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文化术语的翻译与本土化途径

2009-10-21王向华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10期
关键词:本土化拼音英译

王向华

摘要:中国武术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本文先从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武术的特点方面入手,然后总结出从中国本土化的角度去翻译武术术语,即“拼音+汉字+英文注释”的方法,从而准确地传播武术技术与武术文化。

关键词:武术术语;英译;拼音;本土化。

一、武术文化

武术是中国文化瑰宝。要让中国武术走向世界,首先必须认真研究武术语言的文化内涵。只有揭示了武术语言形成的文化背景,才能有效地对武术语言进行解码与再现。

武术理论是在中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武术与中国古典哲学的水乳交融关系表现为大量的哲学用语进入武术语言。中国古代哲学家喜欢用日常用语来阐释非常抽象的概念。这种以普通词语表达抽象意义的方法同样为武术所吸收。

中国古代文化的诸多元素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思维和意识的模糊性,其表现为思维模式的直观、朦胧、经验、猜测,区别于西方实验科学的理性和严谨。这种传统思维模式反映在武术语言中导致许多概念的所指和能指并非一成不变,容易造成理解的歧异。如:1)“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和2)“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两句话中的“精、气、神”意义就比较抽象,不同门派有不同阐释。

武术语言文学化主要是受中国重形象思维的影响,武术是一种形体艺术,前人在描述武术套路时常常借助一些动物的姿态。另外,武术界提倡身心一统、文武兼修,不少武术典籍的作者文学功底也相当丰厚,所以行文上带有浓厚的古典文学色彩。这一点首先表现为武术套路中常常出现诸多文学意象。如“燕子抄水”、“金鸡独立”等。

此外,从历史角度来看,武术语言实际上是它赖以产生的那个时代日常用语、文学用语及哲学用语的混合体,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二、武术术语的特点

武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运动规律和独特的技术风格:寓技击于体育之中,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武术因其自身的特点,赋予武术术语独特的特点。

1.简短,精练

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中华文化水乳交融。汉语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对武术的不同流派、不同拳种及其技击、技法、功理、功法、练功原理进行高度的概括,使武术术语短小精悍。如:“转身腾空飞腿”短短的六个字就描述了三个动作(转身、腾空、飞腿)。在翻译武术术语时要考虑到其特点,力求使翻译语言高度的概括,短小精悍,在语言特色上达到统一。

2.逼真,形象

我们知道,武术动作很多是象形动作,源于对动物防御动作及人类的搏斗动作的模仿,逼真生动,栩栩如生。所以在武术招式上有很多关于动物及人的动作的术语,对于武术模仿动作进行形象的描述。如:“攀树摘桃”等都是猴拳中对猴子动作的模仿。在翻译这类术语时,要充分考虑其形象性,要使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

3.清楚,直观

武术动作非常的清楚直观,一目了然,拳法、腿法、掌法、步法等等都可以用武术术语很直观地表达。

三、武术术语的翻译与本土化途径

1.本土化途径的可行性

文本作为一种社会事实,可以为了政治的或意识形态的目的而加以运用。在萨义德看来,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就是通过文本(大多为翻译文本)建构起来的,东方必须经过西方人的表述(翻译)之后才能成为理论上的实体。“因此从来不存在一个纯粹的、绝对的东方,只有一个需要借助文本和权威阐释来表述的东方。”(萨义德,2000:30)循着萨义德的思路,是否也可以认为,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或多或少是建立在经我们翻译过的西方文本基础上的。面对萨义德(EdwardSaid)的“旅行理论”,一种思想通过表述(翻译)向另一种语言和文化“旅行”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在萨义德看来,旅行途中经过了四个阶段:“首先,存在着出发点,或者类似于一组起始的环境,在那里思想得以降生或者进入话语之内。其次,存在着一个被穿越的距离,使得思想进入另一种时间和空间,并被赋予了新的重要性。第三,存在着一组条件———称之为接受的条件,或者是抵抗(接受过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的条件,抵抗的条件对抗着被移植过来的理论或思想,同时也使得对这种理论和思想的引进成为可能。最后,现在已经完全(或部分)被接纳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被其新的用法及其在新的时间与空间中的新位置所改变。”(Said,1983:226-227)其实,以翻译作工具旅行的与其说是理论或思想毋宁说是文本、词语。从某种程度而言,正是这些越过时间和空间,遭受了抵抗和批判,最终取得合法地位(被接纳)的话语被作为“事实”来体现被表述过的思想或理论的(realityofrepresentation),它们作为独立的话语事件直接对历史、社会和文化产生效应并施加影响。最终,随着文本、语言的话语权力在译入语中得以确立,所有的表述也就被当作“事实”来接受了。

2.武术术语的翻译

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武术要走出中国,融入全球化的现代文化之中就必须解决语言障碍。武术术语翻译,为国际间的交流和学习提供了方便。然而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武术又不同于其它学科,有着自身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特点。如何把中华武术准确地介绍给世界人民是武术工作者的一项重任。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直译法和意译法把武术术语译成英文介绍给外国人的同时却很难把武术中所蕴涵的传统文化表达出来。因此,笔者认为武术术语应以音译为上,用“拼音+汉字+英文注释”来表示,以达到较为真实而完美的将武术动作及其文化内涵通过准确的翻译呈现出来,从而更有利于外国人认识真实的中国武术,使其更好地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和传播。让中国武术带着中国本土化的气息经过萨义德所说的四个过程被世界所接受。

3.用“拼音+汉字+英文注释”翻译的可行性

众所周知,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语言,而随着国际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接触别国语言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故有些外来语因为接触多了,不知不觉地就被本国语所吸收,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比如汉语中就有不少具有西方文化色彩的词,如咖啡(coffee)、沙发(sofa)等等。英语也不例外。英语吸收了许多其它国家的语言(法语、意大利语、日语),同时也吸收了汉语中的许多词。如Taihang(太行山)、YinYang(阴阳)等等。其中不少武术词汇已经进入了英语之中,像WuShu(武术)、Kungfu(功夫)、TaiJi(太极)等等。因此,武术中的很多术语“长拳、云手、亮掌、劈掌……”可以直接用拼音表示为:“Changquan,Yunshou,Liangzhang,Pizhang……”

当然,外国人看到拼音也是难解其意的,为便于初学者理解拼音词汇(在文章中第一次出现时),比较合适的表示方法是“拼音+汉字+英文注释”。

结语

就像福娃(Fuwa)是中国的,而非美国的,但最终是世界的一样。具有中国特色的武术术语的本土化翻译也会最终走向世界,被世界所接受的。正在迅猛发展的中国经济和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使得全球范围内的人民更想直接了解当代中国。在这种时代的大背景下,我们有理由对我们民族的语言(汉语)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周有光,现代文化的冲击波[M].北京:2000。

[2]江百龙,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刘珩,翻译·文本·话语权力—翻译文本的本土化进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

[5]程艳伟,浅谈武术术语翻译[J].搏击·武术科学.2006。

猜你喜欢

本土化拼音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快乐拼音
快乐拼音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