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2009-10-16朱文琦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
作者简介:朱文琦(1983-),男,山东潍坊人,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
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与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也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以及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随着历史的推进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纵深发展,马克思在阐述劳动价值理论时所考察和分析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依据实际情况,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学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劳动价值;物质性生产要素;财富
中图分类号:F0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5000302お
1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一般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价值实体是抽象劳动,既“作为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在价值形成过程中,仅有一般性的活劳动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与其他的生产性要素相结合才能形成价值,也就是说,从价值形成的角度考虑,劳动形成或凝结成价值是有条件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将商品生产过程视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即:在生产过程中,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2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最核心的观点是:人们的活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的一般劳动创造价值。价值和财富虽有一定联系,却是两个具有不同含义的概念。价值,是抽象劳动所形成的人类的一般劳动的凝结,而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简单说来,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主要包括:
(1)商品的二因素及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生产的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是商品生产的前提条件。“经济学家们毫无例外的都忽视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既然商品有二重性——而象斯密、李嘉图等人那样只是单纯地分析劳动,就必然处处都碰到不能解释的现象。实际上,这就是批判地理解问题的全部秘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第11—12页),可以说,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马克思从分析资本主义的商品着手,分析并得出商品包括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而商品的二因素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决定。其中,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只有商品具备了使用价值,在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社会劳动才能被承认,才能形成价值。
(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及价值规律。
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进行,实行等价交换,这也是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3)货币的产生及其流通。
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其出现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现实中的货币流通受货币流通规律的支配。由国家发行、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则以现实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尽量减少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负面影响。
(4)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只有劳动而且是活劳动才能创造价值。无论剩余价值还是其他形式的利润、利息、地租等均来自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其他物质性生产要素,如土地、房屋、机器设备等,虽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但价值的源泉只有一个,即活劳动。
(5)资本及资本的运动。
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的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值的价值。资本的运动对其他物质性生产要素的运动及组合发挥着重要作用。
3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我们应用发展着的观点,科学的对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众所周知,现时代的政治经济形势,已与马克思著作《资本论》时的背景大不相同,他所考察和依据分析的对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结合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实际创造性的发展、应用这一科学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为加深对我国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及分配制度的理解提供理论依据。
价值和财富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劳动作为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虽然是无条件的,但土地、资本、技术、机器设备等物质性生产要素在价值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正如我国现阶段所实行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既是由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又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中国化的产物。一般性的人类劳动,通过在生产过程中与其他物质性生产要素结合,进行财富的创造,因而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具有必然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他参与财富创造的因素和形式也必然出现,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对于破除不合时宜的观念及在分配中存在的滞后认识,促进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科学化、系统化,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有助于劳动者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发展规模经济。
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者的素质、生产力水平、生产要素的配置、管理的科学程度等都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加深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有助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优化管理,促进企业间的信息技术交流与合作,降低成本,发展集约经济和规模经济。
(3)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资源配置。
市场调节资源配置,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实现的。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内在属性,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规律,其作用根源于内在的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机制,主要体现在调节、刺激、分化等方面,尤其强调的是分化作用,它能导致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和生产者的两极分化。把握价值规律的科学内涵,在规范市场秩序时,更能做到有的放矢,做到“有形”和“无形”的两只手相结合,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4)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对新的生产方式及行业的解释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在充分分析和把握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等的基础上提出的,而现时代的今天,无论生产方式还是其他方面,与当时相比,均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我国,劳动创造价值的形式及作用方式等日趋多样化。科技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各种服务性行业及其他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的劳动,也在财富的创造和积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有些国家出现服务行业占社会创造财富的优势比例的趋势,正如马克思在劳动价值理论中所论述的,价值的源泉与价值的形成是不同的。同样,财富的创造与价值的创造也是不同的。因此,加深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对现实经济社会具有重要解释意义。
参考文献
[1]费之光.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8,(2).
[2]张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关系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新型社会关系的建设[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3,(3).
[3]庄惠明,孔令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与现代服务价值理论述评[J].生产力研究,2007,(19).
[4]高秀娟,张新军.综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
[5]张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深层认识及其新发展[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