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收藏
2009-10-20王国军
王国军
在奶奶的收藏室里,保存着一大堆学费单。闲暇时,奶奶总会把这些学费单拿出来看看。
奶奶是没读过书的,她的六个子女中,也只有两个读了书。一个是我爸爸,一个是我叔叔。那时候,父亲的学费单是用白纸写的,上面歪歪地写着“学费一块八”,再盖个大红章,这就算是能去学堂读书的通行证了。
后来,因为爷爷过世,爸爸自动退学了,把读书的机会让给了叔叔,叔叔也算争气,初中读完后就去参军了,后来他还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一年后,叔叔胸前挂着大红花回来了。
我读书那会,学校开始使用复写纸写的收据单,奶奶告诉我,我读一年级的学费是78元,四年后就涨到了158元,钱虽然翻了倍,但父亲的脸上依然是笑呵呵的。记得有一次,由于雪灾,家里的房子倒塌了,加上我马上就要开学,需要一大笔学费,父亲只好冒着漫天纷飞的大雪,到远在10公里之外的叔叔家借钱。
奶奶说,叔叔退伍回来后,因为有文化,不久后他便被推举为村长。为了感谢爸爸当年的放弃,当爸爸去借钱时,叔叔二话没说就借给了我学费。于是奶奶的嘴里便经常念叨着读书的种种好处。
有段时间,我的厌学情绪比较重,甚至都跟父亲提到了退学,奶奶一有空便来跟我做思想工作。奶奶的嘴里,没有任何的大道理,她只会讲她那个年代的故事。
是奶奶的执著让我最终留在了课堂,我也因此跨进了大学的校门。
在这些学费单里,有一张3500元的收据,那是我读大学第一期的学费,我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奶奶自然以我为荣。当年,家乡到处都在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奶奶义不容辞地做起了“宣传大使”。我大二的时候,奶奶告诉我,邻村的两个孩子把离了婚的父母告上了法庭,因为双方都不愿意承担孩子的学费,我知道奶奶一定会为这样的事情难过。而当奶奶得知农村小孩在义务教育阶段学费可以全免的消息后,她高兴地说:“这下好了,孩子读书有保障了。”
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学费可以使用银行卡交了,于是收据单统一变成了行政事业发票。
在奶奶的收藏室里,还有一沓义务教育附加费收据。不过随着“一费制”的普及,教育附加费也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如今,奶奶已经去到了另一个世界,那些票据也传到了我手中,我珍藏着它们,因为它们就是一部历史,一部反映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一部记载着新中国农民日益富足的历史。
故事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86年4月,我国颁布实施了《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实施不久后,我国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就达到了百分之百。2003年“一费制”开始普及,教育附加费也逐渐被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