要在‘好的基础上,突出一个‘快字,无功无效都是过,慢也是过,绝对不能有停一停、歇一歇的想法。”当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在他的办公室向记者纵论合肥大建设之时,窗外一座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正在崛起。

从2006年开始,一座正在长高长大的城市以自己的速度和力量,搅动着整个中部的城市格局。

那么,是什么力量在催生一座城市的“芯”变?

一把重锤

“这哪里是现代化大都市?叫我看,这是现代化大集镇嘛!”这是作家潘小平在《坐拥江淮》里引用的一句话。言语者孙金龙,当时他初进合肥,看见长江路悬挂的“把合肥建成现代化大都市”标语时,此话脱口而出。

也许无人留心的一句话,会为日后的“大事件”提供最好的注解。2005年7月12日上午8时,属于合肥市委办公厅的18间违法建设门面房和市人大办公厅一幢两层违法建设楼,几乎同时被拆除。但在此时,并没有多少人能预知这场拆违的结果如何,更不会像今天这样用“声势浩大”四个字来形容。因为拆迁每天都在中国的各个城市上演。唯一不同的是,合肥拆违第一锤,落在党政机关的头上。

3年过后,当我们思索拆违第一锤的深意时发现,这一锤,砸碎的虽是有形建筑,但更重要的是砸碎了思想观念上“一堵无形的墙。”

当市民深一脚浅一脚路过大拆违之后的平地时,不禁心生疑问,为什么要拆?

在拆违之前,一份由深圳城市设计研究院起草的调研报告,放在了合肥市党政主要负责人的办公桌前,白纸黑字写明了“合肥老城区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平均楼层高度仅仅有4.2层,人口密度已经达到3万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甚至超过了东京。”孙金龙的目光聚焦在了“东京”二字上,久久沉思。

如何才能拉开城市框架?

2005年9月,在一次规划内部会议上,建设“滨湖新区”的设想首次提出,“141战略”蓝图也在这次会议上呈现雏形。众人一下拨云见日,原来合肥可以这么“大”。

于是,在合肥市“十一五”規划中,建设以“141组团”为核心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正式成为合肥城建的最高决策。

从环城时代迈向滨湖时代,进而实现临江发展,合肥规划出这样的“三级跳”。

一年后,2006年11月15日,秋风送爽,滨河新区启动区正式开工建设。滨湖工地上100多座吊塔,一眼望去生机无限。与此同时,以城区道路改造、桥隧建设为核心的大建设,全面推进:畅通中环线、畅通一环线、金寨路高架桥、二环线升级、绕城高速贯通……合肥变成了一个大工地。于是,开始流传这样一句话,全中国一半的塔吊都搬到了合肥。

从2006年到2008年的大建设,合肥累计完成投资3974亿元,平均每天3.6亿元。其中,合肥在城市建设上累积投入324亿元。而合肥地方财政收入,在2007年才突破100亿元。

钱从哪里来?

“投融资体制改革!”合肥市决策者一锤定音。原先合肥负责城市融资的三个部门一把手相继被“革命”,“组建起统一的投融资平台,融资能力由以前每年不到20个亿,一下子提升到200个亿。这不仅有效降低了融资成本,化解财政风险,还有效缓解了城建资金的难题。”孙金龙说。

“自从合肥步入了大建设的轨道,孙金龙的公务车上也多了一双胶鞋,是他为自己下工地准备的。孙金龙的心情急切,因为他一直信奉邓小平的一句话:人一生会犯一些错误,但丧失机遇是最大的错误。”著名作家潘小平在《坐拥江淮》中写到,“他在不同的场合屡次强调现在的机遇对于合肥很难得,千载难逢,但也稍纵即逝,合肥已经承受不了再一次的等待。”

一次会议

美丽的万佛湖畔春雪未融,新年气息尚浓,但春机已现。2008年2月18日,合肥市新年第一次市委常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在这里召开。180多位与会者,大都是合肥发展的中坚力量,但他们不是来度假的。

在会上,孙金龙用兴泰信托、三洋电器等4件事为例,指出合肥条条框框多,放不开手脚,必须新一轮思想大解放。

旋即,“万佛湖会议”在合肥上下掀起一股旋风。

被孙金龙点名的三洋电器公司,知耻而后勇,从2008年第二季度开始发力,到2009年上半年,增长超过200%,创造了中国家电产业的神话。

在合肥,三洋只是家电产业集群的一个缩影。经过20年三次升级,合肥已经成为中国家电品牌集中度最高的城市,正在全力向“家电之都”迈进。在此基础上,2009年,京东方落户合肥,带来了日立、彩虹、法液空等500强企业纷纷抢滩合肥,将在2011年开始形成一个新的千亿元平板显示产业基地。

作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国家信息产业振兴规划公布后的第一个特大型项目,合肥京东方早已超出了一个产业项目的范畴。合肥市发改委主任王厚亮总结说:“没有什么奇迹不可以发生。引进京东方项目的过程,也是思想解放的过程。5年前,谁能想到合肥还可以做成投资超过10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

城市较量的实质是工业竞争。一句反问,是对合肥改变的深刻观察。

王厚亮2000年来到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他亲自参与了联合利华从上海西迁合肥的全过程。这一当年轰动全中国的经济大事件,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超前的战略性意义,因为产业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合肥,是必然趋势。“识时务者为俊杰”,王厚亮感慨地说道。

紧随联合利华之后,产业转移大潮开始激荡合肥。2009年,合肥大招商总额将突破1000亿元。产业转移让合肥成为武汉、长沙等中部城市艳羡的目标。2009年1月,以合肥为核心,覆盖安徽省内9市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但产业转移每天都在发生,是一定落户合肥,还是跳过合肥落户武汉,甚至是西部的重庆、成都,就看合肥自己的功课做得怎样。”王厚亮分析说,经过3年的打造,“合肥已经准备好了!”

这其中,最先感知到的,是合肥从“铁路盲肠”到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嬗变。

在合肥市发改委办公室,一张安徽省铁路建设规划图格外醒目,这张规划图清晰地显示出合肥6个方向“米”字型大交通格局。

8月10日,使用了12年的合肥火车站全线封闭改造。作为合肥火车站标志性建筑的钟楼,在8月底退出历史“舞台”,合肥挥别了一个时代。

8个月后,一座崭新的“安徽第一站”,将矗立而起。到2012年,与合肥火车站南北遥相呼应的合肥高铁站,也将拔地而起。“按照铁道部的规划,高铁站100年不落后,建设规模堪比北京南站。”王厚亮言语之间,激情飞扬。

再加上建设中的新桥4E级国际新机场、巢湖综合码头,一条马路、一条铁路、一条水路、一条空路,共同构成了合肥起跳的一条“心路”。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一张卡片

在合肥市委及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办公桌上,都摆放着一张卡片,背面是一句座右铭:我做到极致了吗?这是按照孙金龙的要求制作的。也许,在酝酿这个小要求的时候,一场大的改革已经在孙金龙脑海中形成。

“环境比投资更重要。”孙金龙自主政合肥以来,这句话几乎逢会必讲,孙金龙同时认为,没有强硬的改革,就换不来好的环境。

改革一触即发。

2006年,与大拆违、大建设、大招商同时推进,合肥深入推进机关“效能革命”,规定四条“高压线”,严禁有令不行、办事拖拉、吃拿卡要、态度刁蛮。正如孙金龙在“万佛湖会议”上说的那样,要从根本上改变合肥的政治生态。“合肥缺少的不是战略决策,而是政策的执行力。”合肥市长吴存荣强调,要在政策对接上“动手术”。

对于合肥推进效能建设的力度,不管是党政工作人员还是媒体,都是用四个字——“商鞅变法”。仅3个月时间,就因暗访和群众投诉,先后有94人遭到开除、撤职等行政处理。

2007年8月,合肥再出狠招,在全市开展“查细节、摆问题、找原因、补措施、创实效”活动,动真碰硬,逐个环节查找问题。一个月后,市公安局、信访局等10个单位有关当事人受到严肃处理,3人被免职;5人被辞退、解聘;通报批评、做出检查30人;诫勉谈话6人;扣发奖金或补贴10人,凡发现问题须全部整改。

对此,合肥市委宣传部的吴晓滨处长认为,这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改革,“目的,都是為了保证政治生态的健康活跃。”

而这,才是合肥“芯”变真正的本质。

“5+2,白+黑,这样的工作方式,我们都已习以为常。”在王厚亮看来,合肥真正改变了“市气”。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成为合肥的主流。

通过“市气”之变,“让人能够聆听到合肥志在崛起的心声。”孙金龙这样描述,“成长意味着希望,成长是一种激动人心的力量。”合肥正在用成长诠释着其“芯”变的过程,可以确定的是,合肥“芯”变,绝不是一场“电影”,而是一部“连续剧”。

2008年,孙金龙在一次接受专访时,着重强调指出:“制约合肥又好又快发展的,有3种倾向,一是恐快症、二是恐大症、三是恐新症。”

如何改变?只能在实践中破解。因此,3年来,孙金龙分别在3次合肥市委扩大会议上,发出了动员令:玩命干!继续玩命地干!更加玩命地干!

链接 》

决策者谈合肥

虽然这几年我们一直在不停地奔跑、不断地加油、不懈地赶超,但与武汉、长沙这样的历史厚重的城市相比,差距仍然不小。只要我们始终保持奋发图强的精神,始终保持攻坚克难的锐气,始终保持敢于赶超的气势,再苦几年、累几年、干几年,就一定能在合肥跨越式发展的新征程中铸就新的辉煌!决策执行要“快”,定下来的事情要雷厉风行地去落实;项目落地要“快”,一天也不要耽误;工作推进要“快”,以“快”来抢抓机遇、造福于民。

——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

城市建设要不要搞,合肥要不要来进行大建设,曾经被人们所争论。我1985年大学毕业时,合肥过了环城公园就是农村。很多年前的城市建设都是简单地吃“财政饭”,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由于财政较弱只能被动适应城市发展。2004年投入14亿修金寨路高架桥时,一时间也有不同看法。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座高架桥自通车后基本是满负荷运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如今再修东西高架,大家都一致赞成。2006年初开始,合肥城市建设酝酿新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当时提出了9字方针是“筹得到、用得好、还得起”。3年大建设,合肥融资300多亿。2008年与2005年相比,负债比例反而下降了,目前50%的负债比例还是很安全的。人还是那个人,地还是那块地,只不过,通过改革的运营思路、建设模式发生了变更,资金使用的效率更高、更安全,所以合肥市才能有底气、更大手笔地投入大建设。

——合肥市市长吴存荣

猜你喜欢

合肥市合肥建设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合肥市朝霞小学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
生态合肥
合肥市出城口道路设计招标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