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再教育,提升整体国民素质的关键
2009-10-19黄卫红马界梅林国友侯燕
黄卫红 马界梅 林国友 侯 燕
【摘要】富裕以后的农民应该如何面对新形势下的大农业经济的重组?农民的精神生活空虚是导致他们由富裕转向贫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 农民素质 农民教育 农民文化 农村精神文明 新农村建设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所占总人口比例非常大,对农民的教育是新时期完善新农村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农民要进入新时代的经济市场环境,在大农业发展条件下实现小康生活,首先要改变的是他们的个人素质和精神面貌的提升。现在许多农民有了钱不知道怎么花,有了闲暇时间不知道怎么打发。长春地区和沈阳周边地区农村之所以“六合彩”盛行就是一个严重的后果。农民应该如何提升自身的素质,如何不被不良的倾向吸引?广西等地的人头传销中,就有许多农民深陷其中,这说明,由于和外界的联系不够密切,对一些不良事物的认识程度不高,很容易被一些利益诱惑而误入歧途,很多人就是因为个人素质低下而由富裕转贫。
一、农民再教育的紧迫性
党和政府一直在致力于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及健康素质,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基础就是提高人文素质。人的基本素质构成就是教育素质和思想素质。农民由于群体基数大,高等级教育的基数也低,我国在这个方面所创造的条件不足。一般也就是初中毕业,相当一部分连初中的学历都不具备,新时代农民的基本特质应该是接受了初中以上的文化教育,有一项职业教育机会。在农村除了懂农业生产,还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有意愿接受新的教育。现在的农民都接受单纯式的文化教育,继续教育的概念几乎不存在,一些新的思维农村经济概念是很模糊的,所有的经验也是听来的,听人讲,听广播,看电视,一知半解,用处不是很大。
农民不喜欢参与公共事务,觉悟性很低。只要这个事情与他们没有直接的利益,他们就不愿意参加,甚至不闻不问。做事缺乏前瞻性,爱占小便宜。这些劣根性尤为突出。其实,农村危机全社会就危机,农民问题是我国现在经济社会的核心问题,这两年解决了他们的农业税问题,医疗保险问题,以及养老保险问题,都体现了党和政府致力于发展和谐社会,让农民真正意义上享受改革开放三十年成果的愿景。希望农民在享受开放成果的时候,要有一种爱的觉悟,一种胸怀的体现,能够在国家重点政策向农村倾斜的时候,抓住机遇,成为新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不要浪费这份关怀和厚望。
1.农民需要再教育什么?
农民素质主要包括农民的体质、知识、技能和品德等方面。体质主要指劳动者的身体与心理健康状况,而知识则是指农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技能是指劳动者所具有的技术和能力,而品德则是指劳动者所具有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民的知识技能应包括农民根据市场变化应用新知识、新技术进行生产和经营管理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市场参与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
高素质农民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市场经济中最有生机与活力的市场主体。从一些农村的发展情况来看,近几年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实施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一大批农民经过市场经济的锻炼,逐渐成为会经营、懂管理的人才。高素质农民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市场意识强,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具有信息意识,能充分搜集和利用信息,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把新科技及时应用到生产经营实践中去。能够不断创新进取,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重视质量,讲信誉,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行事。
2.农民再教育的现实意义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素质决定着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民,在人类社会日益走进知识经济时代之际,尤其是当前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艰巨任务,则更是如此。
(1)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高素质的农民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些竞争既包括价格方面的竞争,也涉及到质量、花色、品种、品牌以及售后服务等方方面面的竞争,这些竞争必然对生产经营者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2)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需要高素质的农民
我国的农业和农村,正面临着重大的结构调整。结构调整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全面提高农村经济的实力和效益,开辟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领域。要进行这些工作,就需要提高农民的素质。
(3)实现农业现代化、知识化,需要高素质的农民
实现农业现代化、知识化,需要加大对农业的知识、科技投入,需要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会使用先进的机械化设备,会操作现代机器设备,不仅要熟悉生产过程,还要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够了解和驾驭市场。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知识化,首先就要实现农民的现代化、知识化。
(4)参与农业国际化竞争,需要高素质的农民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由于农产品进口关税的大幅度削减以及许多非关税保护措施的取消,我国农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外的许多农产品不仅在价格、质量方面具有优势,而且在市场营销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我国的农产品要想与之竞争,就必须在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加强市场营销等方面狠下工夫,而要做好这些工作,就必须提高农民的素质。
3.农民再教育的战略意义
农民素质的提高,主要是指农民体质与精神状况的改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的提高,生产技能的提高,对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参与能力的提高。高素质的农民是市场经济中最有生机与活力的主体,他们除了应具有强健的体魄、较高的文化科学知识、技术、能力、道德水平外,还应具有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
农民素质差,不仅影响先进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使传统生产难以向现代生产转化,而且影响农民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参与。
提高农民素质,能使农业劳动力更好地与自然资源、资本、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结合,以提高生产率。劳动力是人力资源的主体,劳动力的素质决定人力资源的质量。
提高农民素质能够促进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又能够进一步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在于提高农民素质,生命力在于农民参与,根本目的在于造福广大农民。只有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素质,才能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二、农民再教育的重构
1.农村再教育的基础因素
农民文化程度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衡量标准。中国有13亿多的庞大人口,每年大约又新增1500万人,将近6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文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目前,15岁及15岁以上年龄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口1.35亿,成人文盲率为14.5%,其中15~50周岁的青壮年文盲约有3000万,文盲率为5.5%。这标志着全国扫盲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而且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也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农民的基本文化程度已经由小学水平为主上升到以初中文化水平为主,这标志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迈上了新台阶。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农村文盲、半文盲劳动力总体规模还很大,资料表明,全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而初中的仍占49%,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38%,其中不识字或识字较少的占7%。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整体素质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就更大。联合国曾经做过一项调查,以一个文盲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为基数,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可提高43%,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可提高108%,而一个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可提高300%。我国农民由于受教育年限少,导致农民素质低。偏低的劳动力素质会阻碍技术进步,导致劳动生产率低,制约着人力资源潜力的发挥,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与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实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是极不适应的。我国农民文化程度低,直接影响着他们接受新知识和各种信息的能力,制约着他们的思维水平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2.农民技术教育的基础现状
目前,我国农民生产技能素质正在由掌握传统生产技能向掌握现代生产技能转变,但仍与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在农业生产领域,农民领会和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的能力还很差,这严重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现在农村留守生产的大多是年岁偏大、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还很滞后的劳动力,高素质的年轻人大多脱离农业生产,主要靠经营非农产业或外出打工赚钱养家,这对本来总体水平就不高的农业劳动力素质来说,更是雪上加霜。现代农业主要依靠高科技,而高科技必然要求农业劳动力具有高素质。在农业生产中,农民主要依靠长辈的言传身教来获得技术,大部分农民没受过系统正规的农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面对21世纪农业高科技的应用,对现在农民的科技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不及时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将会严重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
随着科技兴农事业的发展,农村造就和培育了一批农民科技队伍和专业技术人员,他们为农业持续稳定增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国农民的技能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也很大,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我国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不足26%,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前西德36岁以下的农民中,75%以上受过农业职业教育,36岁以上的农民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也高达51%。荷兰89%的农民受过中等教育,13%毕业于高等农业院校;2000年我国农科学院在校生总计18.6万人,平均每1万农业人口中只有两名半。而发达国家90年代初期平均每1万农业人口中拥有的农业在校生,加拿大是110多人,俄罗斯和日本为60多人,美国为220多人。我国平均每万亩耕地不足2名技术人员,平均每7000头牲畜只有1名畜牧科技人员,全国5万个乡镇中,平均每万名农业人口中仅有6名农业技术人员。总体来说,农业领域科技人员匮乏。但是目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还很少,所占比重还很低,平均每500名农业劳动力中才有农业技术人员6.4人。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方面,我国平均15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才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就有1名。
3.农民胸怀与视野教育即思想健康教育与身体健康的教育
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决定着农民的社会经济行为,是农民素质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很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衷心拥护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二是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进一步增强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三是科学态度和科学意识基本确立,崇尚科学成为农民的意识主流;四是民主意识逐步加强,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当家作主的观念开始强化;五是团结互助、助人为乐、勤俭节约、勤劳朴实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了弘扬。
尽管取得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是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也成为农民素质全面提高的阻碍。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是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保持稳定的根本。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农民现在普遍有了文化,但是,由于对健康的认识不足,有了疾病等和旧的陋习还依然根深蒂固,小病养成了大病,最后要花更高的医疗成本来治病,这样的健康观念是十分落后的。救死不救活,积劳成疾再治疗就晚了。
农民有了一点文化,有的时候在选择读物的时候喜欢低级趣味的读物,一些精神境界比较高的读物看不进去,不爱看,也是导致个人素质无法提高的主要问题。
4.农村市场经济中农民的从属地位问题
市场经济作为人的价值准则、社会交往形式和生存方式,已成为我们生活现实。依照价值规律,市场经济使人的农业性实践、非农业活动通过市场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产业管理的最优化和资本效益的最大化,也使得平等竞争、公平效益、自由独立等这些原属于经济性的规则普遍渗透于人的社会生活,进而转化为人的行为观念,即人的经济行为的市场化和社会交往的经济化所带来的是人的生活关系、生活方式的根本变化。
市场经济形式的确立促进了人素质的现代化,反过来,人素质的提高又会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基于此种意识,对特定的人格主体而言,农民的生产劳动是属于人的这种生命根本的方式,农民与自然之间的生产性物资交换方式是把握市场经济与农民素质问题关键的内在根据。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掌握农业技术的能力较弱,低素质农业人口比例相当大。农民素质还存在以下矛盾状况: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和现代大农业观念匮乏的矛盾;计划平均主义传统深厚和市场竞争意识淡薄的矛盾;安土轻迁的地域历史文化观和开放的社会流动意识的矛盾;粗放型经营方式和集约型经营方式的矛盾;安分保守的小富即足心理与冒险创新的现代理念的矛盾等。有鉴于此,对中国农民素质来说,当前紧迫任务是增强市场化的普遍经济交往意识和促进独立自主人格的形成。同时,依托市场经济的大背景,结合我国农民自身素质传统和特色,探索一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素质生成之道。
我国许多农村地区还因为长期以来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因而人们市场观念淡薄,缺乏风险意识、创新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很难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许多人由于对市场缺乏了解,不能按照市场需求变化组织生产经营,因而常常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多,可支配的农业资源数量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这些劳动力很难在农业和农村以外找到就业机会。这种状况不仅会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也会影响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三、提高农民素质的措施
1.有计划,有规划,有蓝图
计划不是总计划不落实,规划不是为了上墙看。有了规划要落实到位是决定改善农民兄弟素质的基本原则。规划应包括相应的组织机构、资金筹措、目标、步骤、法律制度保障等内容。组织力量要明显,脚踏实地走,学他人的经验找出自己的差距,分层次地制订提高农民素质的总体规划。
要根据农村人口、经济、资源条件,通过调节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发展基础教育、开展职业技术培训等手段或措施,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2.让城市文明的雨露洒到农民的心坎里
由于交通发达,更多的农民有机会走出去看山外的世界,有人外出经商,还有人外出学习取经,更有的农民出去旅游。新时代农民的出现,说明农民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城市文明接轨,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农民主动或被动地认识城市文明的新风。和农民结对子,让他们感受到新时代文明带给他们的机遇与挑战。不要歧视,更不要放弃,对农民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耐心。加强农村小城镇建设,让更多的有文化有技术的农民有用武之地。加强城乡物流体系建设,丰富农村小城镇市场,培养新型的农村商人。保证农村商品供应的同时,更要保证农村商品的真实性,打击假冒和伪劣产品,净化农村商品市场,提倡新的消费观念,维护新农村的诚信建设体系。
3.农民进市场要懂法和守法是第一课
在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农民成为中小城镇新商人群体,同时,他们也是弱势群体,没有多少学历,没有多少资本,没有良好的经商经验,没有行业协会的概念,甚至遇到了问题都不知道如何去保护自己的权益。
农民要明白如何做一个成功和守信的商人是他们人生成长道路里不可或缺的课程。谁来给他们上课,他们如何获取这宝贵的人生经验?这就需要我们基层政府部门设立相应的机构,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班,来教育新型的商人。新农民商人是时代的宠儿,也是新时代的弄潮人,是新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保护好他们,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为提升全体农民素质有很好的积极意义。
4.教育农村青年要花钱,要花很多钱
农村青年是农村的未来,他们的教育就是农村的未来教育。我们现在很多时候更多的是注重抓他们的技能教育,甚至是走出来的教育。国家在投入技术工人教育的时候很舍得花钱,这个当中就有相当比例的农家子弟,他们也是受益人。使许多农民子弟有了一技之长然后走出田园到大城市去发展自己的理想。这样的农民换种思维来说,他们已然不是原来的农民,他们已经成为我国新时期的产业工人。他们以新工人阶级的形象融入进了城市,这样的人未来很少再回到农村去,他们终究有一天成为新城市一族。
我们培养农民的目的不都是想把所有的农民都送到城市里面当产业工人,而是要为农村的未来培养人才。一些农村青年为了自己的城市梦想走了,走了很多的人,但是,还要有很多的农村青年继续留在田园,留在家乡发展生产。这些留下来的农民才是农村真正的未来。国家应该拿出经费,为这些留下来的青年接受新农村教育付费。
5.推进农村合作社和产业化发展的人才培养
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走进了困境,存在的问题很多,教育资源匮乏,办学效益低下,学生规模不断萎缩,教育内容和手段与现实不合拍,很难适应新时期农业现代化需要,对于新农村建设难以提供科学和技术上的帮助。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的小康社会却离不开农职教育和成人教育,离开了具有高素质农民的有力支撑,想实现农村的小康型社会是难以想象的。只有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出更多的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才能真正提高农民的素质,才能实现农村的小康社会。
可见,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还需不断的完善、发展、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农职教育和成人教育要坚持“学用结合,按需施教”的原则,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扫除文盲,一方面扫除“科盲”,要两条腿走路,缺一不可。要增加人,财,物各个方面的投入,以提高农职教育和成人教育所占的比重。发挥科委,科协,农业站,农机站等单位的作用,多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强化“一技一训”、“一业一训”、农闲培训和农忙培训,帮助农民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和难题。
职业教育培训重点是基层村干部、农技人员、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青年农民,可以设置农村经济、市场经济、乡镇企业等方面的专业及课程,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有技术、有经营头脑、有管理水平的新“四有”农民。农村成教在结合扫盲的基础上面向农民采用分级制进一步开展文化教育、法制教育,可以有效的提高农民素质。要在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同时,办好职业中学,使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办好农民文化学校,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消除农村青壮年文盲,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把扫盲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普及文化科技知识。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根据生产需要对劳动者进行专业技术教育,注重实用技术人才培养。结合农村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生态环境特点设置学科专业和课程,尽快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培养各类人才。在构建农村教育结构时,需要大量优秀的教师,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加强师范教育,培养出大量的合格教师,以适应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调整农村教育的投资结构。我国农村教育落后的最重要原因是没有钱,缺乏大量的资金投入,必然导致教育的发展缓慢。政府一方面应加大投入力度,使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充足的资金保证。同时也可以考虑吸引更多的资金到教育中去,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扶持民间办学,实现办学模式的多样化。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的主导地位和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确定教育方针,制订教育法规制度,编制教育发展规划和投资计划,审订学校资格并对学校的质量进行评估,考核认定教师和学生资格水平,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监督与协调等。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对教育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要作出调整,由原来的直接参与转换为间接调控。在教育资金的筹措方面,必须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广泛吸收来自各种社会力量和各种经济成分的资金。
6.深入开展“农家书屋工程”“农民娱乐文化工程建设”
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是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不断开展丰富多采的文化艺术和活动,可以使农民在娱乐中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多搞一些农业知识大赛,实践技能大赛,专业特长大赛,法律知识大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农民确定正确的是非观,可以在娱乐中增长更多的技能和才干。
对于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我们一定要放在战略的高度上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要提高认识,了解文化事业对于农民的重要性。农村的经济环境在改变,农民的收入在提高,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最重要问题就是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如果不能用有益的,正确健康的文化艺术事业去引领农民的精神生活,那么一些腐朽的,恶劣的所谓文化就会抢占这个市场,到时候会造成农民思想信念动摇、道德滑坡,也会增加社会的不稳定性。比如赌博,六合彩等都会对农村经济的正常发展造成极大的破坏。因此,应把加强农村文化事业作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大任务,作为造就社会主义新型农民队伍的重要举措。
7.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教育的宣传
目前农民接受媒体表面看很发达,尤其是电视媒体的普及,其宣传和教育意义比较深远。但是,过去广为普及的广播已经渐行渐远,农村的大广播成了传话筒,农民基本上很难从那里听到政策信息和新闻联播了。看电视的随意性比较大,尤其一些有孩子的家庭遥控器基本上被孩子们控制着。近年来,邮局的邮费系统萎缩对平面传媒进农村形成了很大的障碍,现在农民自觉主动订阅书刊的总数不及5%,一些优秀的书刊很难下行进农村。即使订阅了书刊也不能及时到达农民的手里,有的时候由于乡邮员的不负责导致所订阅期刊的丢失也打消了农民订阅书刊的积极性。
当前普及农家书屋是一个比较好的方面,能惠及亿万农民,但是,乡邮建设的重构和诚信的建设,对培养新的有文化素质的农民具有很现实的意义。文化书刊下乡,优秀的书刊营养农民的心灵,这是防范不良书刊侵害的最好方式。
当前农村封建迷信有所抬头,农民婚丧嫁娶方面非正常开销非常大,封建迷信活动开销也占了很大的比例。农民的观念不转变,一些封建陋习就有市场,就无法根除。只有提高农民的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些不良陋习的影响。现在有很多农民家庭买了电脑,买电脑干什么?这个时候,我们的相关辅导人员应该下乡辅导农民学习运用这个现代化工具服务新农村,为新农村建设发展做贡献。很多农民用电脑聊天,由于个人素质所限制,很容易被利用。这应该是政府部门首先应该想到的。一些网络诈骗陷阱会把文化层次比较低的农民作为对象搞诈骗活动,这对新崛起的农村文化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要教会农民使用电脑,我们还要告诉他们如何正确利用电脑学文化,识别不良信息。
8.健康一代农民
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政府应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医疗卫生服务计划。要建立和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增加对农村基本医疗卫生设施的资助,改善基层医院的医疗设施。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在农村的村一级要设立医疗站,使农民的一些常见病能及时就近得到治疗。恢复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
9.建立健全新的农村科技人才管理机制
采取适当措施,设法留住农业科技人才,积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多做贡献。
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示范作用。乡土人才指农村中有胆识、有技术、有创新精神的能人。他们是农村中通过多种渠道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他们往往在当地经济发展中起着示范带头作用。多多的的鼓励和支持他们,就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收入分配对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很大。要建立一套能够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10.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
要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要逐步建立起统一、开放、有序、规范、高效的劳动力市场,促使农村劳动力流动。
(1)建立劳动力市场管理、市场监督、信息收集、整理、加工、传播、咨询、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劳动争议仲裁等机构,为劳动力的市场交易提供全程系列服务。选拔那些公正廉洁、工作认真负责的人员,充实市场管理机构,通过培训使他们熟悉劳动力市场的有关法规制度,并要建立专门的机构和规章制度对市场管理人员进行监督、检查,以保证法规的实施。
(2)建立健全劳动力就业的法规体系,依法维护市场交易秩序,保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保证市场正常运转,提高市场效率。要建立健全劳动法、劳动者权益保护法等各方面的法律法规,通过法规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使供需双方在市场交易中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减少交易中的摩擦和冲突。鼓励农村劳动力进入市场,简化手续,破除障碍,让劳动力能够自由进入市场,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使用效率。
(3)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市场中介组织,除了劳动部门和其他社会团体开办的市场中介机构外,应把开办职业介绍机构对个人开放,以扩大就业中介服务。由于我国富余劳动力多,市场交易量大,仅靠劳动部门和社会团体开办的中介机构,根本没有办法满足这么多人的就业需求,这就要鼓励私人开办职业介绍机构。不论是国家、集体或个人开办的中介机构,都应依法对其进行严格管理,规范他们的行为,促使他们提供良好服务。
(4)建立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体系,通过信息引导,促进劳动力流动有序化。应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一个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及时收集整理全国各地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及需求结构方面的信息,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介及时向社会公布,通过向劳动力提供信息服务,引导劳动力流动的去向和数量,避免大规模的盲目流动,使流动向有序化方向发展。
(5)加强对流动劳动力的培训,并把培训同就业结合起来。国家应建立流动农村劳动力培训基金,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制订培训教学大纲,编写培训教材,组织培训教师,对流动农村劳动力进行就业前的系统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思想、法制、纪律及专业技能等方面。通过培训,提高劳动力对就业环境、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培训机构可与职业介绍机构及用工单位以建立联系,进行定向培训。学员经培训后即可直接去用工单位就业,把培训与就业结合起来,这样既可提高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又可节约劳动力供需双方的市场搜寻、谈判、交易成本。除了国家设立的培训机构外,还应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培训机构,并把这些培训机构纳人国家的规划之中。
(6)为农业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农业以外的就业机会。
农业劳动力向外转移的过程也是他们对市场经济的规律进一步了解、学习和适应的过程。通过劳动力转移,可以使农民的视野从农业和农村扩展到更加广阔的外部世界,接触到市场经济中的各种新事物,对头脑中的传统思想观念产生强烈的冲击,促使他们由封闭保守向开放进取转化,朝着有利于步入市场经济、适应现代化生产的方向发展。在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他们可以了解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风险意识和经营管理方法,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逐步适应现代产业活动和市场经济的要求。例如,有许多农民通过外出打工,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然后再回乡兴办企业,对发展当地农村经济起了很大作用。因此,农业劳动力向外转移的过程,也是一个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的过程,一个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一个农民自身现代化的过程。
作者简介:
黄卫红(1968年11月27日),女,吉林安图人,讲师,主要从事农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