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里长梦”话凄凉

2009-10-19徐艳玲

山花 2009年16期
关键词:钱瑗驿道我们仨

杨绛散文《我们仨》,是以写女儿钱瑗为主的一部纪实性的散文,但表现手法却虚实结合,全文第三部实写,第一部、第二部是虚写,采用的是梦幻手法,创造出了孤单无助、凄凉悲苦的艺术情境,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本文主要分析第一部和第二部,分别从梦境的设置、梦境产生的艺术效果、梦幻手法使用的情感表达三方面探讨。

一、独具匠心巧设梦境

通常认为,杨绛散文平铺直叙,没有艺术技巧,但在《我们仨》中却独具匠心,精心设计了一场梦。第一部作者写了一个与钱钟书失散的小梦,这个小梦只是一个引子,引出了第二部的一个“万里长梦”。围绕着“万里长梦”分成三个梦境设置,第一个梦境是寻找钟书,第二个梦境是过客杨绛,第三个梦境是牵挂钱瑗。

图示如下:

梦境一:寻找钟书

这一部分是从“走上古驿道”到“古驿道上相聚”。梦的开头是钱钟书与钱瑗嬉戏、玩耍,突然一个电话打进来,让钱钟书明天上午到山上开会。果然,第二天就有“一辆大黑汽车”把钱钟书拉走了,不知开到哪里去了,幸亏钱瑗耳聪目明,及时记录了爸爸的信息,终于找到了爸爸。图中所示即是找到钱钟书的具体情况。钟书所在地方叫“古驿道”,住在船上,号头是311,是来开会的,开会的地点在山上,他选择的交通工具是乘船,开会的内容、要求等都不清楚。

梦境二:过客杨绛

找到了爸爸,钱瑗又把妈妈安排到了一家“客栈”,“客栈”里有“柜台”和“掌柜”的,还享受连锁的一条龙服务。掌柜的说:“……船上的旅客归船上管,你们不得插手。住客栈的过客,得遵守我们客栈的规则。”规则第一条是“太阳落到前舱,立即回客栈。驿道荒僻,晚间大门上栓后,敲门也不开。” 警告的第三条是“不知道的事,别问”。

至此,作者走上了古驿道,往返于客栈和船之间。

从上面可以看出,作者这样设计梦境,具有不确定性和神秘色彩。但惟其如此,才是梦中应有的情景,表现了作者驾驭梦境这种创作技巧的能力。

梦境三:牵挂钱瑗

这部分主要是指“古驿道相失”。作者每天探视钱钟书,晚上回到客栈,和日夜牵挂的女儿钱瑗相会,便只能用梦来表达了。作者用轻灵的梦、沉重的梦、疲劳的梦、噩梦、痛梦来写钱瑗生病前、生病中、病重、去世等不同时期的情况。

作者用精心设置的三个梦境来写“万里长梦”悲凉结局。

二、高妙新奇尽显技巧

从以上三个梦境的设置可以看出,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情境,在梦境中得到了合理的呈现,使作品产生了迷茫感、凄凉感、新奇感。

迷茫感。毛宗岗在评点《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夹批)时说:“读者之乐,不大惊则不大喜,不大疑则不大快,不大急则不大慰。” 这强调的是作品使读者产生惊恐感、疑惑感、危急感的程度越高,读者喜悦、痛快、慰藉的程度就越大。而《我们仨》正是让读者产生了疑惑感和惊恐感。一是表现在一些古代词语的使用。如“古驿道”、“灞陵道”、“咸阳道”、“长亭短亭”、“客栈”、“掌柜”、“过客”、“号头”、“行舟图表”、“万里长梦”等,让人怀疑事件发生的年代;二是作者高超的层层设置悬念的技巧。例如,钱钟书被车接走了,谁接走的?干什么去了、到了哪里?我们只知道去开会,其余一概不知,作者忧虑焦急,读者更是忐忑不安,这是作者设置的第一个悬念。及至钱钟书打来电话,钱瑗在笔记本上急急地记录,口里就是“嗯……嗯……嗯……”这时钱瑗应该告诉妈妈爸爸在哪里,可是,作者说看不懂钱瑗天书般的字,钱瑗又急急地走了。试想,说出爸爸在哪只是一句话的时间,会耽误什么事呢,只是不说而已。这是第二个悬念。第二天,钱瑗回来了,应该说爸爸在哪里了吧?可是作者又无心听。作者焦急如此为什么无心听?这是第三个悬念。等作者和钱瑗一起看到钱钟书,事实的真相将要大白时,作者却说这个地方叫“古驿道”,究竟是什么地方还是没有说,第四个悬念。那么,钱钟书在这里干什么,作者继续设悬,她巧借“客栈”的警告即“不知道的事,不问”为由,一句也不说有关内容,并说自己刚一开口,就遭到掌柜的斥责,自己只好把别针别在袖口,想要问什么,摸摸袖口的别针,就不问了。由此,读者带着惊恐、疑惑,在层层悬念的引领下,走进了作者设置的情境中,使作品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效果。

我们知道,事实上这个内容是写1994年7月30日钱钟书住院到1998年12月19日去世,钱瑗1996年1月18日住院到1997年3月4日去世的这一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实际上文章中的钱钟书被一辆大黑汽车接走,是去北京医院。开会,其实是住院。船,是钱钟书在北京医院住院的病房。号头311,是病房的房间号。客栈,指三里河寓所。在船上一天天漂移,指钱钟书病情很重,一天天走向人生终点。探视时太阳照在前舱就得离开,其实是作者每天上午探视,下午回家做鼻饲食料(钱钟书已不能进食)。作者每晚在客栈做梦的内容,是瑗瑗每晚和她通电话讲述的实际情况。“万里长梦”指钱钟书住院共计住了1600天,杨先生说:“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

古驿道,即是指从杨绛的三里河寓所到北京医院的道路。关于为什么叫“古驿道”,笔者分析,是取古代传递信息之意,作者往返于三里河寓所和北京医院之间,传递着两个人的信息。作者每天晚上和瑗瑗通电话,了解她的病情,把爸爸的情况告诉她。每天上午去医院看望爸爸,把瑗瑗的情况再跟爸爸说说,作者可不就是个信使嘛,难怪把这条道路叫做“古驿道”。如果作者这一段据实写来,就会写成三点一线(家—医院—医院)的叙事,流于呆板,艺术性就会大打折扣。

在有迷茫感的同时,也产生了凄凉感。一是所写事件凄凉。耋耄之年的两位老人,一个生命衰微,一个心力交瘁,唯一相助相伴的女儿,却先于他们而去,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人间最凄惨的事情。

二是景物描写烘托了凄凉。杨绛的散文景物描写很少,在《我们仨》中也不多,但作者对驿道上的寒柳的多次描写,烘托了凄凉的气氛。写了柳树一年四季的变化,说明作者在古驿道上行走的时间之长,尤其是这段的描写:“杨柳又变成嫩绿的长条,又渐渐黄落,驿道上又满地落叶,一棵棵杨柳又变成光秃秃的寒柳。”这满地的落叶,这光秃秃的寒柳,不正是作者心境的写照吗?今年的寒柳,明年还可以变成绿柳,可是人已去却再也不能复活!面对此情此景,想想曾经的我们仨,想想我们仨的幸福快乐,谁人能不更添惨痛,不心生凄凉之感?为我们仨的失散而痛心不已呢!

梦境的设置除了产生迷茫感和凄凉感之外,还有新奇感。

托尔斯泰说:“只有传达出人们没有体验过的新的感情的艺术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它说明从以前的作品中借用题材,模仿别人的情感体验,或者假造惊心动魄的情节,给人以刺激,这样的作品是不会有感染力的。艺术作品传达的情感越独特,艺术家的创作个性表现越突出,感受者所体验的欣喜就越强烈。杨绛女士在这里不写他们的社会地位、影响和贡献,而是着重写我们仨相互关爱、相互牵挂、难舍难分的挚爱情怀。她说:“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碰到困难,钟书和我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作者让我们看到了真诚、平和、乐观、向上的一家人,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了亲情的可贵,充满了人性美的光辉。

独特情感的表达产生的新奇感。有了新奇感,就会石破天惊,气象高妙,令人神思。新奇感的产生得力于奇想,散文作者面对各种物象,要自由地放飞自己的想象力,做迥异于常人的奇思妙想,然后以惊人之妙语营造出人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或虽有所见、虽有所闻,但却难以道出的形象。这种陌生化的不同凡响的形象,便给人带来了新奇、惊喜。杨绛先生在描述瑗瑗的病重、去世时自己悲痛欲绝的心情时,使用了令人难以想象的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手法。如“我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 “我心上又绽出几个血泡,添了几只饱含热泪的眼睛。”“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这里作者把心上绽出的“血泡”比喻成“饱含热泪的眼睛”,并且随着悲痛程度的加剧,由“绽出一个血泡”到“几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到“几只、一只只眼睛”,一齐流下泪来。采用这样的比喻,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母亲失去爱女的血泪!另外,“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应该是触觉,下面应该写怎样疼,而作者却让读者看到了“绽出”的“血泡”及“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是视觉。由触觉到视觉这一通感手法的使用,是读者意想不到的,不得不惊奇于作者如此丰富而奇妙的想象力。

更叫人称奇的是作者几乎采用荒诞的手法,表达了失去爱女的心碎之感。如“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儿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啪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由此,我们看出由于“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所以“只听得啪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是什么?那是一个母亲的心呀!心碎了,又加上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谁能忍受这般的痛彻心扉!这段透彻而充满悲情的描写,说明作者的想象力是惊人的,创造出的形象比喻是前所未有的,给读者以强大的震撼。

三、痛失至亲不忍实录

我们知道,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杨绛女士痛失两位亲人,对于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来说是怎样的噩梦!可见,作者采用梦幻构图,实在是不忍实录那段不堪回首的时光。

钱钟书这个学贯中西、饱经磨难,被人称为二三百年才能出现一个的大才,正当争分夺秒工作的时候,却住进了医院,一住就是四年多。钱先生卧病时,杨绛为他整理《石语》(即1938年2月在巴黎陈石遗老人同钱钟书谈诗的记录。1996年2月由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为《钱钟书集》(三联书店于2001年1月出版)代序;帮助抄写《槐聚诗存》等,钱先生感激地说:“你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杨绛每天上午去探视,“以前两人见面总说说话,后来钟书无力说话,就捏捏杨绛的手,再后来只能用眼神来交流了。充满情意的对视,于彼此也是莫大的安慰” 。在钱钟书病重已无力说话时,一天,突然握着杨先生的手说:“绛,好好里(即好生过)。”

当钱钟书确悉爱女已去,病情急剧恶化,于1998年12月19日凌晨去世。到八宝山火化时,钱先生身穿中山装,里面是杨先生手织的毛衣毛裤、阿瑗为爸爸做的一条厚裤。杨先生是想让她和女儿的爱及绵绵亲情永远陪伴他。火化炉前,杨先生久久不肯离去,真是难舍难分。遵照钱先生的遗愿,没有举行任何仪式,骨灰没有领回,将随众人的骨灰一起深埋于北京郊野大地。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先生说:“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前,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她做到了,处理了钱钟书的后事,整理了钱钟书留下的大量中外文笔记。杨绛心力交瘁却想着照顾丈夫,为丈夫处理一切事情,这是怎样的伉俪情深!

钱瑗,这个杨绛的“生平杰作”,爷爷眼中的“读书种子”,爸爸眼中的“可造之才”,“她刚正,像外公,爱教书,像爷爷” 。她从小聪慧过人,过目不忘,懂事听话。及至长大,才华出众,能力非凡,是父母的贴心人、保护人。可是,她命运多舛,风华正茂时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年轻的丈夫被逼自杀,历经磨难,九蒸九焙,却始终是“发了一点牙”的种子。正当年富力强,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却被无情的病魔击倒。最惨痛的是在老父生命垂危,老母身心交瘁最需要她照顾时先于二老而去,怎样一个残酷的噩梦,怎样一个撕心裂肺的痛楚!瑗瑗去世和火化(1997年3月8日),杨绛先生均没有到场,她说:“我还得到医院看钟书,也不忍面对那令人心碎的场面……”等到瑗瑗去世百日后,她来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埋有瑗瑗骨灰的雪松下坐坐,她套用东坡悼亡词:“从此老母肠断处,明月下,常青树。”

“瑗瑗和钟书的离去,对杨绛来说,不止是人天两隔的永别;而是失去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那种精神和身体、心理和生理交织的伤痛,非个中人很难体会,是无法承受,无法治疗的……” 真是 “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只剩无限的凄凉更在“万里长梦” 中。

参考文献:

[1]杨绛.杨绛作品精选.散文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钱钟书.管锥编(第五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4]吴学昭.听杨绛谈往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作者简介:

徐艳玲(1962—),女,吉林省农安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写作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工作单位:河南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钱瑗驿道我们仨
那时候我们也经常被同一个蚊子咬
我们仨
女儿的感恩
古丝路驿道上的千里走单骑
海丰古驿道历史遗存修缮设计的思考
Education from Role Models
梦的旅人——读《我们仨》有感
李将军古驿道上捣叛贼
钱钟书被女儿“难倒”
相信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