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旗渠:穿越时空的精神河流

2009-10-21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林县水泥厂红旗渠

郭 涛 彭 永

至今,林县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仍在祖国上空回荡!

红旗渠精神,更被誉为“中华民族之魂”,成为我国农村大地上的一座丰碑,为农村发展提供着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源。

艰苦岁月的见证

上天造物好像待林县(林县1994年更名为林州)人特别薄,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林县十年九旱。

任村镇南券一通碑文曰:“民国九年,岁在庚申季夏中旬,昊天亢旱是时也。果木凋零,五谷未种,即有所种之田,禾亦青干黄殆矣。观斯景者,莫不心伤。后云行雨施(注:公历9月3日始降透雨),五谷始得普种,及至秋收,雨前所种者,尚有五六成收,雨后所种者,仅得二三焉,更有秀而不实者,呜呼。客岁二麦未种,今秋收成又薄,凶荒若此,则人安有不死之理。”这样干旱的情形还有很多记载。

今年已经73岁的李改云回忆说,当年,她所在的姚村镇井湾村就是一个严重缺水的村庄,因为缺水娶不上媳妇的人很多,当地留传着这样一句话:“好女不嫁井湾村,桶又大井又深,绞水扭断脊梁筋。”

在林县,不仅井湾一个村因为没有水村民娶不上媳妇,只要是干旱的村,光棍汉就特别多。原康镇西部山区九龙村,630口人,光棍汉70多个。曹家沟8户人家,25口人,除了3个老太太和3个壮年妇女,其余全部为男丁。

当地人为了储蓄雨水,修旱井、水窖,人畜用水大部分来自这些旱井、水窖。而蓄水池受污染也很严重,当年林县北部的东岗丁冶村的蓄水池里羊粪、树叶遮盖了半个水面,池水被染成了墨绿色,散发出阵阵恶臭。有来打水的人,把钩担上的水桶在水面上一摆,荡散脏物,打满一桶水。干渴的羊群马上跑上来抢水喝,挨不到边的伸长脖子在池里汲水……

为了节约用水,当地人播种庄稼的时候,挖一个坑,浇一瓢水,放一粒种子。他们希望把每一滴水都用在庄稼上。

1954年8月,杨贵担任中共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此前的杨贵担任林县抗旱工作组组长,对大自然脾气已经有所了解。

1957年12月19日,杨贵在中共林县第二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发了言,提出要向林县的穷山恶水宣战,决定“重新安排林县河山”。这个决定受到了所有与会同志的赞同。

在1958~1960年之间,林县人民分别在淇河、淅河、露水河上修了要子街、弓上、南谷洞三座水库。但是一经1959年的大旱,林县境内的河流全部断流,井池干涸,这就造成了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的尴尬境地。

必须找到更大的水源,来解决林县缺水的问题。几经勘探考察,中共林县县委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引漳入林。这就是后来世人所周知的红旗渠。

与大自然博弈的壮丽史诗

1960年2月11日,修建红旗渠的战斗打响了。

在红旗渠的修建中,涌现了无数的英雄儿女,李改云就是其中之一,她出生于1936年,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红旗渠动工时,李改云带领本村的群众来到工地,被任命为妇女营长,并和几个女同志一起组建了“刘胡兰突击队”(后又改为铁姑娘突击队)。

加入突击队的李改云一心只想着修好渠,不再让下一辈儿受苦,她没有想到灾难即将降临到她身上。

1960年2月18日,李改云到工地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半山坡上有零碎石头下落,10多立方米土石有坍塌的危险,她急忙喊:“要塌了,快跑!”随着喊声,民工们迅速离开危险区。16岁的女青年郭焕珍正弯腰搬石头,被突如其来的险情惊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李改云冲上去,猛力将郭焕珍推出险区。也正在这时,一声巨响,崖壁上的山石塌方落下来,碎石裹着李改云冲出了几百米。当民工们把她刨出来,她的右腿已经是粉碎性骨折。经医院全力抢救,总算保住了一条腿,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落后,李改云右腿不能完全恢复,右腿的骨头比左腿短了约10厘米,并且腿骨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根本无法对齐。

如今,每次雨雪之前李改云的腿就要痛,“比天气预报还灵!”

李改云老人说:“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想象修渠有多难!”但是英勇的林县儿女充分发挥了“与天斗其乐无穷”的精神,吃住问题自己解决,火药石灰自己生产,克服了千难万险。

据李改云介绍,民工们去修红旗渠自己带蔬菜、粮食、锅灶,解决吃的问题;他们住山崖、垒石庵、挖窑洞、搭席棚,凡是能住的地方,他们都可以住。

红旗渠建设需要石灰,他们就在太行山上建立石灰窑,自己烧石灰3亿斤;需要水泥,自己在县里曲山村办了水泥厂,人搬石、磙轧料、土箩筛选,自己制造了5170吨水泥;需要炸药,他们用硝酸铵配上锯末、干牛粪、煤面碾碎,自己炒火药,一共制造火药1215吨;需要资金,他们就组建了自己的工程队,去大城市四处揽活,收入除去2%的管理费,剩余的部分90%归集体,10%归个人支配,他们从全国各地拿回了1800万元,有效弥补了资金不足的问题。

林县的英勇儿女们在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经过10年艰苦卓绝的“移山”,在1969年6月,全面完成红旗渠工程。

在这10年时间里,修渠总长1525.6公里,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

5万多眼旱井、3000多池塘、500多个中小水库、40多个中小电站和154个电力提灌站在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的环绕之下,像长藤结瓜一样遍布林县大地,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的灌溉。夏粮亩产由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

对林州人们来说,红旗渠远远不只是解决了一个吃水灌溉问题。

十万大军战太行。经过红旗渠的磨炼,他们带领着建筑大军逐渐走向世界,据林州市委宣传部的梁大伟介绍,仅林州市政府的建筑队就有9个,私有制建筑队更是不计其数,他们承包鸟巢部分标段,他们去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修建公路……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在水泥厂、煤窑等工作过的群众,修完渠后,他们建立了水泥厂、汽车配件厂,如现在的林州水泥厂、红旗渠水泥厂……

如今,红旗渠文化已经深深植入了中国人民的心中。

红旗渠成了“生命渠”、“幸福渠”。

不朽山魂

自然界的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灵魂,缠绕在太行山中的红旗渠开工的一刹那,就拥有了自己的魂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也是这太行山的魂魄。

没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魂魄,红旗渠不可能诞生在那种艰苦的年代。

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才出现了“十万大军战太行,十万大军出太行,十万大军富太行”历史传奇。

现在,人们来到红旗渠参观游览,不仅是要看那条渠,更是要来品味红旗渠时代的精神,在那个物质匮乏,生产力落后的年代,人们是如何在太行山中开出一条“人工天河”,重新回忆起那个时代,回忆起那个时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那段难忘岁月里留下的奋斗和牺牲精神,是镌刻在太行山岩的一座丰碑,照耀着中华儿女,为中国尤其是中国农村的发展提供了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源。

猜你喜欢

林县水泥厂红旗渠
红旗渠上的“铁姑娘”
水泥厂风扫煤磨机的永磁直驱改造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水泥厂购置使用袋式、电袋复合除尘器可享受税收优惠
从红旗渠的“账单”体会党的领导
红旗渠的修建与红旗渠精神的诞生
强夯法在水泥厂建设中的应用
水泥厂生产性粉尘的防尘措施
“有才”林县话
用红旗渠精神教育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