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结构功能主义在辅导员队伍稳定性建设中的应用
2009-10-19冯飞
冯 飞
[摘要]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基层管理者,随着高校的发展的需要,如何在高校管理中加强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建设显得日趋重要。从社会学视角的结构功能主义的角度分析辅导员队伍建设稳定性的重要性,指出现阶段辅导员基建队伍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不足之处,为辅导员队伍的发展模式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结构功能主义 辅导员 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910214-02
一、引言
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日常教育与管理、就业指导与服务、生活辅导与心理咨询等一系列与学生成长成才相关的工作。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的直接引导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是校园文化与校风学风建设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是大学精神的营造者与管理者。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职业化和专业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欠缺等诸多问题,因此建设一支稳定的、专业性强的辅导员队伍成为高校建设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稳定性
英文翻译为“Stability”,通常指的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以相互作用的方式维持匀速运动或者不变的状态。。[1]本研究指专指辅导员队伍在运行管理中保持一种合理有效的匀速发展状态,在科学的管理中更新换代的过程。
(二)结构功能主义
英文翻译为“structural functionalism”,是美国社会学T.森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来的。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为了保证自身的维持和存在必须满足四种功能条件:1.适应。确保系统从环境中获得所需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2.目标达成。制定系统的目标和确定各目标的主次关系,并能调动资源和引导社会成员去实现目标。3.整合。使系统各部分协调为一个起作用的整体。4.潜在模式维系。维持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并使其在系统内保持制度化。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趋于均衡的,四种必要功能条件的满足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性。
三、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性的现状分析
根据湖南省高长沙市高校2004年对105名辅导员的地位认同感进行随机调查,调查共划分为四个维度:(1)无地位位根本无地位;(2)与管理、教学人员同等地位;(3)很不稳定,有机会就跳槽;(4)处于中间水平,心里大致可接受。
从下表1统计可以看出,认为学校领导比较重视,在学校中同管理、教学、科研人员地位大致相同的占总数的16.0﹪;认为在学校没有地位和有机会就跳槽的占总数的46.0﹪;而认为从所处地位能够接受的占总数的38.0﹪。因此,从总体上看,辅导员队伍的地位还有待提高,队伍稳定的问题也要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
四、结构功能主义在加强辅导员队伍稳定性上的体现
(一)适应
指的是系统从环境中获得所需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
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适应这项工作的同时,一般情况下,把这种适应分为两种:1.心态的适应。现在高校中的辅导员队伍中很多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的优势那就是年轻、有工作热情,但工作经验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能力的发挥。这个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就要求新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适应辅导员岗位工作需要。2.工作环境的适应。新的辅导员上岗,从学生转变到老师,从学生生活到职业生活过度,需要新人重新培养新的同事关系、新的师生关系。新的人际关系的立,面临新的心理适应。
(二)目标达成
指的是制定系统的目标和确定各目标的主次关系,并能调动资源和引导社会成员去实现目标。
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建设需要制定一个系统的目标,在向着这个目标努力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发现问题并逐步解决。一般情况下,我们将目标分为辅导员自身发展目标与辅导员工作奋斗目标,相对而言,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二者相互促进而发展。
辅导员工作奋斗目标。这是一个主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3.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的优良品格,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4.指导学生党支部和班委会建设,做好学生骨干培养工作。
辅导员自身发展目标。相比主目标,这个次目标。通常一个好的明确的发展目标有利于辅导员更加安心、静心的去工作,集中精力把工作做好。200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又提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有利于辅导员自身发展目标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进步。[3]
(三)整合
指的是使系统各部分协调为一个起作用的整体。
从教学与管理的综合效应上看,高校的稳定发展是教学人员与管理人员共同努力来实现,辅导员作为一线管理者,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中扮演着直接的导向作用,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发挥,可以为教学人员的工作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从科学管理的有效性上看,在学生辅导员队伍的管理上要建立和完善目标管理体系,明确工作职责、正确定位辅导员的角色;建立健全辅导员效绩评估制度,实施规范统一的评价标准,完善辅导员考核制度,做到用先进的制度管理人、用竞争的机制激励人、用科学的体系凝聚人。
(四)潜在模式维系
指的是维持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并使其在系统内保持制度化。
辅导员队伍建设跟企业管理的模式类似,当这种管理模式初见成效后,各高校开始稳定这一措施,并在原有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辅导员的身份。专职辅导员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给辅导员与其他教师同等的职称评定待遇,从而开拓辅导员个人发展的空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2.制定适当的激励机制。高等学校可根据辅导员的任职年限及实际工作表现,确定相应级别的行政待遇,给予相应的倾斜政策。辅导员的工作成绩是作为辅导员级别待遇提升的唯一标准,只有做出成绩,辅导员才能得到提升的机会。
五、辅导员建设队伍稳定性建设的思考
(一)不断完善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合理模式制度建设
根据目前的资料显示,国内几乎每所高校都建立起了辅导员制度,基本模式有四种:1.专职辅导员+班主任;2.专职辅导员+学生助理+班主任;3.专职辅导员+导师+学生助理;4.双肩挑教师+学生助理。[4]从结构功能主义的社会系统中可以看出,只要可以让管理制度潜在模式维持稳定性,不管选择哪一种模式,对于全面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管理服务工作,是一个成功的举措。各个高校可以跟局势及情况而定,稳定辅导员队伍,建设适合学生管理与教学工作需要的一支主力军队伍。
(二)进一步稳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效选拔机制
结构功能主义在辅导员选拔机制上,通过在辅导员对工作的适应、达到的目标、整合融入工作的过程以及最后维持这种合适有效的机制。从辅导员的配比结构上看,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例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辅导员的配备应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应当设专职辅导员。由此可见,高校辅导员队伍数量合理配置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础,这样的配置可以让辅导员有更多的精力去了解学生,客观上有利于这支队伍的稳定持续发展。[5]
(三)推进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在结构功能论中,整合的过程伴随着创新与发展,辅导员队伍需要在发展中维系潜在的模式,最终向职业化与专业化发展。这需要一种标准体系来衡量,这里我们需要构建一个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标准体系来维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根据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点以及辅导员角色的特殊性,可以将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标准体系从下面的图表结构来说明(表2):
六、总结
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建设是高校开展学生工作的重要保证,从结构功能主义的适应、目标达成、整合、潜在模式维系四个方面综合分析创建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发展。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稳定辅导员这支队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管理成效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陆学艺,论农村基层体制的稳定性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0.5.
[2]梁金霞、徐丽丽,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推动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全国103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状况调研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6.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
[4]椰永华,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做好学生管理工作[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报,2007(2):33-34.
[5]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Z].教社政[2005]2号,2005.Ol.l3.
作者简介:
冯飞(1981-),男,土家族,湖北武汉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