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需求为目标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009-10-20禹玺
禹 玺
摘要:从社会对电工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出发,探索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阐述了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及教学组织的具体实践方案与实施措施。
关键词:市场需求;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电工电子技术是新乡技师学院的一个重要专业,现有在校生1000多人。2002年该专业开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职业岗位的知识、素质、技能等具体要求重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逐步构建了“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电工电子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人才需求及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一)电工电子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电工电子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家信息产业部的预测数据,2010年全国电子信息行业从业人员将达到725万人,每年新增人才需求近百万人。电工电子行业是一个发展迅速的技术密集型行业,为适应电子产业的迅猛发展,企业需要大量受过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并能坚持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新乡市是中原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电子企业较多。特别是坐落于开发区的新乡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集中了几十个中小型电子企业,对生产第一线技术人员需求量持续增长。
(二)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地域经济发展、行业发展状况及应用电子技术职业岗位群的能力分析,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电子仪器测量技术、小型电子产品设计开发技术、微电子组装(SMT)技术,具有电子产品生产过程管理、质量检测及设备维护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通过对河南省人才市场需求的调研以及对往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笔者发现电子行业对产品研发、市场销售、技术支持人才需求量较大。因此,应将学生培养定位在以下几个就业岗位群:电子产品生产企业——从事电子产品生产线的工艺技术指导,生产一线的管理,产品检验,生产线仪器设备的安装、操作、维护等工作;电子产品销售维修公司——从事电子产品销售、安装、调试、维护等技术支持工作;中小型电子企业——从事小型电子产品的研制、开发工作。
“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应用电子技术职业岗位群对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要求,建立符合该专业特点的“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确保毕业生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
本着“早实践、多实践、三年实践不断线”的指导思想,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以项目制作和生产性实训为主,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与素质的培养融入各个教学实训环节中。将技能考核与职业资格考核、技术等级鉴定相结合。实践培训从新生入学开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由简到繁,逐步推进,并与理论教学互相交融,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具体安排如下:第一学期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为期两周的专业认识实习,感受职业氛围,了解各种专业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状况,对产品生产过程及本专业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产生感性认识;第二到第五学期针对不同教学模块进行专项技能训练,采用“理论教学+分散实践+集中训练”的方式,使学生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获得职业岗位所需的必备知识与基本技能;第五、六学期安排学生进入校外实习基地或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在师傅的指导下了解生产工序,完成各个生产任务,顺利实现从在校学生到企业职工的角色转变。
以实训为主线,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为充分体现高职教育教学特色,必须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打破“三段式”课程设置体系,确保核心课程,综合相近课程,删除过时课程,增开新技术课程,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新型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包括基本素质课、职业基础与技能课、职业拓展课;设置必修课、选修课和第二课堂及社会实践活动。其中改革的重点是职业基础与技能课程。
按照电工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确定该专业的职业核心技能为嵌入式系统开发应用和电子产品工艺及管理。围绕这两个核心技能,组织专业教师、行业专家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制订详细可行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课程标准,并对相关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革。根据岗位群所需能力,将核心技能分解成5个模块,把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深度融合,构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块。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在够用的基础上,安排大量结合企业工程实际的综合性、启发性的实训项目。“项目驱动”教学方式再配以足够的技能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电工电子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以项目驱动为切入点,推行教学做一体化
电工电子专业的许多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传统的理论课与实践课分离的教学模式无法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在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除了将理论与实践内容整合为模块化的形式外,还要通过校企合作大力推行“教学做一体化”。
电工电子专业教学有这样一个特点:学生只要自己拥有一套工具(烙铁、万用表等),再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就能独立完成小型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因此,对本专业学生很容易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例如,在《电子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等课程实训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电子制作项目实例库,其中包括大量器件资料、开发软件、制作实例和制作项目,满足学生自主创新的需求。同时,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多参与电子产品制作,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课堂教学与工程环境相结合,职业性较强的课程可以安排在企业,由企业技术人员与教师现场授课,使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的实际需要“零距离”接轨。例如,在讲授《电子产品工艺》、《电子设备检修》课程时,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参与企业产品的生产、检测、维护与维修等,了解电子技术在生产、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利用生产厂家的生产设备、检测仪器弥补学校教学条件的不足。
将普通教室与实验实训室合二为一,如电子技术实训室、硬件开发实训室等均配备了投影设备和教学软件,教师可以结合示范性操作展示给学生。例如,在讲授《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时,事先给每个学生准备好教学使用的实训用户板零件,由学生自己安装完成。在项目驱动式教学实施中,将课堂搬到实验室,实训板使用与教学同步,生动直观,比在课堂上重复讲指令的效果要好得多。
构建符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形成本专业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具有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贺胜军.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 (20).
[2]张哓东,徐盛学,李龙根.数控技术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7,(23).
[3]朱蓉.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 (20).
作者简介:
禹玺(1974—),男,河南新乡人,新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