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素质教育与人本教育
2009-10-20燕国材
燕国材
内容摘要当代中国教育应注意三个问题,即素质教育理论、人本教育思想、素质教育与人本教育的关系。从这三者而言,其理论是正确的,思想是科学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其中特别要注重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我国古代“以人为本”的传统教育思想,以及现代西方人本教育思想,并融汇于素质教育实践中。
关键词素质教育理论人本教育思想应试教育考试素质教育与人本教育的关系
有学者曾强调指出,“近几年中国通过政府行为用素质教育猛攻应试教育,却久攻不下,应试教育仍巍然不动。究其所以,源于素质教育致命的理论缺陷。挽救的办法应是用人本教育取代素质教育。”这段话引起了我探讨素质教育与人本教育的兴趣。
关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确实是为了反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但应试教育只是提出素质教育的导火线,而决不是产生素质教育的唯一条件;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也确实是“久攻不下”,但这是由教育内外部的许多因素综合造成的,而决不是因为“素质教育致命的理论缺陷”所产生的恶果。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素质教育之后,经过教育界的探讨与实践,确实形成了有一定影响的素质教育理论。这一理论包括:素质的性质与分类。长时期来,素质这一概念为心理学所独有,指人的感知器官、运动器官、神经系统和大脑在结构上与机能上一系列特点的综合。现在一般都认为,素质乃是人们一系列先天具有的特点(生理的和心理的)与后天获得的品质的有机结合。它可以分为基本的三类八种,即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又可派生出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6种)。还有一类创新素质为三类素质得到很好发展的集中体现,而不是与三类素质平列的另一类素质。
素质教育的性质与分类。顾名思义,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培养与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教育。这里的“全面”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三类八种素质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和提高,一是所有受教育者的各种素质都要得到培养和提高。既然有三类八种素质,当然也就有三类八种素质教育。三类是: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社会素质教育。八种是: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劳技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另外还有一种创新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的与任务。素质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与提高学生(国民、民族、人类)的素质。其真谛可以概括为“一提四发”:“一提”,就是教育要提升人的地位。“四发”,一是发现人的价值。即素质教育必须帮助人们获得其应有的地位,享受其应有的尊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是发掘人的潜能。即将潜能这种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乃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三是发展人的个性。每个人都必须有自己的个性,素质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全面、充分和自由的发展。四是发挥人的力量。任何人都有身体的力量(体力)与心理的力量(心力)之分,只有通过素质教育,才能使人的力量得到应有的培养与充分的发挥。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现在一般的共识是,古今中外的教育都是素质教育,因为都旨在培养受教育者的素质,只不过是没有明确提出而已,对全面发展教育也应当如此看待。素质教育却明确地提出了这一点,即把教育所要培养的东西用“素质”一词来加以概括。全面发展什么?全面发展教育未能予以简炼的回答,而素质教育却能简炼地回答说:全面发展素质。这就不难看出,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是基本一致的,可以用全面发展补充素质教育,用发展素质补充全面发展教育,甚至二者在目的、内容与方法上也是完全可以互补的。
八大教育模式。一日主体教育模式。就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并将主体作为教育手段,来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各种特点与品质。二日愉快教育模式。即愉快是促进发展的手段,发展是愉快教育所追求的目的;愉快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三日情境教育模式。这种根据教育目的优化了的环境即所谓情境,能促使学生在现实环境与活动交互作用的统一和谐中获得全面发展。四日和谐教育模式。它通过内部和谐、外部和谐与内外和谐等三种手段,使学生的身心发展趋于协调一致。五日人格教育模式。人格是以世界观为核心的多层次人格特征组成的完整结构,可见人格教育就是培养世界观与发展多层次人格特征的教育。六日创造教育模式。运用创造教育模式于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七日健康教育模式。通过这一教育模式,保持与增进学生身体的、心理的与社会性的健康。八日成功教育模式。其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做人、学习、品德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功。
如上所述,素质教育理论所包含的内容,应当说基本上是正确的、可取的,只要各级各类学校都能自觉地加以运用,认真地付诸实践,就不仅可以扬弃应试教育,而且还能使所有学生的种种素质都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可是,素质教育为什么没能战胜应试教育呢?我认为,这决不是由于“素质教育致命的理论缺陷”造成的,而是因为存在着历史的、体制的、社会的、家庭的和心理的等多种因素的负面影响。例如,长期以考试定终身的做法根深蒂固,中考与高考的指挥棒威力无穷,社会明显地存在着等级,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学业评价标准,选择人才片面地追求学历而不是真才实学,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人们(包括学生自己)对成功的认识与情感存在一定的偏差等,这些因素严重地妨碍了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与全面推进。如果采取相应的必要措施,社会、家庭与学校通力合作,就一定能够由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达到既定的目的。
关于人本教育
在我国,不少人把人本教育论看作是“舶来品”,认为就是美国的人本教育思想,并肯定只要贯彻这种教育思想,就一定可以使教育起死回生。但在我看来,我国的人本教育是由如下三个方面的因素构成的:
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这是我国当代人本教育论的指导思想。它又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关于人的本性。认为人有三种本性,即自然性、精神性与社会性。因此,要了解或培养一个人,就必须从此“三本性”出发并以之为旨归。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在未来的理想社会中,人的体力与心力、才能与品格、个人与社会都能得到和谐协调的发展。关于个性的充分而自由的发展。这里的“充分”表示发展的高度,“自由”表示主体可以主宰自己的发展。一句话,人的真正发展必须是充分、自由与全面的三位一体。
二是我国古代“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传统。这是我国当代人本教育论之源。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实现了我国历史上对人的发现。他看到了人的价值,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进步教育思想。我国古代形成了一种“人贵”论的传统,认为人为万物之灵,有极大的培养可能性。《管子·霸言》还提出了“以人为本”这个短语。它虽是就政治来立论的,但也适用于教育领域。后来,由于历代思想家、教育家的继承与发挥、探讨与实践,就形成
了我国古代独特的人本教育传统。
三是西方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这是我国当代人本教育论之流。它肯定人是有价值的,教育的真正目的,就在于发现人的价值、提升人的地位。它承认每个人生来都具有一定的甚至优秀的潜能,教育的真正意义,就是要不断地发掘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自我实现。认为每个人都有教育自己的需要与兴趣、独特的智能与性格,教育的重大作用,就在于不断地培养人格、发展个性。强调人是有力量的,包括体力与心力,教育的重大价值,就是要发挥人的力量,使其有英雄用武之地。
综上所述,我国当代的人本教育思想决不就是西方现代人本教育思想,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学说为指导,以我国古代“以人为本”的传统教育思想为源头,批判吸收西方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并通过我国的素质教育实践而形成的。它是一种科学的教育思想。其基本涵义可归结为,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人。人是一切工作、一切事业的根本,也是一切工作与事业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对教育来说也莫不如此。概言之,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人既然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落脚点,因此,教育自始至终都应当是为人着想、为人服务的过程。一句话,教育即入学!
关于素质教育与人本教育的关系
前面曾提出,有学者把素质教育与人本教育对立起来,主张“用人本教育取代素质教育”。其实,在我们看来,此两种教育思想非但不对立,反而是相辅相成的。这主要反映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人本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素质教育是人的活动,是教师以自己的素质去培养学生素质的过程,因此,它必须以人本教育思想为指导。但是,人本教育思想对素质教育的指导不是直接的,它必须通过几次理论形态的转化,才能对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作用。首先,它要转化为学生主体论。人本教育论思想落实到学生身上就是学生主体论。其基本涵义是,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必须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这一理论是人本教育论的具体化。
其次,它要转化为心理内化论。学生主体论落实到教育方法上就是心理内化论。这一理论认为,要真正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主体积极性和发挥其主体作用,就必须倡导心理内化论。在教育中,主要有三种内化要抓:知识内化,即把知识结构转化为头脑中的认知结构;智力内化,即把实际操作转化为头脑中的智力操作;道德内化,即把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人品德。教育工作者只要将此三种内化落到了实处,就一定能使素质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应有的效果。这一理论是学生主体论的具体化。
最后,它要转化为IN结合论。心理内化论落实到心理层面上就是IN结合论。这一理论认为,要有效地进行心理内化,就应当既激发智力的积极性,又必须发挥非智力因素的积极性,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其基本涵义是,在其他条件大体相同的情况下,A=f(I N)。此处的“其他条件”,即客观的外部条件,如办学条件;“A”表示成就、成功;“f”为函数关系;“I”代表智力;“N”为非智力因素。这就是说,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假定办学的硬件与软件都基本一样,那么,学生学习的成功,是由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共同来决定的。这一理论是心理内化论的具体化。
总之,上述三条教育理论既是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形成的,又是进一步实施与开展素质教育的理论支柱,三者依次推进,又交互制约。
另一方面,素质教育是人本教育的具体落实。人本教育思想只是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对人的基本看法,认为人是有价值、有潜能、有个性、有力量的;要求在教育工作中,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人。这种种观点对实施素质教育显然是必要的、有好处的,但还必须落实到学生身上、落实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上。也就是说,在人本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育工作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学生,为一切学生,为学生的一切;必须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缺点,反对把学生动物化、机器化或非正常化;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功能观,反对教育功能泛化,肯定教育的唯一功能就是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和创新素质;必须正确地把握办学规律,即按教育规律办学,反对用政治的、经济的或所谓综合的规律办教育。
在此还应当着重指出,以人本教育思想为指导的素质教育,必须处理好它与考试的关系。前面早已提到,素质教育是以应试教育为导火线而提出的。但必须看到,素质教育虽然反对应试教育,却并不主张否定或淡化考试。这是因为:应试教育已成为一种体制,而考试只是一种方法,二者有着根本的区别。一是在考试目的上,应试教育旨在应付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考试则旨在通过考试,找出学习上的优缺点,以便巩固成果,改进不足处。二是在考试内容上,应试教育单一化,只是测查知识;而考试应当是多元化的,即既要测查学生掌握的知识,更要测查其综合能力。三是在考试方法上,应试教育也是单一的,即书面测查;而考试则应当是多元的,即除书面测查外,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实践、创造、合理作业、查找资料、阅读课外书等方式来进行测查。四是在评价标准上,应试教育也是单一化的,只是打一个分数,以区别等级、评出优劣;而考试则应当是多元化的,即除打分数外,还要针对不同的考试内容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如果我们能以多元化的方式改革考试,则考试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反而会使学生体验到快乐。长时期来,素质教育在泼应试教育这盆脏水时,也想把考试这个干净小孩子一起泼掉。此乃素质教育对应试教育“久攻不下”的真正原因之所在,决不是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源于素质教育致命的理论缺陷”,而其所谓的三条“理论缺陷”——“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还不是辩证的统一体”,“素质教育客观上否定或淡化了考试”,“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核心的不对应”——也是站不住脚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素质教育论及了素质、素质教育的性质和分类,讨论了素质教育的目的与任务、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创造了八大教育模式。其理论基本上是正确的;只要认真实施、努力推进,就一定能够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2,人本教育由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我国古代“以人为本”的传统教育思想,以及现代西方人本教育思想等三大部分构成。它是在我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形成起来的,而决不是西方教育思想的翻版。
3,素质教育与人本教育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统一的。其关系是:人本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而素质教育是人本教育的具体落实;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4,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但不主张取消考试。应当在考试的目的、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等几方面,不断地加以改革和改善。必须把考试同应试教育严格地区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