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圆规”喻代之争何时休

2009-10-20蔡辛亥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暗喻明喻借代

蔡辛亥

比喻与借代这两种修辞格在日常生活中以及中学语文课本里屡见不鲜、数不胜数。它们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述,也为我们日常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然而这两种修辞格有时也令我们犯糊涂,无从分辨。如某人有两个绰号:一为“豆芽菜”(因为瘦长瘦长),一为“光头”(因为常年剃光头),后者可肯定为借代,但对于前者用的是哪种修辞格,大家的意见就不一致了。就像鲁迅《故乡》一文中出现的几处“圆规”的修辞格,连语文教师及语言大家也争论不休,我们来看:

A.“我吃了一惊,连忙抬起头来,却见一个凸鹳骨,薄嘴唇……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B.“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而且终日坐着,我却从没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

C.“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D.“‘啊呀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松……,圆规一面愤愤地转身。”

《教师用书》(九年制初中语文第四册)对A、B、C、D中所出现的关于“圆规”的修辞格批注:A项“圆规”为比喻杨二嫂,B、C、D项为借代,代指杨二嫂。

可是近年颇负盛名的骆小所教授新著《现代修辞学》128页举例却说:A为比喻,B为修饰性暗喻,C与D为借喻,并非如《教师用书》所说为借代。

可见,我们有必要去探索一下孰是孰非。我翻阅了大量有关修辞学的材料,从比喻与借代的“定义,分类(方式)、功效心理”方面进行分析后认为,骆小所的观点较为贴切。

一、从比喻与借代的定义分析比较

所谓比喻,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打比方”,它是根据两类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说明或描摹甲事物,强调的是相似,即相像(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且甲乙两事物不同类,即本质不同。如:中央红军长征到陕北后,陕甘宁边区的干部和群众向毛泽东同志反映,刘志丹等大批陕北根据地的党政军负责同志无故被捕,有的甚至被杀害了。毛泽东当即指示:刀下留人。随后,毛泽东对一些负责同志说:“杀头不像割韭菜,韭菜割了还可以长起来,人头落地就长不拢了,如果我们杀错了人,杀了革命同志,那就是犯罪行为。”

这里,“杀人不像割韭菜”便是比喻的用法。“杀头”是被比喻的事物,“割韭菜”是用来作比喻的事物,它们的本质是不同的,但在“用刀割”这一点上相似,所以可拿来作比。“像”则是用来连接被比喻事物与比喻物的比喻词。可见,构成比喻的基本三要素为:比喻物(喻体)、被比喻物(本体)和相似点。

何谓借代呢?骆小所《现代修辞学》中所述:借彼代此,不直接说出要表述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的修辞手法。即本体不出现,且借体与本体之间相关(相互关联)且能够互换。正如三国时,诸葛亮帐下马谡五兄弟,每个人的字里都有一个“常”字,马谡字幼常,其三哥名马良,字季常,因其自少年时代起,眉毛便成了白色,所以人称“白眉马良”,马氏五兄弟同在刘备手下做事,但马良知识渊博,做事稳重,处理外交事务非常圆熟,当时人们就说,“马氏五常,白眉最良”,显然,这里“白眉”就是指代马良,它是以马良之白眉这一外在特征来代替马良的名字或人。

可见,借代重在相关,不在相似。“圆规”与杨二嫂,只因杨二嫂瘦且张着两脚与圆规相似,其两者可谓风马牛不相及。“圆规”的称谓与之不相关,不可能为借代。

二、从比喻与借代的分成或组成方式来分析

根据被比喻物、比喻物在比喻句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可把比喻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就是明显的直接打比方,因此又叫直喻。在明喻中,被比喻物、比喻物都出现,中间用“像,如,似,仿佛,犹如”等比喻词联系,表明两者的相似关系;它的基本格式是:“甲像乙”。例:有人问一个一天到晚什么也不干的懒家伙:“你现在情况怎样?”

懒汉回答道:“找到了我就吃,找不到我就忍着。”

问话的人说:“唉,这样的话,你真像城里的一条狗。”

这是一则讽刺故事,故事的最末一句话,用的便是明喻的修辞手法。问话人把懒汉比作城里的一条狗,整天不干事,靠人喂食或四处找食,喻词“像”表明了“懒汉”与“城里的狗”之间的相似关系。同样,A句中“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也为明喻,圆规与张着两脚的人本质不同,可是同这形象很相似,故能构成比喻。但要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有比喻词的句子就用了比喻的方法,如:

a.小明像是睡着了。

b.老师举着教杆,像要打我似的。

c.他长得像他爸爸。

此三者都不是比喻,a与b表示猜测、估计。c为比较,他和他爸爸,本质相同即同类事物,故不能构成比喻。

暗喻,是一种不明显的打比方,它直接把被比喻物说成比喻物,只出现本体和喻体而不出现喻词的比喻,又称隐喻,不如明喻一目了然。暗喻大体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用动词“是”、“为”、“做”、“等于”、“变为”等联系起来,如“如果说太湖是镶嵌在锦绣江南的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那么太平湖则是深藏在万山丛中心一块尚未雕凿的翡翠。”(《太平湖之春》),“太湖”“太平湖”为本体,“明珠”、“翡翠”分别是它们的喻体,它们都用动词“是”联系;另一种为注释式,喻体对本体起注释的作用,中间常用破折号连接。例:李瑛的《一月的哀思》:“一颗心——一片翻腾的大海,一双眼——一道冲决的大堤”、“党啊——我的母亲”。因此前文中B即为暗喻,“圆规式的姿势”,姿势为杨二嫂的姿势,“圆规式”即圆规的样式,其中省略了喻词,变为一种修饰性的暗喻。

借喻,借比喻物来代替被比喻物的比喻,在借喻中,被比喻物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借比喻物来代替被比喻物。如鲁迅《故乡》“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用“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深深的隔阂,但只出现喻体“厚障壁”。借喻一般可还原成明喻,即“我和闰土之间深深的隔阂犹如一层可悲的隔障壁了。”同样,前面选段C、D均能还原成明喻,即“张着两脚像圆规一样的杨二嫂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由比喻与借代的分类或构成方式来看,比喻的最大特点为喻体与本体之间的相似,而借代的借体与本体却为相关。

[作者通联:湖北仙桃电大附中]

猜你喜欢

暗喻明喻借代
中国文学“译出翻译”的修辞研究
——以《三体》明喻翻译为例
初识借代手法
冰与火
借代句
隐/明喻的恰当性-规约度-熟悉度多维择选实证研究
Bao:2019 Oscar for best animated short film
关于“嵌入式”暗喻的思考及其在翻译上的应用
什么是暗喻
隐喻与明喻新论
灯谜中的借代技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