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42例分析
2009-10-20戴玉辉刘歌刘晓丽
戴玉辉 刘 歌 刘晓丽
[摘要] 目的:应用宫腔镜手术治疗黏膜下肌瘤,并评价该手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5年3月~2008年3月应用宫腔镜手术治疗的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42例,术后随访3~12个月,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结果:42例子宫肌瘤均一次完成手术,无子宫穿孔、出血发生,轻度稀释性低钠血症1例。术后随访34例月经过多患者症状改善,26例合并贫血患者均得到纠正。10例痛经患者术后疼痛症状消失。结论: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肌瘤是安全、首选的治疗方法,创伤小、恢复快,保留子宫,易推广应用。
[关键词] 宫腔镜;黏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
[中图分类号]R71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8(a)-163-02
子宫黏膜下肌瘤为临床上常见的妇科良性肿瘤,常致患者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合并贫血。宫腔镜电切术为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提供了一种不开腹、不破坏子宫结构的术式。具有疗效好、安全、恢复快、创伤小等优点,现将我院应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的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42例结果分析及探索经验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3月~2008年3月我院收治的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42例,均经B超及宫腔镜检查确诊,年龄24~45岁,病程5~26个月,其中月经过多34例,合并痛经7例,合并贫血20例,8例合并阴道不规则流血,有生育要求者3例。根据荷兰Hearlem国际宫腔镜培训学校按肌瘤与子宫肌层的关系,将子宫黏膜下肌瘤分为3种类型[1]:0型,有蒂黏膜下肌瘤,未向肌层扩展;Ⅰ型,无蒂,向肌层扩展<50%;Ⅱ型,无蒂,向肌层扩展≥50%。本文患者中,0型22例,Ⅰ型14例,Ⅱ型6例。其中单发肌瘤37例,多发肌瘤5例,肌瘤直径为1.8~5.0 cm。
1.2 手术器械
采用日本Olympus公司生产的被动式连续灌流电切镜与膨宫泵,手术镜外鞘8.5 mm,5%葡萄糖溶液作为膨宫液,设置电切功率为80~100 W,电凝功率为50~70 W,术中使用B超扫描仪进行实时监测。
1.3 手术方法
手术前一晚放置宫颈扩张棒一根。手术当日连续硬膜外麻醉成功后,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及大腿上1/3,铺手术巾。自橡皮导尿管膀胱内注入5%葡萄糖液至子宫充分显影。宫口扩张至12号扩张器,置入电切镜,用5%葡萄糖连续灌流,首先观察宫内病变,对于有蒂黏膜下肌瘤可电切蒂部,配合卵圆钳钳夹旋扭取出。对于无蒂黏膜下肌瘤及内突壁间肌瘤先切除突向宫腔的部分,然后不断改变宫腔的压力,术中应用缩宫素10~20 IU,加强子宫收缩,使壁间肌瘤渐向宫腔突出而被切除。
1.4 术后处理
全部患者围手术期常规使用抗生素、止血药、宫缩剂,切除组织常规送病理检查。
1.5 术后随访
术后第3 、6 、12个月各随访1次,了解月经情况、B超检查结果。
1.6 效果评价标准
根据患者月经改善情况、B超检查是否有肌瘤残留,将手术效果评为满意和不满意。满意:症状明显改善、月经恢复正常、B超显示无肌瘤残留;不满意:症状无明显改善,月经仍异常,B超检查示肌瘤残留须进一步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组42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宫腔镜电切术均一次顺利完成。肌瘤数目1~3个,平均1.4个,肌瘤大小1~5 cm,平均2.5 cm,手术时间15~80 min,平均37.5 min。
2.2 术中出血量及膨宫液的用量及吸收量
术中估计出血量20~100 ml,平均约54 ml。术中膨宫液用量700~3 000 ml,平均1 800 ml,膨宫液吸收量200~800 ml,平均吸收500 ml。
2.3 术后并发症
本组42例患者,1例术后血清钠偏低,应用相应治疗后,术后8 h恢复正常,无一例患者出现子宫穿孔术后大出血。
2.4 疗效评价
术后随访3~12个月,宫腔镜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满意率100%,术前月经过多者术后的第1个月月经即恢复正常,阴道不规则流血无复发,10例痛经患者术后症状消失,贫血患者均得到纠正。
3 讨论
3.1 宫腔镜手术的优点
宫腔镜手术是治疗黏膜下肌瘤的微创技术,传统开腹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术后可形成粘连,有复发的可能,且再次妊娠有子宫破裂的危险,宫腔镜手术利用阴道宫颈自然腔道操作,无切口,术中术后出血少,不破坏子宫正常解剖结构,还可改善患者的生殖预后[2],恢复快,成为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首选方法。本组资料中,无一例出现子宫大出血,子宫穿孔,1例出现轻度稀释性低钠血症,经利尿、纠正电解质紊乱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满意率达100%。月经过多、痛经、贫血均得到显著改善,完整保留子宫,安全、创伤小、恢复快、疗效高。
3.2手术适应证的选择
此治疗方法适用于月经过多或异常阴道流血症状的患者,术前联合B超及宫腔镜检查确定子宫肌瘤的位置、大小,选择肌瘤在5 cm以下并排除其他子宫恶性疾病,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说明可能出现的一系列并发症。
3.3 术中B超监测的意义
B超监测可显示子宫方向,宫壁厚度,在手术过程中防止漏切、切割过深及子宫穿孔,防止不必要的并发症,为宫腔镜手术提供导向,且费用低、无创伤、可最大限度代替腹腔镜监测[3-5]。
3.4 手术并发症的预防
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量力而为,有一定的宫腔镜手术经验的医生方可进行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肌瘤。术前放置宫颈扩张棒,促进宫颈软化,术中充分扩张宫颈,注意术中出血,必要时应用电疑止血或宫腔压迫液体球囊止血。术前根据肌瘤大小,是否为多发,可采用米非司酮口服或应用GnRH-a药物肌注进行肌瘤预处理,减少术中失血[6-9]。
宫腔镜电切术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理想方法。保留了子宫的完整性,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疗效高,值得临床推广。随着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和手术经验的积累,宫腔镜应用于妇科临床的范围将会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夏恩兰.宫腔镜学及图谱[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97.
[2]段华.宫腔镜应用范围变化发展趋势[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2003,19:650-652.
[3]董建春,马艳秋,王晓雷,等.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173例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02,8:14.
[4]王兆玲,邢允光.宫腔镜电切治疗慢性宫颈炎53例病例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5):27.
[5]吴诗琦,文庆华,万红,等.应用宫腔镜实施子宫黏膜下肌瘤及子宫内膜汽化术[J].中国内镜杂志,2001,7(3):79-80.
[6]关铮.现代宫腔镜诊断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231.
[7]胡超峰,何纳新,钟超,等.宫腔镜电切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65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22(3):219-220.
[8]孙玉华.宫腔镜电切术的手术配合[J].中国医药导报,2006,3(6):92.
[9]屈凤.宫腔镜宫颈电切术20例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