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思考
2009-10-16李炘争张玉蓉
李炘争 张玉蓉
(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お
摘要:“民以食为天”,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社会;而没有自然环境,农业就失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西部民族地区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资源优势与效益劣势并存的问题。农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重大的问题和挑战:资源状况令人堪忧、环境污染严重、灾害日趋频繁。发达国家“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子不适合在民族地区应用,这样会影响民族团结,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及国防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考虑民族地区的特殊性,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三农”;西部大开发
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5010002
1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可持续农业是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针对农业发展所产生的弊端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其基本内涵可概括为:通过重视可更新资源的利用,更多地依赖生物措施减少化工资源的投入,在发展的同时,保护资源、改善环境和提高食物质量,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以及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中国台湾省等的发展都符合这样一种状况,即环境状态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现倒U的形状,也是人们所称之为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尽管我们可以从概念接受环境的库兹涅茨,但我觉得有些不妥:首先,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环境的退化若是超过环境所能承载的一定的生态域值,将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很高的成本才能使之恢复,或许永远都恢复不了。其次,一些有毒的污染物排放,使人们赖以生存的水、空气等质量下降,直接影响人的自身的发展;而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生产力下降等,则不可避免地影响农业的发展。第三,及早的防止和治理某些形式的环境退化,比将来化大力气治理节约成本,且少受危害。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不应走一些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子,要及早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恶化,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现代发展经济学和国际经验都表明,在不发达的地区,农业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源泉,所以我们要开发大西部首当其冲的就是认真把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好。
2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1)西部民族地区人民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强。
西部民族地区贫困的面貌长年得不到改观,温饱问题一直以来都没有彻底的解决,加上西部民族地区缺少人才,受文化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等的限制,地方经济的发展规划有时对可持续性考虑较少,考虑较多的可能是增加产量和增加收入,尽快脱贫和尽快致富,地方官员树立政绩,对环境生态考虑的较少,人为对资源环境的破坏较大,对可耗竭资源过量消耗,对可再生资源大量浪费,资源的利用效率低。尤其是处于恶劣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地域中的少数民族,其自然、环境资源包括土地的承载力加速下降,极大地制约了民族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农业结构不合理。
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比重偏高。在当前我国粮食生产总量大于需求总量的情况下,发展收益相对较低的粮食作物,放弃发展收益相对较高的经济作物,对增加农民人均收入会产生一定影响。农林牧渔结构中,种植业比重较高,而林牧渔业比重偏低是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结构的突出表现。以甘肃的牧业发展为例,牧业虽然占甘肃农业的比重超过了20%,但与其作为全国六大牧区之一的丰富牧业资源相比,牧业发展的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渔业的发展以青海为例,青海有着丰富的内陆湖泊资源,但渔业在农林牧渔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
(3)二元经济结构不利于农业发展。
20世纪50年代的工业化建设、60年代的“三线”建设和70年代的能源化工业化基地建设等三次西部开发。在安排西部开发时,只着眼于工业的开发,而没有农业的开发和整个农村经济建设。工业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土地资源、 森林资源、草地资源及水资源破坏的直接受害者是农业;水土流失。环境条件变坏所造成的水旱灾害频仍,地下水位的严重下降及污染,土壤生态的变坏,严重破坏了西部农业的基础。
(4)农业投入不足。
一是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营,老化、失修、毁坏极为严重,或不能正常运行,或达不到原设计能力。二是对维护农业生态投入不足。西部民族地区自然灾害多发,水土流失加剧,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迫在眉睫。三是农业现代化投入不足。耕地灌溉率、化肥施用水平、农机总动力和农村用电量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几项重要指标,从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实际来看,这几项指标都比较低。
3实现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树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西部生态的破坏主要是农牧民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由陡坡开荒、草原过度放牧、林业过量采伐所造成的。由于多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对生态的过度的破坏最终将无法恢复,必须避免任何破坏生态为代价换取短期经济利益的行为,从而建立一个稳定的生态环境,作为农业长期发展的基础。可行的方法是在不破坏生态的原则下,合理利用资源,从结构调整、现代化、产业化等多方面为农业发展寻找出路。美国西奥尔多•罗斯福时期的口号“明智的利用就是保护”值得我们借鉴。
(2)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以资源置换生产能力。
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已由过去的资源环境约束,变为资源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双重约束,农产品的结构和质量成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新一轮的农业结构调整决不能再走简单的数量、比例变动的老路子,必须注重调整的质量。要向生产的深度进军,提高农业的质量和综合经济效益。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今后西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即通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将农业的总体比较优势和区域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为适应这一要求,基础设施建设应在以下两方面有所提升:①农业资源利用水平升级。要调整治水目标,采取措施保护天然林、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耕地蓄水能力、加强水利建设建设、退耕还湖等,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改善农田灌溉系统,推广抗旱作物或品种,实行短窄畦灌、喷微灌溉、灌区节水管理与精细灌溉等综合节水技术,以及雨水集蓄技术与高效利用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②农村环境利用水平升级。主要是天然植被保护水平升级,促进自然生态系统顺向演替的过程;“边际土地”治理目标升级,即采取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使“边际土地”得到最适宜的利用。
(4)加强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把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金收益率作为主要目标,强化农牧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坚持普及技术与引进和研究技术相结合,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促进区域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建立有利于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链,即农业的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重新建立农业基础结构和科技结构。要根据农业科技工作长期性、地域性、综合性和以社会效益为主的特点,制定农业科研机构增强持续发展能力的政策;吸收科技人才,促进合理流动的政策;提高科研效率,多出成果、快出人才的政策,以促进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朱智文,雷兴长.西部开发中的“三农”问题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156.
[2]黄万纶,李文潮.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教程[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260.
[3]王冬生.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J].农业现代研究,2003,(11).
[4]闫书丽,文兴斌.加快生态农业建设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村经济,2003,(11).
[5]孙州霞.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