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煎服中药讲究多
2009-10-16李忠
李 忠
在临床经常有肿瘤患者或其家属问我:如何煎服中药?中药煎服法看似简单,实则很有讲究。
煎药用具有讲究:在煎药时,应注意尽量使用砂锅、搪瓷、玻璃、不锈钢具为佳,忌用铁、铜器。因为前者理化性质比较稳定,不易与药物中的成分发生反应,从而可保证药物的疗效。而铁铜类成分性质较为活泼,易与药物中的成分发生反应,影响疗效。
控制火候有讲究:煎药的火量大小、温度高低,中医称为火候,一般煎药先用武火后用文火,简称“先武后文”,即先用大火、急火将锅烧开后,再用小火、慢火慢慢煎熬,保持微沸状态即可。这样既可使药锅内保持适宜温度,将有效成分煎出,又可避免将药熬焦、熬糊。(注意:熬焦、熬糊药物的药液切不可服用,以免中毒。)
煎药过程有讲究:煎药前,应先将药物放入药锅内,加冷水浸泡药物,泡透以后再行煎煮,由于肿瘤患者临床用药的特殊性,一般煎煮的时间比普通煎药时间长,煮开后,须文火煎煮约60分钟左右,这样既可保证药物有效成分的充分析出,又可减少服用药量,提高临床疗效。 一般情况下,煎药时注意不宜频频打开锅盖,否则气味易失,药效降低。
水量多少有讲究:除处方有特殊规定用水以外,一般药物主要用洁净水,以自来水、甜井水、泉水煎煮即可,但不能用金属离子含量高的矿泉水,因为个别金属离子可以和生物碱、苷类、鞣酸发生化学反应。煎药用水量根据药物的重量、体积、吸水能力和功效主治的不同而异,一般认为以浸泡药物后水面超过药物3厘米〜5厘米为宜。
特殊煎法有讲究:临床中,肿瘤科医生常使用一些性质特别的药物,根据病情,这些药物煎煮前需要特殊处理,医师一般都在处方上注明。
先煎:对于矿石类、动物角甲、贝壳药物、有毒类药物,如生石膏、龟板、乌头等,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具毒性等原因,需在煎煮其他药物之前砸碎,提前煎煮30分钟;如附片超过15克〜30克时最好煎30分钟,而超过30克时,最好先煎1小时,在煎药前放足够冷水,煎药过程中不能加冷水,附子煎好后不能放入冰箱等冷冻地方,服用前要加热,超过60克要分3次〜6次服用。
后下:对于含挥发性成分如薄荷、青蒿、藿香、细辛等,还有不宜长时间煎煮的如钩藤、杏仁等药,应该在其他药物煎好前10分钟〜15分钟再放入锅内煎煮。
包煎:对于一些花粉种子类如松花粉、蒲黄、葶苈子等,含黏液汁较多的如车前子等,含细小绒毛的如旋复花等,煎煮前须用纱布包好后与其他药物同时煎煮。
烊化:对于阿胶、鹿角胶、蜂蜜等胶类或糖类黏性大的药物要用适量开水溶化,待其他药物煎好后对入药液中服用。
溶化:对于芒硝等易溶化的药物可直接在煎好的药液中溶化。
另煎对入:对于人参、西洋参、鹿茸等贵重药物可以另行煎煮,汁液直接对入其他药液服用。
冲服:对于牛黄粉、三七粉、麝香等可直接用药汤冲下。
肿瘤患者或家属千万要注意医生提示的煎煮法,错误的煎煮法不仅仅影响疗效,更可怕的是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
服中药时间有讲究
古代医学家十分注意掌握中药的服用时间,认为在不同时间里服药,药物疗效差异很大。因此,对于肿瘤患者,根据病情,合理选择服药时间,可以发挥药物的最佳效能。
1.空腹法:空腹服药易使药力得到发挥,东晋时期著名医药学家葛洪说:“未食内虚,令毒势易行”。多用于肿瘤患者偏实证者。
2.饭后服法:适用于肿瘤患者偏虚者及头颈部肿瘤患者。采取先食后服药方法,能使药性留连于上。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即说:“病在胸膈以上者宜先食后服药”。偏于滋补一类的药物,也宜饭后服。如葛洪说:“服治病之药以食前服之,服养身之药以食后服之。”
3.顿服:病情较急者,煎好后立即服下,称为顿服,取急病急治之意。东汉医学家张仲景《金匮要略》载的治急症吐衄的泻心汤、治肠痈的大黄牡丹皮汤等属于此类。目前,一般肿瘤急症,如出血、梗阻等亦采用顿服法。
再一种方法是根据人体自身固有的时间节律,择时用药,以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祖国医学认为:人体自身有各种时间节律,如年节律、月节律,日节律、时节律。以日节律为例:一日中,人体气血在经络中运行有一定规律,清晨之时,气血流注手太阴肺经,次为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等。实验室研究及临床研究资料均表明:某个脏腑的病变,在其经气旺盛之时施治,会大大提高疗效。目前中药服法普遍沿用一日一剂,上下午分服的方法,从时间治疗学看不尽合理。辨证属阴虚的病证,使用补阴药可安排于傍晚一次服药。阳虚病人使用补阳药可考虑在清晨一次服用,以简化给药次数,增强和提高疗效。肺部疾病可在平旦之时服药,肾脏疾病则可考虑下午五时左右用药。
无论饭前或饭后服药都应略有间隔,如饭前或饭后半小时~1小时左右服用,以免影响疗效。与西药最好间隔1小时〜2小时以上。
一般每日一剂中药,煎1次,通常服2次〜3次;胃肠功能较差,特别是化疗后消化道反应较重者,可分多次频服。病重病急的可隔4小时左右服1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利于顿挫病势。在应用泻下药时,若药力较强,要注意患者个体差异,一般以泻下为度,适可而止,不必尽剂,以免泻下太过,损伤正气。
责任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