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化和语言与翻译的关联性研究
2009-10-19孙宗香王雪玲
孙宗香 王雪玲
大学英语专业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而且还要具备“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英语不仅要作为知识来掌握,更作为一种语言,一种交流工具来使用,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运用英语时,不仅要“合乎语法”,而且要恰当、得体,可以为人接受,同时也要求英语教师除了传授正确的语音、语调、语法知识,也不可忽视语言背景、文化的渗透。它的传授,不仅能正确引导用英语进行得体的交际,而且能对英语专业的教学起推动作用。林大津先生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指出:“从文化的发生和发展看,从人类分布的实际情形看,可将文化限定为“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综合特征!”由此看来,英美文化应是英美国家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综合特征,从深层角度看,第一是历史的传统;第二为信念、世界观、价值观、时空观、语言系统、思维模式、地理环境、社会组织和风俗习惯等。从表层来看,第一为言语行为,包括口头交际、书面表达;第二为非言语行为,包括身体行为、声音行为、外表形态和时空利用。作为一名大学英语专业教学工作者,我们可以本着促进教学,更好完成外语教学任务的态度,从表层文化即言语行为,身体行为着手,通过展示具体的文化现象,逐步了解英美文化及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文化错误要比语言错误严重得多,因为语言错误至多是言不达意,无法把心里想说的清楚表达出来,而文化错误往往使本族人与异族人之间产生严重误会,甚至敌意”,这常是由于“中国人的思维+英语的表达方式”的英语使用方式造成的,一旦因这样的使用方式而导致文化误会,那交际摩擦就可能出现,极可能影响进一步交际,无法实现“知识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平行发展。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思想或信息不仅受特定语言语法编码的制约,而且还具有民族文化、社会习惯的“排他性”。为此,在扩充英语知识的同时,应渗透相关的英美文化知识、语言背景,逐步提高学生对差异文化的敏感性,相应的语言能力才可实现。
一、 正确理解英美文化和语言、文学翻译背景和交际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均属于社会现象,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要素之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的存储与传播而时代相传,两者关系密切。语言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使用的,语言的使用受到文化的制约。由于各个民族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不同,从而形成了文化差异。文化教会人们如何使用语言,而某些语言形式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才能产生相关的语言交际意义。交际能力既包括了听、说、读、写,又包括社会文化能力,即能够与另一种文化的人进行和谐交际的能力。在跨文化背景的语言学习环境中,最大的障碍是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所以,缺乏文化的了解,必然会造成交际的无法顺利进行。在各个民族中均可找到反映本民族独特文化的词汇。掌握好这些词汇,能使学生更好地使用该语言。正如大纲所指出的: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学好英语,扩大他们的视野,还有助于他们理解本民族文化。因为,人类所持有的语言既有个性,也有其共性。如在汉语中“龙”是高贵、神圣、伟大、强壮的象征,中国自豪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而在英语中,“dragon”却表示邪恶,引申 为“凶恶残忍的人”、“狡诈、虚伪的人”, the old dragon 已经成为恶魔的代名词。还有一常用词dog ,英汉对它的理解差别也很大,在汉语中,“狗”往往为贬义词,如:落水狗、癞皮狗、狗仗人势等。但在英语中, “dog”却可表示褒义词,如:Love me, love my dog.Every dog has his day. As faithful as a dog等用法反映了英美人与狗的密切关系。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像dog, dragon这些词的读音、词义,还要教给学生如何使用其使用的场合,以及这些词语的文化含义。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掌握语言所载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这有助于正确、恰当使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际。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多注重词汇、短语、语法等知识的传授,忽略了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结果,学生学了几年英语,对英语和母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说英语民族的风俗习惯仍一无所知。在与外国朋友的交际中有时会出现许多偏差、错误甚至笑话。
语用的得体性和语言的交际性是语言的最本质的功能。人们在交际时,话语不可能是一些零碎孤立的词句,双方参与者要能妥善地在真实的社会情景中和不同的场合下得体使用上下文连贯的话语。在话语方面,有些话在中国人听起来很得体,但在英美人听起来就不恰当、刺耳,甚至令人误解,伤了感情。比如别人向你表示感谢时,汉语中常说“这是我应该做的”,直译成英语就是“It is my duty . I ought to do that.”英美人听了就可能不高兴。因为他会认为你的帮助不见得出于本意,只是你的职责而已或不得已而为之。应该说 “ You are welcome. It is a pleasure.”等,才是最得体的回答。再如关于“吃饭”,“你吃饭了吗?”这在汉语中使用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已超过“吃饭”本身,有时作为一个打招呼用语,相当于英语中的“Hello! Hi!”但在英语中,“Have you have eaten yet?”这句话的内涵仅仅限于“吃饭”,所以,当你问一个英美人“Have you had your lunch?”时,他会以为你在邀请他吃饭而回答“Thank you, it is very kind of you.” 绝不会回答“Yes./No”。因为在英美国家问别人吃过饭了没有,通常是间接地想邀请别人一起用餐,在未婚青年中,甚至意味着希望与对方交异性朋友。还有,中国人同桌吃饭,先吃完者离席时常说“慢用,慢用”,这是十分得体的情景性语言。但如对同桌的英美人说:Eat slowly, eat slowly. 他会莫名其妙,甚至认为你暗示他贪吃而大为恼火。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的民族间的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差异会导致学习障碍、交际障碍。在英语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文化意识的渗透应是同步的。只有不断地培养、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才能更好地掌握运用这门语言。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国际间交往的频繁、中国加入WTO 以及经济的全球化,对于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更加迫切。这就要求大学英语专业教学中必须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1.首先要培养跨文化意识,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在教学中,适时介绍英美文化背景知识,风俗习惯等。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通过两种不同文化的对比,有意识地展示两种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比如:中西节日、饮食文化、日常问候用语等的差异。2.鼓励引导学生多接触英美原版的东西,如报刊、杂志、电影等,从中领略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语言行为,体会英美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幻灯、音像,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或是利用互联网,从中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4.大学英语专业教师要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水平,把各种文化差异运用到课堂中,使学生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交际能力。
二、 英美文化意识的导入对理解语言和翻译意境渗透的措施与方法。
随着我国英语教学与研究的不断发展,文化知识在英语学习中日显重要。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英语的理解和运用。在大学英语专业教学中,文化导入教学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尽可能与语言教学同行。很多教师未认识到文化在语言学习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学生不但在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方面常犯错误,而且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致使学生难以辨别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交际能力。事实上,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同质性(如对自然界的描述),也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异质性(如心里和情感的描述)。在英语语言中存在的表达或表达法在汉语语言中既会有相同的表达法,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法。“英语教学应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所以文化教学应与语言教学同步、互补、循序渐进”。现代外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文进行跨文化知识的介绍与教学,并进行对比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但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应持之以恒。具体做法如下:
1.优化语言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了解文化的前提是学习语言。因此外语教学必须遵循语言教学的基本模式。语言教学的实质就是交际和语言的应用。目前我国英语教学在课堂上要完成基本的语言学习,包括单词、句法、语法外,还应充分为交际提供时间、环境和实践的机会。精讲多练、大信息量的现代英语课堂模式,对我们的教学方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模拟语言环境、创设语言氛围方面,现代教学手段如网络、英美报刊杂志、幻灯机、录像机等的应用已成为必然。如何将这些手段有机地与课堂结合,如何选择和语言材料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如何利用这些手段调动学生去理解文化背景知识,是需要我们努力的。教师除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解对话、课文,还可以让学生收集相关素材,汇成录像,或剪辑成 VCD,或让他们自编自演小品、短剧,借以体现了解不同的Body Language是有必要的。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仅要学语言,而更要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化。
2 .不断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文化素养。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从广义上讲,它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可以通过结交外国朋友,涉猎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观赏外国电影电视录像,学习外文歌曲等多种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作为一名大学英语专业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才能适应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要求。
3.通过阶段性专题介绍,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各国文化差异。阶段性专题介绍是立足于课堂外,通过专题讲解、请外籍教师介绍、搞活动、组织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较系统的文化导入和交际能力培养。如:颜色用法差异、动物寓意的差异、体态语言的差别、圣诞专题晚会、英美谚语专讲、禁忌语专讲等。每次专题讲座前,可先请学生课前准备,根据主题选择分组回答问题、机智题抢答、小品演出、找错误、看原版电影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拉近学生与跨文化交际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语言氛围中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
4 .大学英语专业教学必须包括背景文化知识的传授。通过显性的教学活动和隐性的潜移默化,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英语教材是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英语教材选用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如:“The Merchant of Venice”,“The Moon Stone”,“Sacrifice For Love”。在讲解课文时,介绍故事的背景,及其作者的其他作品,使学生对西方文化有感性的认识。此外,大量阅读是学生信息输入的有效方式。教师应从《21世纪英文报》、《英语世界》、《英语周报》、《英语沙龙》等报刊上选择一些文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文艺、体育等方面的信息。这既培养了学生阅读英 文报刊的能力,也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展视野。文化的渗透和听说读写密不可分,文化教学要与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保证量的输入,又要保证量的输出。“在我国各阶段的英语教材中,许多文章涉及英语国家文化的方方面面,在文化内涵、思想内容上有一定的深度。教师在讲授这些文章时,可以将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并指出其文化意义。这样结合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进行语言教学,可以提高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5 .创造机会使学生与英语母语国家的人士直接交流。如: 为学生提供与外籍教师、外籍学生面对面的机会,通过与英美人士的交流, 不仅能学到异国文化, 还能将自己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 学到地道、符合文化习惯的英语。
6.开展中外语言、文化比较研究, 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特定的语言、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 这一切构成了不同文化的差异。只有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民族文化、生活方式等,才能正确地理解和准确使用这门语言。同时, 也应该比较系统地了解本国文化, 开设中国文化课程。通过开展中外语言、文化比较研究, 教师系统地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然后将这些研究成果更好地用于指导教学,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结束语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可指人们的整个生活方式;狭义的文化可专指社会意识形态,可指教育、哲学、文学、艺术等 方面的精神财富。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化艺术、形为规范、价值观念等。” 不同的文化特点导致了语言特点的不同。由此可见,学习一门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 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全面地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 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跨世纪的大学英语专业教学的一项紧迫任务,同时也是跨世纪的中国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作为大学英语专业教师,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跨文化交际教育在外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对跨文化交际教学在当前教学中的地位的认识,并在课堂教学及课外辅导中全面反映出来。为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马金芳.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 成都大学学报,2007.4.
[2]王雪玲. 雅各布森的翻译理论对奈达翻译思想的影响性研究[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10.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1.3.
[4]Eugene A. Nida.语言文化与翻译[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1.
[5]傅卫坚.语言、文化、翻译[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3.1.
[6]贺显斌.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多视角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
作者简介:
孙宗香(196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从事英语专业教学和语言学研究。工作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
王雪玲(197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科技学院外语系讲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从事大学英语专业教学、英语语用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