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区域发展现状及对策

2009-10-19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16期
关键词:产业集群信息产业

盛 丽

摘要: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及地区现代化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而产业集群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初步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为主的成熟区域。文章分析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区域发展现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信息产业;软件产业;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24-0001-02

进入20世纪,信息产业的增长势头迅猛,而且由于其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污染少、潜力大,能对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其他部门起引领带动作用,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中国信息产业在全球信息化浪潮和全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推动下,以空前的高速度向前发展。过去10年间,信息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0%以上,是全国GDP增长速度的3倍左右。根据最新的《2007~2008年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研究年度总报告》的调查指出,2007年,中国信息产业规模继续扩大,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完成5.6万亿元,增长18%,其中软件业5800亿元,增长20.8%。

一、信息产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当前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很快,对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产生着广泛的巨大影响。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及地区现代化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在于能够有力地促进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通及融合。通过EFT/POS 、EDI汇总等电子支付手段促进资金流现代化。创造出大量新岗位,增加就业人员数量,提供更多的就业方式。加快资金流通,增加信息流通,方便信息采集,加速信息传递,信息加工处理。

二、信息产业的区域模式

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信息化的推广,加速了人类实现先进文明和先进生产力的进程。信息产业的发达程度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对本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都给予了高度关注。

(一)国际信息产业的区域模式

电子信息产业是高度国际化的产业,而信息产业的技术密集性、资金密集性的特点使它在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区域特性,信息产业的区域聚集化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信息产业主要在部分国家聚集

据统计,OECD成员国集中了全球信息产业的80%以上,体现出了国家间的信息产业发展的差异性。以美国、日本及后来居上的印度、中国台湾等地为例:

美国是当今电子信息产业第一大国,始终以创新为主导战略,其深厚的科研及经济实力是创新的坚实基础;日本是应用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典型代表,虽然起步较晚,但采用的引进吸收战略使日本一跃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信息产业大国。

发达国家主导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处于价值链的高端,但发展中国家利用低成本优势,重点突破,也走出了具有其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

印度则是在政府的全方位政策扶持下,发挥母语是英语的便利性,充分利用了优秀、成本相对低廉的软件人才优势,积极开拓国际软件市场,树立良好的口碑,是发展中国家软件产业发展的典范;我国台湾地区则是结合自身的特点,以中下游信息技术为切入点,主动纳入到国际信息产业链的加工环节中,逐步做大做强,最终实现台湾地区信息产业水平的快速提升。

2.信息产业在地理空间上呈现群落

各国的信息产业在地理布局上的特征是相对集中,聚焦区域内产品的产值、产量在国内或世界产值、产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如美国世界闻名的硅谷,日本九州的硅岛等地。

(二)我国信息产业的区域特点

1.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历程

随着国际信息产业制造聚焦区的产业升级,制造聚集区的国际梯度转移和更替的态势十分明显。20世纪60年代信息产品制造中心由欧美转向日本,20世纪60~80年代,又由日本转向韩国和台湾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后,又有向我国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转移的态势。

信息产业的国际梯度转移使许多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发展机遇,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把握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采用非均衡发展战略进行产业布局,采取了由沿海向内地展开的梯度推进方式,在这种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引导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也呈现出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梯度化发展的趋势。

2.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龙头区域

就目前形式来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集中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和中西部一些产业基础比较好的地区,区域化特征十分明显,产业集群逐步显现,初步形成了以深圳为龙头的珠江三角洲、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以北京为龙头的环渤海地区,现对三大信息产业集群成熟区域进行比较:

(1)珠三角区域:消费类电子产品生产基地。据统计,珠三角地区的电子信息产品覆盖通信设备、计算机、家用电器、视听产品和基础元器件产值占全国三成多,其中新型陶瓷电子元器件基片产量占全国一半,智能化、节能环保型家电占全国产量的六成(统计数据来源于国家信息产业部)。

(2)长三角区域:集成电路制造基地。2003年,长三角吸引世界各地电子企业2000余家,占外商投资企业的15%左右,其中位居世界500强的就有100多家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中国IC(集成电路)产业投入和产出最为密集的地区。待度过产业成熟期后,这一地区有望成为世界级IC产业基地。据邹世昌院士的估算,目前江苏、浙江和上海三地实现的IC产业产值在100亿元左右,在全国占到60%。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新上的8英寸芯片生产线大部分都落户在长三角,集中了全国近六成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在7个国家级IC设计产业化基地中,有3个位于长三角地区,集中了全国近一半的设计产业产值。

(3)京津环渤海地区区域:软件生产基地。京津地区是中国科研实力最强的地区,仅北京重点高校就占全国的1/4,天津也拥有30多所高等院校和国家级研究中心。目前,全球80多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40%以上在北京,享誉全国的北京中关村地区,集中了软件开发及信息技术的各类优秀人才。天津开发区已进驻了摩托罗拉、三星等国际跨国公司,已形成相当生产规模,其自身及辐射作用在不断扩大。同时,北京独有的信息、金融、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和作为北方沿海开放中心和老工业基地——天津完善的通讯网络基础和产业传统,对IT业发展有极大的助推作用。在中国软件产业新的发展阶段,科技成果产业化,京津得天时地利。在未来IT业创新发展中京津潜力将不可限量。

三、我国区域信息产业发展路径

我国信息产业现状是正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缺乏核心技术,产业整合附加值偏低,信息化方面起步较晚,信息技术开发能力弱,各区域发展落差较大,借鉴国外信息产业的发展模式,我国的区域发展得到了以下几点启示:

(一)政策

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日本第一大产业,并成为日本经济复苏的引擎。日本信息产业的发展是以各种政府政策和法规为基础的,因此建立健全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是我国信息产业快速、持续、有序、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这就要求政府既要对信息产业建立宏观政策调控体系,又要完善信息产业发展的法律体系。

日本信息产业是在工业化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而我国目前尚未完成工业化,因此要发展我国的信息产业,只能走中国式的超常规的发展道路。

党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为此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这一方针指导下,需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信息技术发展模式。

2008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同意呼包鄂地区为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创新试验区,这是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的第一个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这大大有利于探索不同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新的发展道路,有利于总结提炼出适用于欠发达地区的、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和普遍意义的经验。

(二)软件

印度软件大国,软件出中业如今已是印度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给印度的信息产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起初的印度软件业完全依赖于欧美的外包定单发展,而现在的印度软件业正整装向价值链上游进发,印度目前已成为除美国以外全球最大的软件出口国,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我国的软件产业,总体水平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产业规模偏小,创新能力较弱,技术含量高的上游产品少,市场占有率较低,软件企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差。

中国软件业已经发展了二十多年,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培养了一大批卓越的人才。从先进国家引进软件开发的项目与技术进行开发,然后出口创汇是颇为可行的。占领这一重要的市场将是我国发展软件产业的重要契机。更关键的,国家本身的信息化水平是软件产业的发展之本。

(三)比较优势

亚洲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各地区非常重视发挥本国与本地区的比较优势。他们大多人口密度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在信息化方面起步较晚,信息技术开发能力弱。这些国家与地区无不重视充分利用劳动力低的成本优势,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特别是计算机零配件制造业,大力培育国内市场,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形成“以劳动力换市场”的发展特点。

“以劳动力换市场”的发展策略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国的国情即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比较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在此同时,不断提高制造业的技术含量,以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

特别是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劳动力资源优势更为突出,中西部地区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发展资源、劳动密集型主导产业不容质疑,最好的方法就是吸引东部企业“西进”,到西部投资办厂、开发资源、改造老企业,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同时也不能只输出原料或仅仅进行初级加工,一定要拉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从资源深加工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四、结语

纵观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取得的突破性的进展,根据“2008年11月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来看,当月累计完成指标5174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6%。信息产业不仅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而且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性产业。但同样的,区域发展的不均衡也不容忽视,对于发展滞后的区域,应该积极参考借鉴重点龙头区域的成功经验,借助政府出台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发挥比较优势,注重人才培养,形成信息产业分工规模化的集中发展模式,这也是我国信息产业做大做强最有难度的环节之一。

参考文献

[1]信息产业部科技司2008年工作要点[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8,(4).

[2]廖家财.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龙头企业的自主创新[J].企业经济,2008,(6).

[3]吴先锋,左玉帅.论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集群政策[J].经济导刊,2008,(1).

[4]李楠.我国IT产业发展模式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4,(2).

[5]于凌宇,冯玉萍,于业丽.电子信息产业新特点及我国的战略新举措[J].当代经济,2008,(5).

[6]邓永翔,贾仁安.电子信息产业区域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2008,(3).

[7]孙中伟,金凤君,王杨.信息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组织作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7).

猜你喜欢

产业集群信息产业
7524亿元
四川省信息产业发展研究
聚焦电子信息材料发展前沿抢占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先机共建电子信息产业强国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我国信息产业“供给侧改革”:对FDI 效应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