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爱情悲剧窥探中西文化之差异

2009-10-21杨国燕谷素华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10期
关键词:梁山伯祝英台朱丽叶

杨国燕 谷素华

中西方文化不同,对爱情的理解不同,自由、纯洁、幸福爱情为不同民族所追求,都有其爱情的典范。汉民族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西方民族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这两个极富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讲述的都是一对真挚相爱的青年男女由于封建礼教及门第观念的束缚而不能结合,最终为忠贞不渝的爱情献身,有着殉情这一共同主题。作者将对中国越剧《梁祝》和英国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所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及主人翁的语言心理特征进行多层面的探究,为读者解读中西两种不同文化体系中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等之渊源,解析主人翁对爱情的态度以及为捍卫爱情所采取的行为。

一、两部爱情悲剧的相似性

1.内容性质相同,都是爱情悲剧。

两个动人的故事都是爱情悲剧的代表作,共同点是歌颂了至死不渝的忠贞的爱情。罗密欧的死源于误会朱丽叶已死,但当朱丽叶看到自己心爱的人死在自己面前时,毫不犹豫地拔剑自刎,以死殉情;祝英台看到自己心爱的梁山伯故去,便不惜撞开荒冢,与梁山伯共同化蝶。

它们所弘扬的都是人类数千年来所崇尚的自由、平等、幸福、美满婚姻之人生观,这也是东西方文学名家的匠心独运之处。为了实现这样的人生价值观,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以唤起后人抛弃封建愚昧、落后的爱情价值观。戏剧文学最基本的特征是具有尖锐的矛盾冲突。罗密欧与朱丽叶能够摒弃两个家族间的仇恨,真心相爱;梁山伯与祝英台置封建门第观念于不顾,互表钟爱。此外,两部爱情悲剧的基本情节相似:一对青年男女自由相爱;他们的爱情都潜伏着危机;男方向女方求婚,遭女方家庭拒绝;期间好心人从中成全;女方家仍违背女意将她嫁与他人;一方死,另一方在其坟前为其殉情。两位女主人公均是封建婚姻的叛逆者,自由幸福的追求者。

2.主题思想相同,追求自由爱情

两部爱情悲剧都是通过一对青年恋人之死来抨击封建家长的专制,抒发了人们对自由婚姻的强烈愿望,表达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理想。两部文学作品反映了一个共同主题思想。这样超越时代、国界、民族的共同主题无疑折射了东西方民族所共有的渴望婚姻自由。

两部悲剧热情地讴歌了青年男女坚贞不渝的爱情。在某种程度上,即是个人的爱情悲剧,也是社会悲剧,是两种不同的道德、伦理观念之间冲突的结果。构成悲剧冲突的不是两个家族,而是两种社会道德力量:一种是残酷、凶恶和复仇的封建精神,另一种是爱情、友谊、和谐的文艺复兴风尚。

二、 两部爱情悲剧的差异性

1.东方“爱”的含蓄西方“爱”的直率

1.1 东方“爱”的含蓄

《梁祝》整个剧情涵盖了求学风波、草桥结拜、三年同窗,十八里相送、登门求婚、楼台相会、逼婚出嫁、吊孝哭灵、祭坟化蝶等情节,《梁祝》剧情的时间跨度至少五年,非常漫长。是“爱”的含蓄使戏剧情节循序渐进,缠绵悱恻,耐人寻味。这正是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古老东方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和价值观念,即“男尊女卑”与“家族本位”长期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站统治地位的结果。

“男尊女卑”,在封建社会时期,一个待字闺中的女子轻易对一个男子表示爱慕被认为可耻或伤风败俗。“家族本位”婚姻的建立不仅需要门当户对,更需要家长对婚姻的决定。尽管祝英台是祝员外的掌上明珠,父亲对英台疼爱,允许她女扮男装去求学,但在婚姻这个重大问题上,祝英台没能冲破封建门第观念和家族意识的藩篱。

女扮男装的祝英台直到同窗三年后才向聪颖好学的梁山伯表明自己的女儿身及对其爱慕之情;十八里相送的路上,祝英台的多次暗送秋波,梁山伯也未敢直截了当地接受梦寐以求的红颜知己的求爱。梁祝为自己的命运而抗争所采取的行动是迂回、被动、“忍”、“让”以缓和矛盾,最终换来的是自身爱情的悲剧。这是受“父母之命,门当户对”等封建礼教束缚及影响在中国人示爱表白上具体表现。正是封建礼教中的“男女授受不亲”,使青年男女们的爱情表达委婉含蓄;它是中国封建礼教的桎梏,男女爱情表达的一种必然行为方式。也正是由于这种含蓄的示爱,才使得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更加叹为观止。从而造成了中国人委婉含蓄的倾情和西方人狂热直率的表露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1.2 西方“爱”的直率

《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情的时间跨度不过五天,在这短暂的五天里,罗朱经历了相识、相爱、成婚、到殉情的整个过程,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五年相比,其剧情时间跨度要短得多,这充分表明了西方男女追求自由爱情的大胆与直率。这种直接而狂热地追求爱情的方式进一步体现了十六世纪末西方社会的民族文化之心理定势和审美理念。

谈到西方民族文化之心理定势和审美理念,就不得不提及西方文化的渊源,因为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和审美情趣无不受其文化影响。西方古典文化不像东方儒家文化那样一脉相传,它起源于希腊,发扬光大于罗马,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则是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与现代文艺复兴两个高峰之间的一个插曲。朱丽叶月夜花园中的心灵独白,大胆而又热烈,“只要你宣誓做我的爱人,我也不愿再姓凯普莱特”,并承诺将其整个命运交托给罗,随他到天涯海角。莎剧中罗密欧、朱丽叶用最直接、最热情的语言来表达双方的爱情,炽热而又明确。这种直率的表达“爱”的方式是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新兴的资产阶级追求摆脱中世纪宗教“禁欲主义”,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念在艺术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任何民族文化之心理定势和审美理念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文艺复兴提倡以人为本、以人性反神性、以个性自由、理性至上和人格全面发展。个人的权力、个人的独立性及个人的自由得到充分肯定和发展。罗朱的爱是那么迅速、坦率和疯狂,她们的爱在西方占统治地位的以神本、迷信为基础的基督教文化一千四百多年的压迫后,火山式爆发。以悲剧收场,换来世仇和解,亦是一种人文主义理想的胜利。

爱情表达上的含蓄与直率,是不同的文化的必然表露;两种完全不同文化的民族心理结构和审美情趣左右着东西方男女示爱的表达方式。

2.东方“死”的浪漫与西方“死”的沉重

2.1东方“死”的浪漫

《梁祝》剧情中,英台路经山伯之冢,哭祭梁山伯后,一头撞裂坟墓,钻进去以死殉情。蝶舞凝山魂,花开想玉颜。两只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在人间万花丛中。死得不仅悲壮而且美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这是东方以“大团圆”为特征的一个重要例证,是“中国人民传统的审美心理与情趣的必然要求:追求心理满足的完整性;强调和谐中正和乐观向上精神的完美性;善恶终须有报的目的性”(焦文彬,1990:205)这样就营造出了一种情意缭绕、余韵飘渺的意境美,极富东方色彩的人情魅力。其具体特征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相识,历经数次周折,磨难,悲伤等,最后喜结良缘。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东方民族自古至今对纯真自由爱情的一种美好心理祝愿,对忠贞不渝爱情的赞誉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审美心理特征,这就是诸多文学巨匠或民间艺人对梁祝这对有情之人之死赋予浪漫娇媚色彩之所在。死的美丽而浪漫,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关于“好人必得好报”因果报应认知结果,是关于相信“涅槃”和人有“来世”的一种至诚的具体表现。东方人不希望美丽的爱情死去,才以浪漫的形式歌颂着它的永生。

2.2西方“死”的沉重

《罗密欧和朱丽叶》剧情中,两个年青人死得沉重,丝毫没有半点浪漫可言。劳伦斯神父帮助朱丽叶假装服毒自杀,来谢绝帕提斯提亲。罗密欧以为朱丽叶死去,便在朱丽叶的灵床前喝药自杀。朱丽叶苏醒来,发现自己的爱人已死,拔剑自吻徇情身亡。对于“死”的观念,他们的表现却相当沉重。

西方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人生的目的不在来世而在今生,在于追求现实的快乐与自由。尽管莎剧情中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人文主义的英雄战士,他们把人文主义思想演绎的淋漓尽致,但是在西方民族心理结构中占统治地位的有千余年历史的基督教文化不可能转顺即逝,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基督教文化之烙印在西方社会无处不在。在东方民族心理结构中世上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人的生命,而在以神本、迷信为基督教文化核心的西方人看来,在上帝面前,人的生命卑微,无足轻重。生命既然如此,死就显得凝重而冷漠;现代西方民族的诸多心理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是以基督教文化为基调的。

基督教主张以神为中心,耶和华上帝是永存的、至高无上的神,耶酥是他们的救世主。基督教会宣扬禁欲主义,要求人们放弃一切美好的理想和人生欲望,去追求虚无缥缈的彼岸幸福。他们认为只有把自己的一切托付给上帝、奉献给上帝及其新娘(教会),才能求得上帝的宽恕、赦免与救赎,获得来世的永生,也只有这样才有自由和幸福可言。在殉情方式上,朱丽叶自刎而死,很血腥、悲壮,西方文化的性质决定其悲剧,英勇抗争的结局是双方的毁灭。西方文化中关于“死”的沉重表现,是他们的价值观念的一种必然反映。耶酥被钉在十字架上,其死亡的沉重化作形象凝固成为一种神圣。正因为此,西方文化歌颂的是“死”的价值。这种价值表现为人们对上帝的虔诚而被动的屈从,因而冷酷而凄凉。死亡表达上的浪漫与沉重,反映出来的是东西方文化的截然不同。东西方文化的这种不同,只能互补而不可能趋同。

三、结束语

中西不同民族的爱情悲剧文本无论从内容性质、主题思想及情节结构等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也反映出中西两个不同民族的两对青年在爱情价值观和审美态势等方面具有很大的趋同感。

不同的文化背景及其所依存文化体系的特质决定了主人翁在爱情的表达、对爱情的态度以及抗争意识全然不同,折射出中西方民族心理结构所特有的儒家文化及基督教文化的氛围和审美情趣之不同,也让这两部经典的爱情故事各具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艺红,东方经典神话[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5:146-200。

[2]夏征农,辞海(词语部分)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398。

[3]阿尼克斯特(苏)著、徐克勤译.莎士比亚的创作[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238。

[4]茅于美,中西诗歌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175。

[5]朱汉民,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长沙:湖南大学 出版社2000:30。

[6]焦文彬,中国古典悲剧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205。

猜你喜欢

梁山伯祝英台朱丽叶
有趣的汉字:比
梁山伯问路
大型传统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祝》之比较
从舞蹈本体出发的老题新作
谈《梁祝》中祝英台的人物塑造
亲爱的,你太胖了
改装读书和草桥结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