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亲绵长的记忆
2009-10-21卞瑞鹤凌崎猛
卞瑞鹤 凌崎猛
冉珍是一位平凡的母亲,她和所有伴随着新中国一起走来的母亲一样,在60年的风雨历程里,经历了激情,走过了艰辛岁月,最终收获了幸福……
充满激情的岁月
1949年10月1日,洛阳嵩县旧县镇沟门村。
21岁的冉珍,吃过早饭,精心地打扮了一番后,抱起刚满一岁的孩子,唱着“东方红”高兴地走上了街头。
“村民们高兴地走上广场,街上贴满了标语……”对新中国成立那一天的情景,今年已经80岁的冉珍记忆犹新。
这个偏远山村,正沉浸在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中,两天前,这个喜讯已经传遍了这里的山野。
由于公公很能干,丈夫也有双巧手,结婚时,冉珍家就盖了3间草房。在当时,这已经算是很不错了。冉珍记得很清楚,由于家离广场近,而且在大街道上,当时,她家墙上也张贴了一张大大的红色标语,只是她不认识字,不知道写的啥。
从1949年到1957年,伴随着新中国建立的欢快的步伐,在刚刚属于自己的土地上,村民尽情地播种着激情。由于丈夫是木工,除了种地,别人还请他出去干活。虽然丈夫常不在家,但冉珍还是满心欢喜,因为每次丈夫外出,都会带回一些收入。也正是这样,家里的生活要比别人家好一些。
结婚10年,冉珍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三间曾经宽敞的草房已经显得拥挤。“那时候盖房虽然困难,但不像现在这么复杂,墙是用泥土垒起来的,梁和椽是自己到山上砍回来加工的,瓦也是自己做成的。”冉珍回忆说,“那时候村民都很热情,只要说一下,大家都来帮忙。”一番苦干,5间新草房取代了家里的3间破草房。
1958年到1961年,新中国遭受了重创。三年自然灾害的肆虐让体格尚不健壮的新中国病痛缠身,“大跃进”又让重病的新中国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泥潭,中国前进的脚步搁浅了。
看着被干旱荒芜的土地,寒冷和饥饿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猖狂地“威逼”到了家门口。“那段日子太苦了,家里和铁沾上边儿的东西全被拿走了,丈夫还得跑很远去弄铁砂。”冉珍回忆起大炼钢铁时的情景还心有余悸,“那时候三个孩子都还小,门也没法上锁,每天都是心惊肉跳的。”
走过艰辛
在那个崇尚“多子多福”的年代里,冉珍一共生了8个儿女。
说起儿女,她颇欣慰:“虽然那时候比较穷,比较苦,但看到一个个孩子健康长大,很开心。”
1960年冬,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逐步地解决当时所能认识到的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以来的一些重大问题。但从那时起一直到1978年,中国农村都在摸索中艰难迈进。
这段时间,也是冉珍生活最艰难的时期。
1965年,她17岁的大儿子王换娃去当兵时,冉珍已经是6个孩子的母亲。“三个儿子睡在一个屋,大女儿和公公婆婆睡在一起;小女儿刚出生,和自己睡在一起。”冉珍回忆说,“那时候的孩子不像现在这么娇气,小的让大的看着,只要他们不哭不闹就行。”
那时是靠“工分”吃饭,白天丈夫和两个儿子要去生产队里干活,她在家除了做些家务,还要纺花织布。公公婆婆虽然身体还行,但也离不开她的照顾。
“那时的活儿又多又重,吃的也不好,但人的积极性很高,现在想想,真不知道咋挺过来的。”冉珍说。
冉珍的丈夫白天去生产队干活,晚上抽出空闲时间给别人做纺花车。冉珍为丈夫的能干感到很自豪,那时做一架纺花车能挣18元钱,18元钱可以买回100斤红薯片,出去干活儿多了,他的那份粮食又可以省下来。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丈夫的这个手艺帮助这个家庭渡过了贫苦饥饿的难关。
冉珍的儿女们都很懂事、很争气,四五岁的时候,他们就知道一起去山上挖药材。一般情况下,他们每人一星期挖的药材能卖5毛钱到8毛钱。
冉珍是一个个性很要强的人,由于自己不认字,他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
四儿子王金换回忆说:“为了让我们上学,母亲除了整天忙碌外,还经常给我们讲不识字的坏处,教育我们要上学。在母亲教导下,哥哥弟弟都上了初中,由于我学习好,母亲一直鼓励着我上完了高中。”
在王金换的记忆里,那时的学习条件是很艰苦的,为了不让母亲生气,无论刮风下雨,他从来没有迟到过。高中毕业时,母亲还坚持让王金换考大学,但看着母亲日渐衰老的身影,他放弃了学业。
选择独自生活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这个偏僻的穷山村,激发了村民们的激情。
在给三个儿子陆陆续续办了婚事之后,50岁的冉珍感到身心疲惫了。
1979年,刚刚高中毕业的王金换发现承包村里的砖瓦窑厂是一个生财门路。他向母亲详细说了自己的想法后,经过两天的考虑,母亲拿出了家里所有的积蓄。
在孩子们看来,冉珍是坚强而明智的。即便在她身体每况愈下的时候,遇到重要事情,孩子们还要与她商量。
这件事对整个家庭来说是一个转折点。承包了砖瓦窑厂之后,在她和儿子的精心经营下,这个在贫困边缘飘摇的家庭“淘”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桶金”。
“真是太幸运了,要不是干窑厂挣到了钱,下面几个孩子的婚事真不知道咋办。”说起干砖瓦窑厂的事情,80岁的冉珍感慨很多。
1991年,63岁的冉珍终于办完了8个孩子的婚事。
2002年相濡以沫的老伴离她而去。之后的日子里,身体尚且硬朗的冉珍选择了独自生活:“我还能动,不想给孩子们添麻烦;再说了,这样也方便,我想去哪家就去哪家。”
时间的年轮徐徐前行,60年的风雨历程里,冉珍送走了老人,迎来了新人,撒播着希望,品尝着收获。
幸福爬上了脸颊
在和冉珍的交谈中,可以看出,四儿子王金换最让她感到骄傲。2008年10月,深得乡领导和村民信任的王金换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在他带领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村里铺起了平坦的马路,建起了崭新的卫生所和漂亮的休闲小区……
刚见到冉珍的时候,她一手拿着塑料袋,正走在新修的马路上。虽然家里不缺钱,但她仍然保持着简朴的习惯,孩子们给的钱她总是舍不得花,还经常会从外面把瓶瓶罐罐的东西捡回家。
“金换现在被村民选为村委会主任,让他为村里做好事,带领村民致富,你高兴不高兴?”旧县镇龚新贞镇长问。
“我高兴,我太高兴了!”老太太大声地回答。
“孩子们常来看你吗?”
“来啊,儿子、孙子、孙女都常来,我们家现在人可多了,有30多口,过年的时候,全家人聚在一起,可热闹了……”今年已经80岁的冉珍说笑着,幸福爬上了脸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