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亨利与美国文学神话

2009-10-19张凤香刘艳红

山花 2009年16期
关键词:高潮亨利波特

张凤香 刘艳红

美国文学作为世界近代文化史上一个奇特而伟大的文化现象,一直是受到全世界瞩目的美国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相当程度上奠定了美国文学美国文化甚至美国现代文化产业在世界上的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不过二百多年,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能够涌现众多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能够出现大量杰出的世界文学名著,能够建立起一个如此成熟而深刻的文学体系,能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相继出现三次文学高潮,并且影响和推动了整个世界文学发展的格局及其进程,这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是除了经济的发达与政体的民主之外,美国这个由移民组成的崭新国家所创造出来的又一个人类奇迹,一个文学神话。

这个文学神话实际上是由几次文学高潮的推波助澜形成的,第一次在19世纪上半叶的浪漫主义文学高潮,第二次是19世纪中后期的现实主义文学高潮,第三次是自20世纪初开始的多元化的文学高潮。而每一次文学高潮都是由相对集中出现的一批成果斐然的作家作品作为基础的。比如第一次文学高潮期间涌现出来的作家欧文、布莱恩特、库珀、爱默生、梭罗、朗费罗、爱伦·坡、霍桑、麦尔维尔、惠特曼、罗威尔、赫姆士和狄更生;第二次文学高潮期间的海尔德列斯、斯托夫人、布朗、道格拉斯、马克·吐温、豪威尔斯、詹姆斯、华顿、赫姆林·加兰、司蒂芬·克莱恩、欧·亨利、法兰克·诺里斯、豪威尔斯、亨利·詹姆斯、伊迪丝·华顿;第三次文学高潮的西奥多·德莱塞、杰克·伦敦、舍伍德·安德森、厄普顿·辛克莱、维拉·凯瑟、辛克莱·刘易斯、厄内斯特·海明威、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威廉·福克纳、约翰·斯担贝克、托马斯·沃尔夫、多斯·帕索斯、珀尔·布克、玛莱丽特·米切尔,等等。其中每一位作家立足于个人生活体验所进行的创作,主观上应该说并未有为了美国文学添砖加瓦的意识能动,但是无一例外地都在客观上为形成一次次的美国文学的高潮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每一位作家的独特个性,每一位作家在相对自由的创作空间里所展开的个人化视角的艺术描绘,在不经意间联合到了一起,使美国文坛被一次次地推向高潮。

作为自发的文学创作,历史的事实从来都是互不相干的个体行为,所谓在文学史上的位置与文学高潮形成中的作用,不过是后世总结时候的概念概括的需要而已。本着这样一个颠倒过来的方便叙述的角度,我们继续来深入到美国文学发展中的某一个点上去,去审看一位具体的作家及其作品,以期形成从作家到文学史总结之间的脉络关系。这位作家,就是在中国大名鼎鼎的欧·亨利。

19世纪90年代前后,美国出现了一批描写农村和城市中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家。他们在题材选择、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方面虽然不尽一致,却有一些共同的倾向。他们从个人的经历出发,真实地描写城乡中下层人民的生活;不是用“生活的微笑面”为美国上流社会涂脂抹粉,而是触及美国文学前所未触及的领域和问题,描写芝加哥、旧金山以及波士顿这样的城市,并以工人阶级或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作品人物;他们提倡以纪实性的基调,描写美国城市普通人的生活;他们有意采用明白通俗、朴实无华的日常语言和大量琐碎的生活细节,还原现实生活的自身特征。在他们看来,“美国梦”已经破灭了,个人无力主宰自己的命运。这批作家不是那种所谓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但却与前一代现实主义作家有着多方面的传承关系。文学史家通常称他们为“自然主义者”。其主要代表是加兰、克莱恩、诺里斯和欧·亨利。加兰开创了美国乡土文学的先河,克莱恩写了战争中的人,写了和平才是人类的终极需要;诺里斯的《章鱼》则讲述了农场主农民与铁路建设与工业化道路之间日益激烈的冲突;而欧·亨利则将自己的视角定位于城市下层社会小人物命运上,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幽默辛辣、出其不意的艺术风格。

欧·亨利(O·Henry,1862—1910)原名叫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am Sidney Porter),是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只活了48岁,却创作了273篇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这么多高质量的作品,欧·亨利有着与同期另外几位作家相同的文学天赋与勤奋,有着一种共同的爆发的性质。其数量之多,速度之快都令人惊叹。

波特出生在北卡罗来纳州中部小城格林斯勃罗,家境贫寒,幼年丧母,由祖母抚养成人。他先后当过牧童、药店学徒、药剂员和绘图员,1891年在州首府奥斯汀第一国民银行任出纳员。因厌倦银行工作及精神苦闷,他养成了酗酒习惯。1894年10月,银行发现他的账目短缺了现金,经法院审讯后宣布不再追究。于是他离开奥斯汀,去休斯敦一家名叫《滚石》的幽默刊物做美编,翌年又受聘担任《休斯敦邮报》的专栏作者。1896年,银行的检察机关仍坚持追究波特的责任,再次传讯他。仓促间,他抛下妻子,隐姓埋名去中美洲的洪都拉斯等地避难。不久,得知妻子病危赶回家里探望,1897年1月被押往奥斯汀受审。次年波特以贪污银行公款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送往俄亥俄州哥伦布监狱。

在狱中,波特忍受着精神上极大的折磨。不久,因监狱医务室需要一个药剂员,于是波特在囚衣外面罩上白大褂,干起了老本行。这工作对波特来说是轻车熟路,空余时间较多,为他创作小说提供了有利条件。1899年的圣诞节快到了,他思念亡妻,尤其挂牵托亲戚抚养的女儿。身无分文的他拿什么给女儿作圣诞节的礼物呢?他从“圣诞礼物”联想到穷苦人家因无钱买礼物所产生的痛苦,想到没有职业又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将会凄惨地度过圣诞之夜……于是,一个完整的小说情节形成了,他为这个作品取了下面的标题: 《口哨狄克的圣诞礼物》。小说写成后,他不敢署真名,于是就把刚刚翻阅过的一本法国药典书的作者欧·亨利的名字署了上去。这次尝试居然获得了成功,小说于圣诞节前夕在著名的《麦克吕尔》杂志上刊登出来。这位通过第三者把稿件秘密传递出去的匿名作者拿到了稿费。当然,他女儿的身边也终于出现了圣诞老人送给她的礼物。

第一篇小说发表之后,波特的创作欲望骤然高涨起来。监狱这种人生状态里的极端体验,看来对创作倒是有相当的帮助作用的;压抑与限制都到了顶点的时候,表达的需要与细节挖掘的能力都会空前提高的。一篇又一篇小说从哥伦布监狱的医务室悄悄地制造出来,又偷偷地送到外面的杂志上发表。这些作品以它们清新幽默的语言风格和出人意料的情节博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可是谁也不知道这位“欧·亨利”先生究竟是何许人。由于“表现得好”,波特于1901年7月提前释放。三年半的囹圄之苦对他来说真可谓意义重大,进去时是“贪污犯波特”,出来时已是“小说家欧·亨利”了。为了让自己和别人尽快忘掉这段不愉快的经历,也为了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小说家,波特一出狱就来到文化中心纽约,正式使用“欧·亨利”作为名字,而把“波特”永远留在了哥伦布监狱里。

欧·亨利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短篇小说集《四百万》,这个集子共收进25篇小说,人们最熟悉的《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爱的牺牲》、 《带家具出租的房间》等堪称世界短篇小说的杰作,均收入这个集子之中。小说集之所以叫作《四百万》,是因为作者不愿做纽约城里四百个百万富翁的追随者,而甘心做四百万纽约市民中的普通一员。他的小说描写的都是这四百万普普通通在生活的艰难之中奋斗挣扎的小人物。作者怀着深厚的同情心写出他们的不幸和欢乐,向人们展示出一幅幅真实生动、具有感人力量的生活画面,使读者对这些小人物的不幸遭遇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

欧·亨利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首先,他是运用夸张艺术的大师。他的夸张不只是表现在细节的描写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的基本方面。有时夸张到几乎使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但仔细想来又觉得非常符合生活的真实。比如《警察与赞美诗》中索贝的一系列举动令人感到滑稽可笑;而让读者也让社会尴尬的是,他的唯一目的就是去坐三个月监狱以度过寒冬(这种违背“常理”的现象在世界各国的发展过程中都有出现,在现在的中国也有了老人主动犯罪要求入狱养老、病人主动犯罪要求入狱养病的事情;而每每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人们在心生感叹之余总是会想起欧·亨利的小说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欧·亨利的意义与其作品的力量都是常青的)。吃白食,耍流氓、砸玻璃、偷雨伞,一切都是为了坐牢!可是那些警察就是不抓他,就连他调戏的妇女竟也是个妓女。然而当他听了教堂里的赞美诗,决心重新做人时,警察倒把他当成小偷抓了起来。这些极度的夸张,在小说结尾产生的悲剧意识反衬下,不仅令人信服,而且还觉得作者的夸张合情合理。

其次,在常人意料之外的故事结局是欧·亨利作品的又一重要艺术特色。他常用出奇制胜的结尾使读者惊叹不止。这一手法在他的作品中俯拾皆是,《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催眠术家杰甫·彼得斯》等无不如此。再如《人生的波澜》,山民兰西与老婆爱丽拉到治安官那儿闹离婚,治安官要去了兰西仅有的五元钱作为手续费,若判决离婚,兰西还得付给他老婆五元钱作赡养费。兰西无奈,夜间假扮强盗从治安官那里抢回了那五元钱,第二天判决后付给了爱丽拉。就在两口子最后分离的瞬间,感情的纽带又把他们连在了一起,于是治安官又为他们重新结婚收了五元钱手续费。兰西与爱丽拉本是去离婚,结果却是重新结婚,虽被治安官敲去了五元钱(本应是10元),却换回了两人的感情修好。这种结尾的突变,与其说使读者意外,毋宁说使读者惊喜。

“含泪的笑”即寓悲剧因素于喜剧情节之中,是欧·亨利作品艺术风格的又一重要方面。这些作品中不乏对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的辛辣讽刺,使读者产生克制不住的笑声,有时甚至是捧腹大笑,但笑的同时往往掺杂着几分悲哀和酸辛。有人把欧·亨利的小说看成是美国生活中的一部幽默百科全书,这种评价并不过分。他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不少已成为世界公认的艺术典型。欧·亨利或许还称不上世界一流的小说家,但他对高潮迭起的美国文学的、对世界短篇小说创作的贡献,却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无法取代的。

美国文学的历史不长,它几乎是和美国自由资本主义同时出现,较少受到封建贵族文化的束缚。美国早期人口稀少,有大片未开发的土地,为个人理想的实现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美国人民富于民主自由精神,个人主义、个性解放的观念较为强烈,这在文学中有突出的反映。美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移民不断涌入,各自带来了本民族的文化,这决定了美国文学风格的多样性和庞杂性。美国文学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吸取、融合各民族文学特点的过程。许多美国作家来自社会下层,这使得美国文学生活气息和平民色彩都比较浓厚,总的特点是开朗、豪放。内容庞杂与色彩鲜明是美国文学的另一特点。个性自由与自我克制、清教主义与实用主义、激进与反动、反叛和顺从、高雅与庸俗、高级趣味与低级趣味、深刻与肤浅、积极进取与玩世不恭、明快与晦涩、犀利的讽刺与阴郁的幽默、精心雕琢与粗制滥造、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探索与对性爱的病态追求等倾向,不仅可以同时并存,而且形成强烈的对照。从来没有一种潮流或倾向能够在一个时期内一统美国文学的天下。美国作家敏感、好奇,往往是一个浪潮未落,另一浪潮又起。作家们永远处在探索和试验的过程之中。20世纪以来,许多文学潮流起源于美国,给世界文学同时带来积极的与消极的、但通常来说程度都是十分深远的影响。而任何影响的形成无一不是通过某一位具体的作家作品达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欧·亨利作为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个性非常鲜明的作家,不仅在美国文学高潮和美国文学神话的形成中有着重要标本作用,在世界文学之林中也是不可替代的典范。

参考文献:

[1]欧·亨利.欧·亨利小说全集[M].石向骞等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作者简介:

张凤香(1971—),女,河北唐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刘艳红(1972—),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猜你喜欢

高潮亨利波特
读《哈利•波特》有感
成为哈利·波特
百折再看高潮来
勇敢的哈利·波特
找找看
大公鸡亨利
『四化』助推学雷锋掀高潮
亨利.摩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