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辟蹊径 高屋建瓴

2009-10-18戴继诚

世界宗教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佛教思想研究

戴继诚

晚明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继先秦、魏晋之后再一次思想大碰撞、百家齐争鸣的时期。经过长期的萎靡不振之后,中国佛教也在此时应运新生,掀起短暂的复兴狂澜。禅、净、律、华严、天台、唯识等宗派龙象涌现,大师频出,展示着佛教巨大的生机与活力。

晚明佛教复兴是因缘际会,推陈出新的结果,其时“释教殆遍天下,琳宫梵宇,盛于簧舍,唪诵咒呗,嚣于弦歌。上自王公贵人,下至妇人女子,每读禅拜佛,无不洒然色喜。”(谢肇淛《五杂组》卷8)不过,晚明佛教的研究领域,向来是大陆学者(港台的研究起步稍早)的“软肋”之一。个别的研究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甚至连树木也难得一见。陈永革博士的《晚明佛教思想研究》(《晚明佛教思想研究》,陈永革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正是以“释教殆遍天下”为中心,对晚明佛教复兴的表现与特质进行了宏观透视与细腻诠释,分析考察了晚明佛教诸宗如禅(宗)、净(土)、戒(律)、居士佛教的时代特点,剖析比较了佛教与儒教(心学)、道教、天主教之间的互动与交涉,探讨梳理了佛教复兴的思想渊源与现实困境。全书视野开阔,立论允当,有较强的理论性与逻辑性,前乏“古”人,成一家之言;后“需”来者,得风气之先,弥补了当前大陆学者晚明佛教研究的不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综观全书,有以下特点:

一、视角独特。立意新颖。

《晚明佛教思想研究》避“重”就“轻”,绕开“热点”、“焦点”问题,以晚明佛教复兴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在“冷门”中确立价值,在“盲区”中发现意义,仅此而言,本书的研究就是一种创新与突破,独辟蹊径,视角独特,值得充分肯定。正如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所言:“迄今为止,尤其是大陆学术界对这一方面的研究甚少。陈永革博士的论文,对这一时期的佛教发展作了全面宏观的考察,是一篇很有学术价值的论文。”(本书第527页)

从另一方面看,避开“扎堆”式的研究模式,开辟同样有意义却为人忽视甚至漠视的领域,扬长避短,“出奇制胜”,这种研究方法也值得借鉴与参考。与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如找一块合适的口岸自建桥梁;虽说这种做法带有一定风险,但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桥”总是要有人造的,况且,最危险的地方有时正是最安全的地方。

二、高屋建瓴,驾轻就熟。

《明佛教思想研究》重点诠释晚明佛教思想的分化组合与理论渊源,未见对相关资料的考释与说明,但很显然,这项工作其实作者已了然于心,“出入自在”,故能信手拈来,不着痕迹。海外与港台晚明佛教的研究虽有一些成果出现,但多以重要宗师(如云栖袜宏、憨山德清、紫柏真可、蒲益智旭)为中心,是一种“微观”性的研究,宏观性综合研究并不多见,《晚明佛教思想研究》则是一种典型的“宏大叙事”法,它以圆融与还“源”为线索,以佛教复兴为主题,对晚明佛教复兴的表现、特征、困境、趋势作了全面、详尽的分析与考察,体系宏大,高屋建瓴,构建成首尾相应、融洽和谐的“有机体”,展示了作者良好的驾驭文字能力与统摄资料技巧。

三、体系完备,结构合理。

本书的结构显然是作者深思熟虑的结果。第一章“绪论圆融与还源:晚明佛教的思想主题及其复兴特质”,首先奠定了本书的基调,“圆融”与“还源”如一根红线,贯穿于本书始终。以下三章,即第二章“佛教宗纲与晚明的禅学中兴”、第三章“净土信仰的全面皈依与晚明佛教的普世性”、第四章“晚明佛教的戒律复兴及其伦理诠释”,着眼于佛教内部各宗的复兴。第五章“禅教归净与晚明居士佛教的思想特质”,既是对前三章的小结又把佛教复兴的内涵与表现延伸到教外,重点考察佛教居士这一特殊群体在复兴中的作为。这一章具有以下诸章节都是以佛教与教外宗派的交涉为重心的。如第六章“佛儒交涉与晚明佛教的经世思潮”、第七章“心学流变与晚明佛教的复兴思潮”(二章牵涉佛教与儒学、心学的关系)、第八章“晚明佛教与道教、天主教之交涉”。本第九章,为“结语救世与解脱:晚明佛教的复兴困境”。在回顾、总结晚明佛教复兴的同时,又指出了复兴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困境”,如“末世佛法”与“经世佛教”的张力问题;“救世人格”与“出世解脱”的两难问题;“即生成佛”与“即世教化”的协调问题;“即法救世”与“即世救法”关联问题等等。

四、语言平实,可读性强。

圣严法师曾说:“明末佛教……上承宋元,下启清民,由宗派分张,而汇为全面的统一,不仅对教内主张‘性相融会、‘禅教合一以及禅净律密的不可分割,也对教外的儒道二教,采取融通的疏导态度。”(《明末佛教研究》第2页,台北东初出版社,1987)晚明佛教在中国佛教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晚明的高僧大德出于“救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对当时佛教政策的不当,僧侣的窳败,教内的利益之争等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省,这种如履薄冰的末世危机感预示着佛教的振兴除走改革之路外,难有他途;另一方面,教内的祥教一致,诸宗归净,教外的圆融三教,道同而谋的呼声,也暗示佛教的发展必将以回归“人间”为其本怀。近代佛教的发轫者杨文会曾说:“鄙人初学佛法,私淑莲池、憨山;推而上之,宗贤首、清凉,再溯其源,则宗马鸣、龙树。”(《等不等观杂录》卷6)这其中“莲池”指晚明高僧云栖株宏,“憨山”指晚明高僧憨山德清。从杨文会的自述中我们不难体会晚明佛教研究对近现代中国佛教史的重要意义与价值。这一点,本书中也有明确阐释:“从中国佛教人间化的意义上说,晚明佛教思想则可视为肇兴二十世纪且于今天方兴未艾的人间佛教思潮不可或缺的一个历史阶段。”(本书第511页)

当前,大陆学者对晚明佛教的研究才刚刚起步,陈永革博士的《晚明佛教思想研究》体大思精,内容丰富,为该领域的研究开了好头,提供了“榜样”。赖永海先生说,“论文在大量阅读原著、广泛搜集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晚明佛教的演进过程及其特点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探讨,作了一件颇有开创性的学术研究工作。”(本书第527页)我们希望今后国内学者更多关注晚明佛教,或明清佛教的研究,因为这一阶段的佛教发展同样真实展示了中华民族宗教理念、信仰感情的心路变迁,无论从学术研究还是从对当代佛教健康运作,都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猜你喜欢

佛教思想研究
佛教艺术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看中国·在浙江
阿吾(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