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转型

2009-10-19王秉习

山花 2009年16期
关键词:文学思想席勒文学艺术

无论从共时性来看,还是从历时性来说,现代性在西方都是一个充满紧张的思想概念,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实践课题。同样是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法国以及德国各自所选择的现代化的切入点和发展道路就截然不同,甚至背道而驰。德国作为一个相对“迟到的民族”,则采取了“文化革命”的策略,自上而下地把自己强行推上了现代化的发展轨道(《纯粹理性批判》)。19—20世纪之交德国文学思想走向现代的表现,不仅仅在于这时的德国文学思想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性,鲜明的象征符号性,突出的非理性化,彰显为审美现代性对启蒙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而且展开为几种文学思想的流派的相互消长和相互影响:新康德主义和现象学的文学思想在哲学层面实现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转型,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文学思想在文学创作实践的层面实现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转型,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思想在社会历史层面实现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转型。

一、德国文学思想实现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转型

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转型与整个西方文学思想的转型基本上是一致的。启蒙现代性也就是指西方启蒙主义运动所赋子西方社会的,以区别于传统社会的现代性质。

现实主义文学艺术在德国的发展是伴随着德国18世纪启蒙主义运动和19世纪30年代以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发展而逐步展开的。从18世纪70—80年代“狂飙突进”文学运动和早期耶拿派浪漫主义开始,德国现实主义文学艺术就在不断发展壮大,经过德国古典美学的理论的阐释和完善,直到1794—1805年歌德和席勒在魏玛共同创建德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艺术高峰,德国现实主义文学艺术才确立了在德国本土乃至整个欧洲的地位。从此以后,德国现实主义文学艺术逐渐从浪漫主义思潮和流派之中成长起来, 19世纪初“青年德意志派”在德国文学艺术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到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文论和美学诞生就大大地促进了德国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所谓“审美现代性”是指对启蒙现代性的“三大神话”予以反思和批判,力图以审美方式和艺术方式克服人的异化,重建现代社会的社会性质。审美现代性的主要思想资源就是康德的“批判哲学”和席勒的“审美教育”。审美现代性用以批判启蒙现代性的武器就是审美和艺术,从卢梭到康德,再到席勒,对启蒙现代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开始从启蒙现代性的内部颠覆了启蒙现代性的“三大神话”。

现代性中的公共性维度是在德国古典哲学与美学中全面确立起来的。批判与救赎的美学路线,使德国古典美学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德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现代性为马克思进一步的批判和超越工作提供了思想的准备。德国文学思想史是在这样的反思和批判启蒙现代性,继承康德和席勒的美学思想和文艺思想的语境之中,走向了现代,具有了审美现代性。

二、德国文学思想实现对德国古典美学的扬弃和现代革命变革

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转型与德国古典美学的确立和终结密不可分。一方面,德国古典美学的早期代表人物康德和席勒为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转型开启了审美现代性的思路;另一方面,德国古典美学在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的庞大体系中,窒息了审美现代性的某些反思和批判的意味,给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转型树立了反思和批判的对象和靶子。因此,一部分人就沿着康德的思路,进一步发挥审美现代性的自律性、非功利性、反思性,形成了新康德主义的美学思想和文学思想,突出了文学艺术的价值性和象征符号性的特点;另一部分人则沿着席勒的思路,进一步发掘文学艺术的现象层面,凸显文学艺术的形式决定性,建构了现象学美学的文学思想;还有一些人,主要是作家、诗人,沿着黑格尔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的思路,结合对当时现实的批判性表现,形成了自然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思潮;此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美学的基础上,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奠基之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开创了德国文学思想乃至世界文学思想的革命性变更。

美学自1750年由鲍姆加登正式命名以后,在德国古典哲学的体系内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备的过程。康德在美学完备化的过程中迈出了第一步,把美学从认识论中解脱出来,使美学成为从认识向意志过渡的中介,从而使美学的独立性增强了,使美学成了“批判哲学”内部的有机组成部分。康德的美学就不仅仅是一种认识论了,而是具有了最一般的形而上学(即哲学)的意义。正是康德把美学放在了整个哲学的最后完成的地位上,因此,真正哲学的美学应该是由康德建立起来的,他上承鲍姆加登成就哲学体系的意愿,把美学放在了极崇高的位置之上,又开启了费希特、谢林等人把美学放在至高无上地位的先河。席勒自己并没有建构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在哲学基础上他是依据康德的二元对立的唯心主义体系的。费希特就使美学由二元论的哲学基础移到了一元论主观唯心主义的“自我哲学”的基础上。谢林美学使美学导向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他反对了鲍姆加登从经验出发,从心理学角度和原则对美和艺术的研究,而要以康德为榜样以先验唯心的构造方式来建立美学,而且要把康德的经验残余——物自体彻底抛弃,以绝对的同一性取而代之,这样就使美学思辨化和哲学化,从康德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使得美学在哲学范围内的完备化和最后完成成了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在黑格尔那里以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辩证体系而告结束。德国古典美学到了黑格尔就达到了集大成的地步。黑格尔的美学把谢林业已取得的客观唯心主义一元论和辩证法的成果扬弃了,以绝对精神自我运动回归到自身的高级阶段上的艺术为自己的对象,是艺术的哲学,确切地说,就是美的艺术的哲学。而沿着黑格尔的思路走向现代的思想家也是不乏其人的,那就是新黑格尔主义思潮的兴起,开创了德国文学思想审美现代性的新局面。

三、德国文学思想逐步实现德意志的文学思想

18世纪上半期,两大因素使德国文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一是来自英、法等国的启蒙思想给长期处于沉寂状态的德国文化界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使之重现生机;二是德国思想文化界精英出于对本民族文化滞后现状的忧虑,奋起直追,试图以自己的努力向世人展示德意志民族的智慧和才华。结果,德国在哲学、文学、音乐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全欧影响力的著名学者和艺术巨擘,他们的成就使德意志民族找回了失落已久的文化自信,向世人展现了德国人的思想和文化活力。这一时期的德国哲学界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果。德国学者首次建立起自己的理性主义哲学体系,不仅推进了启蒙运动,初步向世人展示了德国人的思辨哲学天赋,同时已经流露出民族倾向。启蒙运动早期的德国文学界也出现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且具有民族意识的诗人和作家。他们在高扬启蒙旗帜的同时,也表露出较强的民族意识。高特谢德(1700—1766)是启蒙运动早期德国文学界的领军人物。高特谢德的文艺理论虽有“媚法”的时代特征,使德国文坛很长时间内漂浮着崇法的气味,但显然有利于克服德国文坛的混乱状况、提升德国文学作品的质量。

18世纪中期以后,启蒙运动在德国的发展进入高潮时期,也注入了更多的民族意识因子。在这一时期,德国文学因其非凡的成就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而成为欧洲的翘楚。有“德意志的伏尔泰”之称的莱辛(1700—1766)首先发出了开辟德意志民族自己的文学道路的呼声,并以实际行动树立起德意志文学的榜样,成为德意志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他痛批当时德国戏剧界照搬照抄法国古典主义作品的现状,明确提出要以德国的民族文学对抗法国文化的影响。以歌德、席勒等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德国作家不再满足于构思精妙的古典主义作品,而是更注重将作品与生活情感的宣泄联系起来。他们在莱辛、赫尔德尔等人的影响下,以德国文化和现实为基础,在天才、崇高等启蒙思想的指引下,爆发出巨大的艺术创造力,使德国古典文学登上了她的巅峰,从而奠定了德国文学在欧洲乃至世界文坛的重要地位,提升了德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文学领域也是德国浪漫主义的民族主义反映最突出和最强烈的场所。当时的浪漫主义特别强调从各民族的生活中搜集文化经历的重要性。著名的《格林童话》(《德国儿童和家庭故事》)就是格林兄弟在德国各地旅行,搜集民间故事而成,出版后成了德意志民族遗产的重要体现。

因此,在19-20世纪之交的德意志民族那里,一个“迟到的民族”的民族意识那种迫切心情和强烈愿望就在纪念席勒诞生一百周年的狂欢之中爆发了出来,不过它披上了一件簇新的审美现代性的彩衣。

参考文献:

[1]邢来顺.启蒙运动与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J].浙江学刊,2007.3.

[2]马溯川.试论德国民族性视角下的哲学[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4.

[3]邢来顺.略论19世纪上半期德国社会三大思潮[J].史学集刊,2007.4.

作者简介:

王秉习(1957—),男,山西运城人,副教授、副译审。研究方向:德语语言文学、德语教学、旅游。工作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文学思想席勒文学艺术
《东汉文学思想史》《谶纬思潮与汉代文学思想》
古典的浪漫——服装设计中席勒的美学思想
克里姆特&席勒:挑战一切『有所掩饰』
《红楼梦文学思想的现代阐释》
东海人龙舞喜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吃猫粮得来的诺贝尔奖
谈文学艺术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宁夏文学艺术上的本土性特征
文学艺术
浙东“大文学”思想的综合探究
———评郭庆财博士《南宋浙东学派文学思想研究》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