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还得“形神兼备”
2009-10-21
马红漫
创业板市场拟议十年之久后,终于要真正步入市场交易环节之中。10月17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京透露,深交所的创业板将于10月23日举行开板仪式。需要特别提醒的是,鸣锣交易固然意味着创业板市场架构的成型,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市场体制构建的结束。恰恰相反,基于目前创业板市场并不彻底的体制定位,如果监管机构和市场人士过度沉浸于股价的表现,则只会让创业板市场推出的历史意义大打折扣。
如果仔细观察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我们不难发现,至少就这一批上市企业而言,中国的创业板存在一定名不副实的状况。我们能从中体会到监管部门的“良苦用心”:从成立时间看,28家创业板公司大多已经拥有10年的经营历程,实际上已跨越了初步创业期;从资本结构看,上市前这些公司的注册资本多集中在3000万-10000万元,具备了一定的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从行业分布看,它们涉及电气、服装、生物制药、电子、IT、造船、医疗器械、节能环保、农业机械、通信服务、物流等众多行业,并非完全以高科技类公司为主。在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中,甚至有部分公司本来就试图在主板申请上市,正是由于主板IPO排队时间过长才转而选择创业板。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市场错位,投资者理应视之为是监管部门的善意举动。毕竟纵览全球创业板市场的发展状况,成功运作者寥寥,而失败关门者却在多数。作为监管部门,以其行政职责所限定,显然会以维护市场平稳运行、遏制风险为首要政策目标。正因此,它在选择上必然会更加注重企业稳定投资的回报能力,最终导致一些上市公司实际上并不符合“创业”的特征。笔者认为,这样的政策偏好固然不乏善意,但仍只能视为是权宜之策,绝非是长久之计。从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发展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成功构建才最为重要,不同市场间层级模糊只会伤害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不利于资源配置职能的积极发挥。
从理论上讲,主板市场侧重于大盘蓝筹公司,中小板囊括了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创业板则是以科技创新孵化器为定位,三者间的职责划分清晰明朗。就创业板而言,企业理应处于初创阶段,它虽然可以拥有一个完美的规划蓝图,但蓝图的落实却充满了不确定性。正如同当年美国的网景公司曾经垄断浏览器软件市场,之后却迅速地全面败给了微软旗下的IE软件一样。对应于市场上的交易状况,公司股价的波幅剧烈,或涨上天,或跌入地。其中的风险不言而喻,创业板的投资者正是要在这一市场的不确定性之中,或者获取投资成功的暴利,或者承受投资失败的巨大风险。这才是创业板的真正含义所在。
就此而言,首批襁褓中的创业板公司过滤掉了一定的市场风险,但同时也加大了潜在的制度风险。其一,由于首批企业股价高企且收益稳定,那么就可能导致很多投资者根本无法明晰创业板的市场特征,超越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入市;其二,一味刻意追求市场稳定,会导致创业板与中小板,乃至主板市场的边界模糊,使得真正的创业公司难以借此融资而成功,背离了创业板市场创始的初衷,使其针对科技创业公司的资源配置职能丧失。
其实,就资本市场交易而言,监管部门无需担心所谓的风险问题,只要投资者能真正做到“风险自负”就可以。监管部门的工作重心在于完善信息披露与违规查处监管,并制定相应的交易规则。至于市场本身的投资风险,投资者需要适应,并学会自身体会并最终完全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讲,创业板的交易开锣还只是完成了“形式”,至于形神兼备还需要再做努力。▲(作者是上海第一财经频道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